楠木軒

(十九大代表風采)“狀元工匠”許啓金: 35年高壓線上百鍊成金

由 夏德才 發佈於 娛樂

  中新網宿州10月4日電(韓蘇原 馮厚慈)7項國家專利、18個創新項目、一支精英團隊、消除3000多處安全隱患......35年來,許啓金長期在野外巡線,登高作業,帶電檢修,在2100公里輸電線路上往來穿梭,始終如一,“百鍊成金”,從一名高壓線帶電檢修工人變身為“狀元級別”的技術領頭人。

  他憑藉着“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的熱忱,立足平凡的崗位,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今年54歲的許啓金是一名22年黨齡的老黨員。他是“中國好人”、“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技術能手”,還是全國示範性勞模創新工作室“啓金工作室”負責人。

  記者近日走進啓金工作室,房間裏擺放着各種工具,像極了一個雜貨鋪。他自豪地告訴記者:“35年的心血全部都在這裏了”。據瞭解,多年來,許啓金跑遍了當地電網所經的溝溝坎坎,憑着長期在一線工作的經驗,琢磨出很多發明創造。

  許啓金隨手拿起一件不起眼的小工具,約10多釐米長,一頭像個小錘子,頂部處有個半圓凹槽,一頭有個球形帽,用來保護手掌。許啓金向記者介紹:“這是獲得國家專利的‘第三代拔銷器’,輸電線路上絕緣子串的連接和拆開,需要拔掉一個保險銷,傳統的方法是用鉗子拔,既費力又容易傷手和絕緣子,最長需要幾分鐘才拔出一個,大量安裝和拆開更是費時費力。現在,使用第三代拔銷器只用幾秒鐘就輕輕鬆鬆拔出一個銷子。”

  2010年,許啓金髮現在高壓線上攀登軟梯帶電作業時,防墜落保護措施有重大缺陷,一旦作業人員在上下軟梯的過程中腿軟、腳踩滑就容易發生高空墜落,造成人員傷亡。許啓金用1年多時間成功發明軟梯作業防高空墜落自鎖器,並獲得國家專利,這也填補了國內軟梯作業安全防護的空白。

  他的徒弟吳偉説:“防高空墜落自鎖器剛研發成功時,需要在高空進行測試,大家都不敢嘗試,師傅率先垂範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盛開春滿園。許啓金説:“知識和技能不是私產,要傳遞給大家”。2010年至今,他帶了40多個徒弟,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積累的經驗和技能傳授給他們,一對一輔導、手把手傳授,同時帶領大家搞創新。7年多來,許啓金帶領團隊先後推出研發成果59項,獲得專利43個。他帶過的這些徒弟中,有7人成為“ 全國電力行業技術能手”、“國家電網公司生產技能專家”、“國家電網公司勞動模範”和中央企業知識型先進職工、科技標兵。分頁標題#e#

  記者在啓金工作室的一處書櫃裏看到,各種有關電路、畫圖軟件等專業類書籍整齊地擺放着。許啓金告訴記者:“剛進入電網系統工作時我還是個‘門外漢’,只有高中文憑,但我認為,人可以沒有文憑,但不能沒有知識,不能沒有技能。我就暗下決心,一定要成為一名好電工。白天我跟着師傅爬電線杆,學習帶電作業,晚上學習電力專業知識,把它抄到小紙條帶在身上,一有空我就掏出來看看,差不多寫了上萬張小紙條。”就是這樣35年的不斷學習,讓許啓金的知識儲備和解決難題的能力不斷增長。

  為了更好地適應電網快速發展的需要,年已半百的許啓金還學會了3Ds MAX、Visio等繪圖軟件。幾年來,他把宿州電網7800多基杆塔全部電子化,實現了檢修現場操作圖像化,讓徒弟們足不出户就能看到杆塔的真實情況,培訓起來如臨其境。許啓金興奮地告訴記者:“剛學繪圖軟件的時候雖然很難,但很有樂趣,成夜地畫圖都不會累。”

  作為一名黨員,許啓金積極參加“黨員進社區”、“黨員帶頭志願先鋒”等活動,與宿州市城隍廟社區20户居民結對。一袋米、一桶油、一筆學費、一次慰問....。。許啓金 盡其所能幫助他們。他説:“共產黨員就要甘當人民羣眾幸福的光明使者,要有金子般的心,照亮了別人,也照亮了自己。”(完)


  人物名片:

  王廣金,1977年出生,中共黨員。2005年,從四川大學化工學院博士畢業後,作為特殊引進人才進入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工作至今,主要從事核電廠關鍵設備的研製、產業化和工程供貨等工作。其負責的“壓水堆核電廠電氣貫穿件研製”項目,實現了二代改進型核電廠用關鍵設備的國產化,打破國外公司的技術壟斷,產品性能達到並部分超過國內外同類產品的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內容屬國際首創。

  四川新聞網成都10月7日訊(記者 戴璐嶺)今年3月,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核動力院“華龍一號”核電電氣貫穿件產品登上四川省重大技術裝備首台套產品認定名錄,標誌着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廠電氣貫穿件產品完美升級。可能誰都無法想象,創造這個奇蹟的竟是一名今年才年滿40歲的70後核電研究專家——王廣金。然而,這已是王廣金在國產化核電關鍵設備-電氣貫穿件研發及產業發展進程中,取得的第四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果了。

  疤痕在手 他是核電領域的“科研狂”

  在王廣金的右手虎口和右手手臂都有淺淺的疤痕。“難免有磕磕碰碰嘛……”對於自己手上的疤痕,王廣金一句輕描淡寫就帶過了。但是這些疤痕,卻像是這位年輕的核電“科研狂”的見證者。

  2005年,從四川大學化工學院博士畢業後,作為特殊引進人才進入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剛剛一開始工作,王廣金便一頭紮在工程樣機試製第一線。

  “記得是在2007年的夏天,在導體絕緣包覆工藝試驗中,我和工人師傅一起人工清洗打磨工藝設備,機軸不小心沿着桌面滾動差點跌落,為避免機軸損傷,我就下意識用手去擋……”那一次的不猶豫,讓上百度高温的機軸毫髮無損,但王廣金的右手虎口處卻永久留下了嚴重燙傷的疤痕。2008年,在一次在樣品製作過程中,王廣金為了避免導體碰撞高温設備平台,右手臂又不幸被高温的機台燙傷……

  不過,也正是因為他的“拼”、他的“狂”,2008年7月25日,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研發的核電廠電氣貫穿件通過了專家鑑定。作為替代進口的國產化核電關鍵設備,王廣金所在的團隊終於完成了核電電氣貫穿件從無到有的突破,成功破解核電設備國產化難題,在國產化核電設備領域取得了第一個里程碑成果。這個年輕的“科研狂”終於露出了自豪的笑容,“我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四個里程碑 他從未停止創造奇蹟的步伐

  一次的成功並沒有讓這位“科研狂”停止步伐。2008年歲末之際,王廣金負責推廣的電氣貫穿件產品在國內4個百萬千瓦核電機組項目招標中擊敗國外強勁對手,中標3個項目,打響了市場上應用第一槍。2010年6月9日,王廣金作為技術總師,成功實現國產化核電電氣貫穿件的批量生產,並完成紅沿河1#核電機組首批供貨。2015年,國產化核電電氣貫穿件導體組件供貨歐洲市場,實現了走出國門。

  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專利優秀獎、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四川青年五四獎章、中央企業青年五四獎章、入選中央組織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授權專利26項、著作權1項、工信部國防科技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中核集團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獎章更是堆積在了這個年輕的70後身上。今年3月,核動力院“華龍一號”核電電氣貫穿件產品登上四川省重大技術裝備首台套產品認定名錄,標誌着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廠電氣貫穿件產品完美升級。這成為王廣金在國產化核電關鍵設備-電氣貫穿件研發及產業發展進程中,創造的第4個奇蹟。他告訴記者,“每當看到自己研製的東西投入工程應用並創造了很大的價值,這份榮譽感無法比擬。”

  知心老師 他不善言辭卻默默關心同事

  除了“科研狂”、“工作狂”,王廣金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基層黨支部書記。在同事眼裏,王廣金不是很善言辭,也不是很風趣幽默,但是卻默默地關心着支部和科研團隊裏面的每一個同事。“我所在的支部和科研團隊一直活躍在研究所的科研一線,負責多個科技攻關項目。在遇到工作瓶頸的時候難免就會有很多小同事情緒不太好。”王廣金給四川新聞網記者舉例説,有些年輕的同事工作一兩年後,會感覺現在的工作與預期有一定的差距,會感覺迷茫。“遇到這種情況,我一般就會主動地跟他談談心,瞭解他的真實想法,用我自己的經歷開導他。”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將召開,作為四川省參加大會的黨代表之一,王廣金也有他自己關注的領域。“因為工作性質的原因,我們比較關注國家和四川省關於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政策措施。”王廣金告訴四川新聞網記者,2016年四川省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省軍民融合發展推進領導小組,編制了《四川省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實施方案》《四川省“十三五”軍民融合發展規劃》。隨着這些軍民融合的政策措施不斷出台,中核集團也與四川省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一些軍民融合的重點項目也正在積極推進。王廣金表示,“軍民融合能夠帶動川內的大量企業加速產品結構的升級換代,提高技術能力,並提高川內企業在全國甚至國際上的競爭力。”

  (圖片由四川省國防科工辦組宣處 提供)

  (2017-10-07)


  文/圖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張玲玲 實習記者 周婷

  你知道一根小小的鋼絲繩有多大的用處嗎?

  神舟十一號返回大氣層,返回艙降落裝備打開,但修正飛船降落姿態,確保返回艙平穩着陸,關鍵靠兩根約20米長的鋼絲繩鏈接;國內跨度最大的鋼桁加勁梁懸索橋——壩陵河大橋,靠數十根鋼絲繩懸吊;我們日常乘坐的升降式電梯,也要靠鋼絲繩曳引……

  大到航空用繩、橋樑懸索,小到電梯用繩,鋼絲繩應用於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平凡的鋼繩承擔着不平凡的使命。

  而這些被使用的鋼繩裏,都有着一個人的“汗水”,他就是貴州鋼繩(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二分廠二鋼繩車間股繩工段段長周家榮。

  他是兢兢業業做事的工人

  “不讓一根有瑕疵的鋼繩流入市場!”從業三十年來,周家榮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用數十年如一日的勤勉,踐行着自己的這個承諾。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技能大獎”、“國家級技能大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等這些不凡的榮譽,是周家榮勤奮好學、善於鑽研、不斷進取的豐厚回報。

  從小在鋼繩廠附近長大,讓周家榮對鋼繩廠有一種天然的認同感和親切感。“1987年成為鋼繩廠的一份子時,我感覺找到了歸屬,找到了人生努力的方向。”周家榮告訴記者。

  從踏上崗位的那天起,周家榮在師傅的指導下,刻苦學習鋼絲繩生產技能,短短三個月時間,就掌握了鋼絲繩生產的關鍵和核心技術,在同期進廠的職工中最先獨立上機操作,成為一線技術骨幹。

  由於技術出眾,車間安排他先後參與了15個批次、累計36件特殊產品、重點產品、重要用途產品的生產,經技術質量部門檢驗後全部合格。值得驕傲的是,這些產品被廣泛運用於虎門大橋、航天軍用、高層建築、英國布萊敦大橋等領域和項目中。

  周家榮學習的腳步並沒有因此停住。這些年,他利用業餘時間參加了國家第四十職業技能鑑定所組織的鋼絲繩製造工種的高級工、技師等培訓,並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技師資格證。

  這麼多的榮譽和成績,並沒有讓周家榮“飄飄然”。在他看來:“榮譽只能代表過去,我要做的是放下過去,做好未來的工作。”

  他是攻堅克難的“首席司機”

  周家榮和他的徒弟們喜歡將鋼絲繩製造稱作熟練工種,所以自稱“熟練工”。這些“熟練工”們的工作夥伴,既有卷絲機,也有股繩機和鋼絲繩合成機。

  由於每天都要熟練地操作卷取鋼絲,捻制股繩,合成鋼絲繩,所以他們被人們親切地稱作“機車司機”。而周家榮因為技術出色,能嫺熟操作、維護、修理各種機器設備,則被稱為“首席司機”。

  在外行人看來,一根鋼絲繩的生產應該很簡單,沒什麼技術含量。實際上,鋼絲繩製造是精細活,一根鋼絲繩要經過十幾道工序才能生產出來,環環相扣,要是有一個環節做不好或者出了差錯,其中的影響不可估量。

  “2003年,在研製一種新型號鋼絲繩過程中,我們在製作股繩時遇到了難題:穿好股‘芯’之後,卻怎麼也穿不好外層鋼絲。我和班組裏的另外兩名工友,窮盡腦海裏的一切辦法,努力了一個班次共8個小時,卻未能取得任何進展。”周家榮的徒弟梅建強告訴記者,難題解決最後的希望到了師傅周家榮那兒。

  “他沉默片刻,讓我們反向操作,即先穿外層鋼絲,再穿股‘芯’,一下子最後成功了!”10餘年之後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梅建強仍然有點激動。

  三十年來,這樣的難題周家榮不知道攻克了多少……

  他是傳道授業的大師

  工匠精神,貴在傳承。周家榮常説:“一股鋼絲沒有多大的用處,很多鋼絲擰在一起成為鋼繩,能承擔上噸的重量。就像我們整個集團,一個人撐不起一個廠,但每一個崗位合在一起,對一個廠來説就是無窮的力量。”

  他是這麼説,也是這麼做的。從業三十年,實踐經驗豐富的周家榮,在工作的同時,也在把自己的所學所得,毫無保留地傳授於人。

  這三十年,周家榮帶出了近百名徒弟。這些徒弟中,既有貴州省高技能人才,也有遵義市金牌工人,而更多的徒弟則活躍在鋼繩集團有限公司各個崗位,成為公司核心操作員工。

  “我要把這種職業榮耀傳下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周家榮的選擇是堅守——堅守鋼絲繩製造職業,堅守自己已經工作了30年的貴州鋼繩廠。

  “鋼絲繩製造使我從一個農村孩子變成了國企職工,成為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我收穫了職業榮耀。”周家榮表示,無論是家庭,還是事業,他都離不開鋼繩廠,離不開鋼絲繩製造。他要把在廠裏獲得的職業技能與職業榮耀一直傳承下去。

  (2017-10-08)


  1975年出生的江帆有着23年黨齡,她是一名醫院管理者,也是一名兒科醫生。

  40歲不到成為博士生導師的江帆,在全國率先聯手教育界,與老師、家長一起守護兒童的健康。她致力於兒童健康研究的政策轉化,近20年前就在國內開展兒童睡眠問題研究,推動了上海中小學作息制度改革,同時榮獲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並獲得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

  同時,她還支持中國兒童“屏幕暴露”的現狀調查,呼籲控制兒童屏幕暴露時間長度。她説:“孩子的健康是一切的根本,健康中國必須從健康娃娃開始。”

  而在管理崗位,她時常深入一線,傾聽來自臨牀兒科醫生的訴求,從基層醫生那裏瞭解患兒所求、所想,帶領員工在兒童先心病、白血病等疑難雜症診治技術上不斷突破,推出一系列“呵護患兒、關愛家庭”人文項目,獲得了社會和百姓的認可。

  近年來江帆所在醫院獲得了包括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衞生系統先進集體在內數個國家級榮譽,而她本人也榮獲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上海市優秀黨務工作者、上海市十大傑出青年、上海市青聯副主席、上海市衞生系統銀蛇獎一等獎等一系列獎項。

  2017年,在上海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江帆當選為十九大代表。

  江帆(左二)和同事們在探討工作。

  推動上海中小學生延遲上學政策的出台

  保障兒童羣體的大健康研究是江帆的一項重要工作,而她研究的出發點始於兒童睡眠。

  1998年,師從中國兒童保健領域的著名專家沈曉明教授,江帆開始了兒童睡眠健康研究之路。她和課題組先後在全國九省市開展了3萬餘名各年齡段兒童睡眠健康多中心流行病學研究,揭示了中國兒童睡眠不足與睡眠問題存在的普遍性,及相關影響因素的發育階段性和多維性特徵,並發現“課業負擔過重”和“上學過早”是導致兒童睡眠不足的高危因素。

  “睡眠對於兒童不單純是休息上的需要,更是促進身體和心理健康發展的催化劑。”從事兒童睡眠研究近20年,她帶領睡眠研究小組不斷證實睡眠對兒童神經發育以及認知記憶的影響,同時也揭示了,睡眠不足對兒童肥胖發生的相關作用機制。

  為了深入研究提高兒童睡眠健康的有效舉措,她帶領團隊對上海地區10所小學的學生進行了長達4年的追蹤研究,研究發現適當地推遲上學時間可以顯著提高兒童睡眠的質量,進而可以促進兒童身心健康。

  這一研究結果引起了上海市教委的高度關注,最終經多方論證後在上海地區率先推動了“中小學推遲上學時間”政策的出台,而在政策實施後3年通過第三方評估,進一步證明了這一政策推行後,兒童睡眠健康有了顯著改善。

  這一研究推動政策進而改善兒童睡眠健康的成果,得到了教育部高度認可,並得到了教育部的建議推廣。健康研究推動政府循證決策的理念與經驗,也被國際醫學權威雜誌之一《柳葉刀》收錄並發表,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項目也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等一系列獎項。

  江帆在工作中。

  走進學校社區開展兒童身體活動動態監測

  江帆説,睡眠的研究只是探索兒童健康道路的起點,“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靜態的睡眠,也應該有動態的身體活動。”而近期她在持續關注兒童睡眠問題的基礎上,開始同步關注上海學生身體活動狀況。

  江帆説:“目前全國中小學學生體質監測顯示,近20年來中小學體質出現下滑趨勢,這一結果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這個監測數據代表的是一個嚴酷的現實結果,而我們更想了解的是一個過程,究竟是哪些因素影響了孩子們的活動水平?我們的孩子平時身體活動的現狀究竟如何?我們有什麼應對策略?”

  在江帆眼裏,身體活動的改變並不單一指的是體育運動,而是比體育運動更廣泛,“包括走樓梯、走路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都算是身體活動的重要組成,身體活動的主戰場不僅僅是在學校,更在於家庭、在於社區;不僅僅需要老師重視,更需要有家長的關注與學生的積極參與。”

  在上海市公共衞生三年行動計劃大力支持下,她領導的團隊在上海建立了國內第一個學生身體活動監測平台,這一次研究監測的樣本量達到近8萬人,其中4000人會隨身佩戴“身體活動加速度器”進行實時客觀監測,項目得到了上海市教委的大力支持,醫教體多團隊合作。

  江帆透露,預計這項監測今年年底前有望完成,在監測的基礎上,她領銜的多學科團隊將會出台國內第一部兒童身體活動循證指南,從改善孩子的生活方式開始,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提供準確性、科學性的指導。

  形成兒童早期發展指南

  江帆説,一路走來她一直記得自己導師教導的一句話:“作為一名兒科醫生,尤其是兒保醫生,與其被動地在診室裏疲於應付生病的孩子來就診,不如主動尋找機會走進社區,走到學校,把兒童疾病預防工作做到位,讓孩子們能少生病,身心能更健康。”老師的話也成為了她多年來一直努力的方向。

  最近,在上海市教委推動的政府實事工程“育兒週週看”項目中,她再次找到了為兒童大人羣服務的機會。她與全市的教育、心理界專家一起,通過幾年時間努力,形成了系統的0-3歲兒童早期發展指南,通過每週一條免費短信發送到家長的手機上,讓家長足不出户就能收到最權威的科學育兒指導。

  這一項目在過去4年中,已經服務了全市50餘萬名家長。如今在這一項目的評估工作中,課題組驚喜地發現,這一免費的科學育兒項目真真實實地促進了兒童早期發展,而且在中低收入家庭中效果更加明顯。

  “兒童的早期發展是可以改變的,越是在兒童早期投入,越能縮小不同社會階層間的社會經濟差異,因此也被業界認為是社會發展公平性的‘均衡器’。”江帆説。

  牀頭一半專業書一半政治理論書

  在江帆的名片上,除了發育行為兒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環境與兒童健康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還有一個身份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黨委書記。很多人會問她,又做業務又做黨務工作,忙得過來嗎?

  從支部書記開始做起,江帆做過紀委書記,黨委副書記,到現在的黨委書記,一路走來,越來越感受到黨務工作與業務工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如果説業務工作是解決具體問題的實踐,而黨務工作就是理論的提升與昇華。作為醫院的黨委書記,她深深體會到政治理論學習與提升,對於解決具體問題、推動醫院宏觀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正因此,她越來越覺得學無止境。

  在江帆家的牀頭,一半放着專業書,一半放着政治理論書籍,“對我來説,接觸的臨牀工作和研究實踐越多,越能體會理論學習重要性。黨務工作者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更需要密切聯繫羣眾,從羣眾中汲取智慧及養料,共同學習和進步。”

  江帆説,她很慶幸在兒童醫學中心這個大家庭,每天與醫生護士同道的交流,都為自己的工作學習過程提供了新思路,注入了新活力,“他們是每天都在患兒身邊的人,真正能知道那些孩子的問題和家長的需求。平時工作中,他們提出的改善醫療服務的點子更接地氣,在臨牀更加具有推廣的價值。”

  (2017-10-10)


  “機場每條安檢通道,工作人員每天需要安檢上千人,起身彎腰至少兩千次。”吳娜介紹自己的安檢工作時,用了一組簡單的數據。

  作為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安檢護衞保障部旅檢一科分隊長,她與同事日常主要承擔對旅客及其隨身行李實施安全檢查,確保空防安全。

  工作中,吳娜善於學習,留心細節,把“真情”和“傾情”落到每一時刻和每位旅客。2017年4月6日,以她命名的品牌通道——“吳娜通道”在虹橋機場2號航站樓正式啓用。

  2017年,吳娜光榮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身為黨代表,感覺自己的責任很重,不僅要做好基層黨建,還要一如既往做好自己的分內工作,始終不忘初心。”

  吳娜在引導旅客放置行李物品。 本文圖片均為上海機場集團提供

  祝登機旅客“生日快樂”

  “祝您生日快樂!”9月19日,在上海虹橋機場2號航站樓9號旅檢通道,安檢人員正在對旅客進行安全檢查。這是一條以“吳娜”命名的品牌通道。

  “查驗證件時,留心到登機那天正好是旅客生日,我會説一聲‘祝您生日快樂’。出門在外,旅客聽到這樣的話,內心也會感覺温暖。”吳娜説,工作中她喜歡留意細節,自創一些小方法。

  吳娜向當天生日的旅客發放生日卡。

  作為一名機場基層工作者,吳娜把自己的工作態度歸結為兩個“情”字,即“真情每一刻”,“傾情每一客”。

  除了生日祝福,她常用“登機牌摺疊”法——安檢人員在核驗登機牌時,蓋章留下的藍色油印往往會弄髒旅客的身份證,注意到這一問題,吳娜便把登機牌摺疊,避免有印章的一面接觸旅客的手,“其實多換位思考一下,就能讓旅客更舒心”。

  1988年出生的吳娜,在安檢工作崗位已工作了11年。她先後獲得“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上海機場集團公司迎世博十佳服務明星”等多項殊榮,2013年當選為團中央十七屆團代會的代表。2017年,她光榮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我剛來時,安捷組就已是虹橋機場的先進團隊,很幸運,從學校畢業就來到這樣一個先進的團隊,11年來一直沒有離開,一起成長。”吳娜説,她也曾經有過困惑。“安全和服務,起初我覺得有點矛盾,因為我們去檢查,難免會碰到不合規定之處,旅客總覺得我們在為難他們,就會‘求情’,詢問能否通融。”

  她舉例説,民航關於液態物品的攜帶規定發佈之初,知曉度不高,許多旅客不太理解,被安檢時難免產生情緒。“最初,我們安檢碰到超出規定的情況,通常只告訴旅客不能攜帶,但是沒有提供方法。後來我們不斷總結經驗,碰到不能帶的東西,提供一些其他辦法給旅客。這樣,對方也會更配合咱們的工作。”

  “吳娜通道”今年在虹橋機場啓用

  目前,吳娜所在的分隊目前共有64人,“90後”年輕人居多。分隊實行倒班制,一般晚班從中午12點到晚上航班結束,白班從早上5點到中午,天氣不好時,則要通宵工作。

  “如今乘機出行的旅客越來越多,安檢要求一年年在提高,對自己的要求也要相應提高。”吳娜坦言,安檢工作強度大,工作時間較長,為了讓分隊裏的年輕同事更快適應工作,她會主動分享自己的經驗,瞭解他們的成長規劃和想法。

  “不要放棄學習,這不光是對工作的要求,也是對自己人生的要求。”她時常鼓勵同事去參加安檢技能比武。她説,正是自己多次參加技能比武,比賽熱情慢慢地化為對工作能力的追求。

  吳娜在開箱崗位與兒童互動。

  檢查過程中,她始終堅持“安全為本”的工作理念,認真觀察每一件物品的圖像,反覆辨認查堵違禁品,真正做到“不讓任何隱患過安檢”。

  2013年5月,吳娜“安捷組”勞模創新工作室正式授牌;今年4月,以吳娜命名的品牌通道——“吳娜通道”在虹橋機場正式揭牌啓用。在她的帶動下,團隊先後榮獲“全國巾幗文明崗”、“全國青年文明號”、“上海市工人先鋒號”、“上海市第五批勞模創新工作室”等諸多榮譽,成為上海機場的明星班組,受到廣大旅客好評。

  (2017-10-11)


  關注十九大代表風采。甘露,作為世界海關組織協調製度審議分委會主席,這幾天,她又利用專業的商品歸類知識,為廣州一家保温杯企業爭取到將近400萬元的出口退税。

  廣州市新力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 柯波兒:如果是按照不鏽鋼製品退税的話,它是9%的退税,但是如果按照不鏽鋼真空杯的話,它能夠達到13%的退税。

  想退13%的税,就要符合世界海關組織規定中保温容器必須帶殼的要求,但是柯波兒他們生產的不鏽鋼保温杯並不需要外殼保護。

  甘露進行了多方調研,發現“帶殼”是針對過去玻璃內膽保温瓶設定的,這條規定已經過時。

  廣州海關副調研員 甘露:我們當時立刻就意識到,這個問題是需要在國際層面解決的問題。

  甘露起草提案,最終成功説服世界海關組織把“帶殼的”三個字去掉。從事海關工作17年來,甘露在《協調製度》國際會議上一次次把中國利益寫進國際規則。包括“三氯蔗糖”、“竹藤製品”等在內,她和中國海關代表團在協調製度會議上提出的所有提案都獲得通過。

  同期廣州海關副調研員 甘露:(作為黨員)一個是堅決完成任務,也是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一份貢獻,所以每次成功的話是感到非常的振奮的。

  (2017-10-09)


  解決生產技術難題60多項,獲7項國家專利,先後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他不是學者,卻是廣受讚譽的“狀元技工”,他就是許啓金(見圖),國家電網安徽省宿州市供電公司運維檢修部帶電作業班副班長。

  “我的日常工作就是在野外巡線和排除故障,跑遍了宿州地區的溝溝坎坎。”許啓金説。從1982年開始,許啓金一直奮戰在輸電線路運行維護及高壓線路帶電作業工作一線,35年來,共消除隱患3000多處,先後參加和組織完成近千項帶電作業任務,沒有出過一次安全事故。

  “上班之初,我沒有專業文憑、不懂專業技術,有些自卑。”許啓金坦言。當時只有高中文憑的他,只能死記硬背電力專業知識。他兜裏總是裝着小紙條,一有空就掏出來看,用上萬張“小紙條”夯實了技術創新的基礎。

  日積月累,許啓金成了“電力專家”,他先後研製出“輸電線路角鋼吊點卡具”等7項國家專利,2003年成為送電線路工高級技師,2011年成為國家電網公司生產技能專家,2016年成為“全國技術能手”……2016年4月26日,在合肥召開的知識分子、勞動模範、青年代表座談會上,許啓金向習近平總書記彙報了創新工作成效。他30多年堅守一線的“釘釘子”精神得到總書記的肯定。

  2010年以許啓金名字命名的“啓金工作室”成立,許啓金把自己在實踐中獲得的經驗、掌握的技能毫無保留地與大家分享。“為了我們能更直觀地瞭解線路杆塔,師傅50多歲了還在學習Visio、3DStudioMax等軟件。”許啓金的徒弟廖志斌説。正是在許啓金鼓舞下,廖志斌有5項創新成果獲得國家專利,成長為國家電網公司勞動模範。

  “啓金工作室”先後被授予“國家電網公司勞模創新工作室示範點”“全國示範性勞模創新工作室”“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等稱號;徒弟中有7人成為“全國電力行業技術能手”“國家電網公司生產技能專家”。

  “成為十九大代表我非常榮幸,我要盡我所能,做好工作,給羣眾帶來‘光明温暖’。”許啓金説。

  (2017-10-07)


  23年來,她愛崗敬業,用匠心打磨每個工件,從一名初出茅廬的技校畢業生成長為高級技工人才,她用汗水和堅持生動詮釋了“艱苦奮鬥、善於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企業文化精神。我們來認識百色百礦集團有限公司東懷煤礦機電中隊車工黃雪慧。

  車間裏,黃雪慧正在操作車牀,她不時搖動手柄、調節刀頭角度,工件在夾具上飛速旋轉,一個個誤差控制在0.02毫米以內的鋼鐵工件在她靈巧的雙手下誕生。23年時光,黃雪慧從青澀的普通女工成長為高級技術人才。

  百色百礦集團有限公司東懷煤礦機電中隊車工 黃雪慧:

  想做好一名技術工人,首先要愛崗敬業,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做好。

  1995年,東懷煤礦建井初期,各種工具配件加工任務艱鉅。有一次,礦裏給車間下達了15天內加工21套鐵軌叉尖插盤的任務。加工這些工件工序複雜,加工難度大,還沒有圖紙,剛參加工作的黃雪慧只能一個個測量,反覆打磨工件。連續十幾天,她早班連着中班一起上,加班加點趕工。最忙的一次,她凌晨5點回家,6點多又回到車間工作。

  黃雪慧和同事們的努力,為東懷煤礦機械化改造工作贏得了時間。這項工作的完成不僅填補了廣西煤炭工業無“綜掘”的空白,也使東懷煤礦礦井原煤生產能力由15萬噸/年迅速提升到150萬噸/年,成為廣西生產能力最大、裝備水平最先進、管理最現代化的煤礦。

  2004年,黃雪慧調入東懷煤礦機電中隊,成為唯一一名車工。當時,東懷煤礦在採面搬家時,十多噸的液壓支架向前作業中經常因底板不平被卡住。為了破解這一難題,黃雪慧和隊員們反覆摸索和修改,設計出了一種自制滑輪,解決了這個問題,使搬家隊伍由原來每個班平均轉移2個架,一下子提高到了6個架,再次刷新了東懷煤礦採面搬家移架最高紀錄。

  23年來,黃雪慧一直堅守在車工崗位上,曾先後榮獲“廣西五一巾幗標兵”、“廣西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等榮譽稱號,當選自治區第十一次黨代會代表;今年6月,黃雪慧光榮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

  百色百礦集團有限公司東懷煤礦機電中隊車工 黃雪慧:

  我想把能源企業基層黨組織艱苦奮鬥的生產成果,和工人同志需要更多支持關愛的聲音向黨中央、向總書記彙報。

  (2017-10-06)


  “您好!請上前。”在虹橋機場2號航站樓安檢通道,身着安檢員制服的吳娜或驗證蓋章,或掃描檢查,或引導幫助旅客,始終面帶微笑,神情專注,沉穩細緻……“好了,謝謝!”最後,她總會為旅客指明前往登機口的方向,嫺熟的技能、精幹的職業素養給每位旅客都留下深刻印象。

  從不放過任何可疑細節,嚴格安檢:“請”字開頭、“謝謝”結尾。自2007年參加工作以來,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安檢護衞保障部旅檢一科三分隊分隊長吳娜,每天和天南海北的旅客打交道。她值守城市“空中大門”,處處為旅客着想,周到服務,為無數人的旅途添上一抹暖色。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吳娜用十年踏實的基層工作詮釋着青春價值和黨員本色。今年,29歲的她光榮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

  把各類安全漏洞攔堵在地面

  旅客過了安檢門,在人身檢查台上站定,伸開雙臂,吳娜右手持金屬探測儀快速掃描,左手觸摸輔助檢查。每檢查一個步驟,她都説給旅客聽,這種互動讓旅客很配合。儘管查得細,但速度並不慢,等候的隊伍緩步向前。十幾秒內,吳娜在旅客正面和背面兩次彎腰蹲起,每天,她要重複2000多次這樣的動作,過檢旅客近千人次。

  15分鐘後,吳娜換到開箱包檢查崗位。“帶打火機或火柴了嗎?”她輕聲問。“沒有。”一名男性旅客答得乾脆。“看一下包裏好嗎?”旅客點頭,打開包裏一個小口袋,一個打火機赫然在目。“這個不能帶哦。”吳娜語氣温和卻透着不容商量的威嚴,取出打火機,旅客默然。

  緊跟着,來了一支外國旅行團,X光檢測儀顯示幾位女士包內有小瓶液體,吳娜用英語徵得同意後,逐一開包檢查。看起來都是化妝品,她先看容量和商標品名,沒超過100毫升,然後打開瓶蓋,扇聞氣味,確認無誤後便擰緊蓋子放回原處。一位男士包裏帶着一大瓶礦泉水,吳娜用英語解釋不能帶水,幫忙把水倒空後將空瓶遞了回去,對方接過,會意地微笑感謝。

  吳娜的安檢,向來嚴謹、規範,絕大多數旅客都積極配合,可一旦查出不能登機攜帶的物品,旅客必須退回重新託運、直接丟棄、或大瓶換小瓶,自然有不開心、不甘心的。有人纏着她“求通融”,還有人“咬文嚼字”跟她辨析法規條文,更有旅客因為趕時間而想“走走樣子”矇混過關,她都會耐心解釋,有理有節。“安檢員必須時刻牢記責任意識,守住安全底線,有時還真要有點兒‘教條’精神。”吳娜笑道。

  “一看一摸”半秒查驗身份證真偽

  吳娜有一項“絕活”——“一看一摸”半秒查驗身份證真偽。她剛入職時,人們還在使用第一代身份證,全靠安檢員眼識、手摸查驗。作為新人,吳娜壓力很大,她便“惡補”基本功:利用參加技能比賽的契機,從公安機關借來100多張各類假證,苦練眼力和手感,一個多月後終於有了感覺,熟而生巧。有一年,班組在她帶領下查獲40多張假冒證件,維護了國門尊嚴,保障了航班安全。

  憑着這股愛鑽研的韌勁兒,吳娜不斷積累,日益精進。入職不到兩年,她就掌握了證件檢查、行李前傳預檢、人身檢查、X光機行李檢查和開箱包檢查五個安檢環節所需的技能。學習X光機查驗時,為了掌握各類違禁品的X光圖譜,她摸索出多種適合現場實操的判圖法,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也幫助其他新人共同進步;她隨身帶着筆記本,隨時記錄圖譜重點特徵和細微差別,手繪物品形態,回家反覆識記,很快成為行家裏手。

  安檢員上班比旅客早,下班比末班機晚,遇到惡劣天氣還要熬通宵,直到航班結束;他們工作強度大,需長時間站立執勤,還要頻繁彎腰蹲起,很多人落下背部不適。高強度工作之餘,吳娜還自學英語口語、崗位日語和心理學,梳理總結各國風俗、禁忌,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綜合素養。

  給困難旅客快速提供建議方案

  一個元旦前夜,天氣不好,一架航班延誤至次日凌晨4點,旅客臉上掛滿疲憊、睏意,甚至愠怒。吳娜和同事也已連續工作了十多個小時,但旅客陸續來安檢前,他們還是迅速調整到最佳狀態。當接過一位旅客的證件時,吳娜微笑着説:“您好,劉先生!”對方頓了一下,表情開始舒緩,微笑着點頭回應,轉身離開前還對她説:“姑娘,你也辛苦了!謝謝!”

  一聲冠以姓氏的問候,拉近了彼此距離,融化了隨時可能爆發的負面情緒。每遇到節日和旅客生日,吳娜還會送上特別温馨的祝福和生日賀卡;她把加蓋驗訖章的登機牌摺疊起來遞給乘客,以免油墨弄髒旅客衣物;隨身帶着針線包,給有需要的旅客使用;與同事準備一次性腳墊紙和腳套,供旅客脱鞋檢查時取用;準備100毫升化妝品分裝瓶供旅客應急選用……吳娜用心琢磨出的這些“暖心”服務方法、技巧正在虹橋機場推廣實踐。

  “吳娜自我要求非常高,對工作中可能的突發狀況始終處於‘備戰’狀態,遇到棘手問題她總能順利解決。”虹橋機場安檢護衞保障部旅檢一科黨支部書記高連新介紹,吳娜有黨員的高度自覺,把本職工作做到極致,更帶領小組一起進步,在基層一線樹起一面旗幟——2013年5月,以她名字命名的“吳娜‘安捷組’勞模創新工作室”揭牌;今年4月,虹橋機場2號航站樓9號安檢通道被命名為“吳娜通道”,起到了引領示範作用。

  記者發現,吳娜工作證背後塞着一張紙片,上面密密麻麻記着十多串數字,都是航空公司和機場各部門的值班電話,以便緊急時刻快速聯絡。吳娜説,“旅客趕飛機時間很緊張,遇到麻煩時,我們不能冷眼旁觀,能幫的要幫一把;一些常見的問題,我們會前期做好準備、做出判斷,替旅客化解掉‘怎麼辦’,快速給出建議、方案供旅客做‘選擇題’。”

  (2017-10-12)


  茹振鋼(見圖左一),河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現任河南科技學院小麥中心主任。36年來,他潛心小麥育種,帶領團隊培育並推廣了多個小麥新品種。其中,“矮抗58”被譽為“黃淮第一麥”,增產效益達300億元,獲得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1年,茹振鋼從河南農校畢業後分配到百泉農專(河南科技學院前身),成為小麥育種界赫赫有名的黃光正教授的助手。“搞科研,總要有股傻子精神,再苦再難也要幹到底!”黃教授經常掛在嘴邊的這句話,也成為茹振鋼的座右銘。

  上世紀90年代初,鄉村公共汽車少且不準點。為了不耽誤行程,茹振鋼就時刻準備着,只要有車,説走就走。當時,茹振鋼出門有三“寶”不離身:一個裝有工具和資料的挎包,一個軍用水壺,一袋皮蛋。“皮蛋保存時間長,還頂飢。”

  為培育既耐高温又耐寒、既耐乾旱又耐澇、既耐瘠薄又耐肥的“最完美”小麥品種,茹振鋼種下5萬株小麥進行選育觀察。大年初一,大雪紛飛,茹振鋼換上膠鞋就往試驗田裏跑,“天冷是觀察小麥抗凍的最佳時機”。在經歷一次次惡劣天氣的考驗後,茹振鋼對最後留下的100多株小麥進行人工選育。歷經10年漫長的歲月,終於選出了最優的一株。

  高緯度地區的小麥耐弱光,低緯度地區的小麥耐強光,把高低緯度地區的小麥進行重新“組裝”,會有什麼樣的結果?這種創新思維帶來的靈感,讓茹振鋼南下北上,蒐羅種質資源。福建地區早已不再種植小麥,茹振鋼登上武夷山找到幾株麥苗,小心翼翼地捧回河南新鄉。

  現在,這種比“矮抗58”還牛的高光效小麥新品種已經培育成功,叫“百農4199”。它產量高,品質好,耐弱光又耐強光,含有35種香氣物質,比一般的小麥口感更好,今年開始就要大面積推廣。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中國人必須牢牢掌握住小麥的話語權,才能把糧袋子抓在自己手裏。”茹振鋼説,“美國在玉米雜交育種上掌握了話語權,袁隆平院士在水稻雜交育種上佔領了制高點,我們要在雜交小麥上搶得先機!”

  採訪結束時,茹振鋼説:“能當選十九大代表,我感到萬分榮幸又責任重大。我要繼續育出好種子,讓老百姓豐衣足食。”

  《 人民日報 》( 2017年10月07日 04 版)

  (2017-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