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國電影史,科幻片一直都佔據着無足輕重的位置。
在中國拍攝科幻片,最大的爭議就是,科幻片的天馬行空式的設定,在貧瘠的科幻國土上,被嘲諷得撲街。
再加上,科幻片在票房上的不受歡迎,這個世界性難題,導致中國電影,在科幻領域,一直都是空白的。
直到《流浪地球》的上映,用46億多人民幣票房,在中國電影領域上,撕裂開了一條縫隙,讓中國觀眾真切地感受到科幻的光芒,是如此的絢爛。
《流浪地球》被評為打開中國科幻元年,是否過譽?
2019年,很多人都説《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電影的“科幻元年”。
而事實上,在2019年之前,中國早就有科幻電影,不説香提港的衞斯理系列這種年代過分遙遠的電影,在2008年周星馳所導演的《長江七號》相信觀眾也大都還有記憶。
但觀眾所留下的印象,幾乎沒有科幻的影子。
而在2019年,知名度最高的三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新人》以及《上海堡壘》,不管是從票房還是熱度,幾乎可以全面吊打新世紀19年以來所有科幻片的總和。
在這一點上而言,説是科幻元年,也未嘗不可。
是什麼原因,導致在此之前,科幻電影在中國市場的缺席?甚至觀眾都沒有形成這個概念?
而《流浪地球》被觀眾評價為“打開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是否存在過譽,或者捧殺?
要想了解這一點,首先要了解《流浪地球》之前,中國科幻電影的拍攝主題。
在《流浪地球》之前,中國絕大多數的科幻電影,都只是利用科幻來坐噱頭,披着科幻的外衣,講述的都是一些日常瑣碎故事。
典型的就是《長江七號》,這部由喜劇之王周星馳所創作的電影,將宏大瘋狂的宇宙想像,與日常生活結合,講述了一個老生常談的道理:“我們雖然窮,但是我們不説謊話,不打架不吹牛,好好學習將來長大成人,做一個社會的棟樑之材。”
或者是《百變星君》當中,科幻只是作為電影當中的喜劇佐料,為後面無法正常解釋的爆笑的劇情,所作的一種“科幻”處理。
這樣處理的結果,固然能夠讓觀眾在熟悉的日常情節,找到代入的爽感,但更多造成的是日常瑣碎的喧賓奪主,觀眾自然也就不會形成科幻的概念。
在這樣的情況下,或多或少都會造成科幻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的內卷和萎縮。
故而,在2014年,由諾蘭執導的《星際穿越》在全球取得不俗的反響,尤其是在中國。
資本像是嗅到了血腥的鯊魚一樣,朝着科幻上面撲了上去,《流浪地球》正是在那段熱潮之中被資本選中並立項。
但尷尬的時候,2014年立項,卻整整3年,沒有找到合適的導演,而科幻的熱度也似乎在3年間流失了不少,最後落在了口碑不好不壞的郭帆手上。
科幻是什麼?
科幻電影應該帶給觀眾怎樣的觀賞體驗?
用比較正式的説法就是“由認知邏輯所衍生出來的認知陌生化!”換句話説就是:基於基本科學邏輯的文學幻想。
這種幻想,是從宏大的世界制度,到細小的生活方式,不僅要自帶科幻感,還要求背後自成邏輯,典型的電影就有卡梅隆的《阿凡達》。
基於這個概念,可以説,中國電影在《流浪地球》之前,除了衞斯理之外,基本上都不能算作是科幻電影,甚至可以説,不存在科幻電影。
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更加顯得《流浪地球》的偉大意義。
最直接的就是,電影中能夠直接對標好萊塢視覺特效的呈現。
在中國市場還充斥着大量五毛特效,奉行“爛劇本 小鮮肉 高票房”信條的時候,《流量地球》橫空而出。
從屹立於冰雪大地的龐大發動機,到空間領航站等等,都呈現出了中國科幻電影此前所沒有的科幻感!
所以説,《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電影的科幻元年,並非妄言。
並且,郭帆為了呈現最真實的視覺特效,不僅前去好萊塢取經,並且還通過三千張概念設計圖,以及一萬多件的道具等等,都能為中國科幻後來者提供寶貴的製作經驗。
中國式科幻
優秀的作品,往往能夠反映時代,科幻作品也是如此。
在《流浪地球》上映過後,有部分觀眾認為,電影忽視了基本的邏輯,尤其是“流浪地球”這個設定,更是被嘲出天際。
而同樣也有部分觀眾認為,帶着地球去流浪,這個設定極具中國人對故土的眷戀,是一個十分具有中國特色的設定。
而事實上是,在原著中,有過大篇幅的文本進行過討論分析,在末日降臨的時候,推走地球要優於乘着飛船逃亡的理由。
甚至,在原著中,地球派和飛船派的爭鬥,也是推動整部小説劇情發展的重要線索。
只是,在進行改編的時候,受限於電影市場的因素,編劇和導演將其隱去了。
但是,這並不妨礙,“流浪地球”這一個科幻的設定所展現出來,人類命運共同體背後的厚重感。
2500年!
帶着地球流浪!
在這背後所呈現出來的正是“家”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個空間,一個生存的地方,更是人類歷史的起源,以及希望的所在!
所以,電影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台詞,就是“回家”。
這種對於家的情感,同樣不是中國所獨有,而是全世界共通的一種情感。而這也是中國科幻電影,所呈現給世界的東西。
而在電影中,呈現出的民族主義氣息,事實上也是好萊塢式的英雄主義。這也是有人評價《流浪地球》是《戰狼3:宇宙篇》的緣由。
但事實上,《戰狼2》本身是披着一層民族主義的外衣,並且迎合了民族主義敍事的商業電影,所以,冷鋒的拯救,其背後或多或少都帶有一定的個人英雄主義。
而劉培強的拯救,是帶有強烈犧牲意味!
是一種捨棄小我,成全大我的犧牲精神。
而這種犧牲,甚至可以看作是中國傳統的捨生取義精神,在未來末日世界的迴響,也更加深刻。
科幻元年的現實意義
一直以來,科幻,在中國都處於一個十分尷尬的位置。
科幻作品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被當作兒童文學來對待的。這是因為長久以來,中國文學受到蘇聯文學的影響。
科幻這個概念,被當作是以一種教育手段,用來解放兒童的想象力。
所謂科幻文學,就是立足科學,文學幻想!閲讀這些天馬行空的文字,在腦海中進行二次加工,能夠極大地拓展想像的能力。
甚至,科幻作品對於兒童所產生的影響,是積極而深遠的。
包括齊奧爾科夫斯基在內的很多科學家,都曾經説過自己己受到凡爾納的影響,從而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
所以,現實地説,科幻文學能夠培養讀者對科學的熱情,激發對科學的興趣,當然具有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
尤其是,在電影《流浪地球》之中,除了展現在末日危機之下,未來社會的超前科技,更展現了人類在面對危機時候的各種狀態,彷徨、崩潰、團結、堅強等等狀態。
在這一方面,也顯得科幻文學具備一定的人文意義。
而這也是科幻元年的意義所在,儘管科幻元年相比漫長的中國電影史,僅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顯然由於有了科幻的點綴,而顯得更加的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