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死這三個男人的“陰陽怪氣”了
在許多一言難盡的討論中,網友們選擇搬出某段鞭辟入裏的名人名言,又或是點評辛辣的台詞截圖,用一種“引用”的方式,無聲地表態。
在這樣的輿論江湖裏,就一直流傳着一部神劇的傳説。
在上半年的各式討論中,這部劇的截圖被祭出過無數次——
這部神劇,40年前播出,全系列評分均在9.7分以上,其後還未能有類似作品超越它。
超越其不動聲色、令人捧腹大笑的功力,超越其對虛偽與假象入木三分的刻畫。
以至於每次有人借劇中台詞反諷時事,都有人會為其鞭辟入裏的功力而拜服,然後留言詢問“截圖出自哪?”
《是,大臣》,以及它的續集《是,首相》。
明明是以“常年收視率最低”的政治劇為題材,《是,大臣/首相》卻拿下了萬民空巷的熱度,英國下議會每到它播出時不得不暫停開會。
而熱情的觀眾們一度強烈要求劇中扮演首相的演員真正參與大選,直到演員出面回應稱“無意參選”,才最後罷休。
《是,大臣》備受喜愛最膚淺的原因,便是劇中埋下了太多富含反諷意味的笑梗,像是在連貫地播放相聲小品。
作為一部政治諷刺喜劇,全篇虛偽而正經的官腔算是這部劇的一大特色。
一切故事圍繞着主角團三人展開——行政大臣/首相哈克、首席秘書漢弗萊和私人秘書伯納德。
為了介紹方便,暫且稱呼他們為哈大臣、漢秘書和伯跟班。
因此,大臣與秘書時常“不對付”,相互牽制。
而撐起整部劇打官腔、打哈哈底色的任務,大多落在了性格嚴謹、象徵官僚體制的秘書身上。
在大多數情況下,他會巧妙地用複雜而暗示性的話語,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還句句帶着諷刺,堪稱“陰陽怪氣大師”。
而辦公桌對面,早已身經百戰、被秘書勸阻過無數次的哈大臣,則一副“我信你個鬼”的神情。
在日常的對話中,《是,大臣》選擇用喜劇化的方式,來誇張地調侃英國官僚體制內那些心照不宣的對抗與糾纏。
當大臣説要每天和外交使臣共同進餐、來解決自己的午飯問題,秘書毫不客氣地拋出了“首相和大使吃一次午餐,破壞兩年外交成果”的政治冷笑話。
“真沒想到,您會考慮如此勇敢(courageous)的手段。”
像是説了一堆冠冕堂皇的廢話,卻字字埋了心機。
要表示完全的支持,別留下説人壞話的記錄。
要列舉他所有的優點,並矯枉過正地大肆吹噓那些會讓他不稱職的優點。
“不就是拒服兵役嘛,我肯定,沒人當真質疑他不愛國。”
“大家指責他搞垮了上一家公司,這些批評真是沒意義。”
就這樣,以看似公正的角度來介紹對方的優劣,以看似温和寬容的態度來點評對方的成就。
若無其事地,就把當事人塑造成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形象——可圈可點,但不適合這份工作。
“如果他單身,暗示他是同性戀。”
“如果結婚了呢?那就通姦,跟一位必須避諱的女士,比如皇室成員,或者電視女主播。”
“如果他顯然婚姻幸福呢?説他是個道學先生,或者酗酒,或者正在接受心理治療。”
盤算之嚴密,讓人一時難以反駁。
02
在這樣的官場裏,難有幾句真話,也難有幾個“真實”的人。
畢竟,要和冠冕堂皇的官腔搭配,總得準備幾張偽善的面具。
大臣在升職成為首相之後,他的前任首相寫了一本回憶錄。
哈大臣憤怒地向秘書與跟班抱怨,説看前七章時、還以為自己與前任是好朋友。
結果看到第八章,對方就開始“誹謗”自己兩面派。哈大臣為此奮力地攢出了一堆罵人詞,來鄙夷這位曾提拔自己的首相。
前任首相,突發心臟病去世了。
上一秒還在咒罵前任的哈大臣聞此“喪訊”,努力地不笑出聲,經過一番面部表情掙扎後,像模像樣地擠出了一句“悲劇啊悲劇”。
這位“永垂不朽的偉人”,上一秒還是“天性使然的陰險惡毒騙子”。
真正的政客不會像哈大臣這般表情失控、聽説前任去世時差點笑出聲;
老練的政治家們也不屑於配合如此膚淺的口頭追捧,好歹能擠出幾滴眼淚、寫幾篇文采斐然的悼念文。
演員們的表現是荒誕的,但所展現的政客偽善面,卻又精準地刺中痛點,讓人會心一笑。
秘書在給大臣下圈套時,像是不經意地提了“演講”一詞。在對方上鈎後,人設是“不動聲色”的他,坐在大臣對面露出了狡詐而剋制的微笑。
面對這三個問題,大臣回答時的第一句,都是“我可不知道”,看似一問三不知。
但卻要隨即賣個破綻,暗示大臣參與了所有手段——
“我可沒説折衷這個詞,我説的是緩和。”
“也許有人暗示我在演講裏説些其他內容。”
實際上,只是用一種更幽默,也更反諷的方式,把政客們海晏河清的偽裝掀開,露出底下的利益交易。
相比於讓觀眾猜測是否存在陷害與勾結,用喜劇手段挑明的設計,多了一絲蔑視的玩味。
哈大臣在“消防主題演講”裏夾帶私貨時,場景熱烈而宏大得像是要揭竿而起。
可實際上,他只是在談英國香腸的出口問題。
“歐洲已經走得太遠,他們威脅到了英國香腸。”
“他們明裏説要標準化,暗地裏卻在逼我們接受意大利和德國腸,還有其他油膩的蒜味外國貨。”
這一段中,一切的運鏡就像是在還原真實的首相候選人演講。哈大臣激烈的情緒,觀眾們頻頻點頭的熱情反應,還要給“候選人同僚”一個欣慰的鏡頭。
更夸誕的是,哈大臣憑藉這場英國香腸演講,拿下了首相之位。
03
賣破綻讓觀眾一眼看透政治手段裏的彎彎繞繞,算是一種常見的表演方式,讓觀眾不必燒腦。
但在《是,大臣》中,這些破綻的用處,顯然不僅限於諷刺官僚們虛與委蛇的人際關係。
而是融在了更龐雜的故事體系裏,辛辣地反諷整個政客體制、官僚體制的弊端。
它將荒誕而真實的設計融入了一個個社會議題裏:透明政府的謊言、只有行政人員的空殼醫院、賄賂得來的外貿訂單等等。
“賣軍火給恐怖分子不對,你不懂嗎?”“軍火要麼賣要麼不賣,這是貿易問題。”
“他們用英國武器殺死意大利平民了”“噢,這是外交問題。”
“總不該賣給恐怖分子吧?”“嗯?那或許我們可以在槍托上印一個‘槍支嚴重損害健康’。”
而秘書只是像看到小孩鬧脾氣一般,輕蔑地一笑,開玩笑問這是神學問題嗎?
那麼這些橋段,則更像“讓現實更現實”。
用誇張的表述,使得現實生活中那些冷冰冰的利益考量,顯得更殘酷無情,有時甚至到了“道德中空”的程度。
讓看客情不自禁地發出一聲嗤笑。
“煙民是我們國家的恩人啊!”
這樣的話真的有人信嗎?真的能稱之為正當的理由嗎?劇中用大臣一言難盡的神情,做了回應。
但一番辯論下來,最直擊靈魂的台詞,還是秘書最後幾句匪夷所思、過分了的“抒情”。
或許這就是諷刺藝術,相比於單純正面讚揚或貶低,更能讓人咋舌琢磨的部分:
盤根錯節的社會事件,大多難以用簡單粗暴的道德高地,來判斷是該讚美還是咒罵。
就像秘書在劇中所説,“道德只有對與錯,沒有小錯與大錯。”
而諷刺的藝術手法,是一道可以雙向打開的門。
既能用虛假嘲諷虛假,蔑視地懸掛冠冕堂皇的假象,供人譏笑;
也能令現實更加現實,無情地演繹道德中空的交易,近乎荒唐。
看似更理想主義的大臣,許多時候會為政黨利益與個人前途屈服。還時不時沉醉於媒體追捧的虛名。
秘書被牽扯入下司的間諜風波時,為了早些平事、轉移大臣注意力時,突然向其提出了爭取更多選票的建議——
報道鏡頭頻繁地切向美麗的小主人,緊張的氣氛扣人心絃。
營救成功後,劇內人鼓掌點頭,歡呼雀躍。
可劇外的我們都知道,這不過是場政治作秀。
時而毫不留情面地用尖鋭字句戳破假象、揭露現實,時而虛構比現實更魔幻、更荒誕的故事,反諷奚落。
上世紀二戰前後開始,政治諷刺喜劇就一直是影視界中不太大眾的題材,但卻能留下銘刻影史的佳作。
卓別林的系列諷刺喜劇,就常對着軍國主義、資本工廠、剝削工人等議題“開炮”。
諷刺這一表達形式,越來越少地被利用在影視作品本體中,而是成為網友們需要嘲諷某個事件時,特意拎出的一段台詞、一張截圖。
它被切割為了一個個隱喻的意向,不再被用於傳達完整的邏輯,比如像《是,大臣/首相》,用前後五季內容,徹頭徹尾地諷刺了整個英國官僚體制。
諷刺為何“失寵”?這一問題背後的原因固然複雜,但最鮮明的一個因素,早在劇中便有所暗示:
因為政治總會有對立,而且出於理念與利益,必須分裂立場,這使得政治相關的藝術創作最好先“站隊”,清楚自己要歌頌的是什麼。
而諷刺藝術往往與褒貶無關,只為挑破虛妄、反襯複雜而多面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