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觀:兒童版白蛇傳 “小戲骨”們取悦了誰?
一部兒童版《白蛇傳》一石激起千層浪,幾分鐘的片花在各大社交平台引發了幾萬轉發。有的人感慨一眾零零後小朋友們吊打85後小生花旦們的神演技,有的人立刻被顏值才藝皆在線的女主角,童星“小櫻桃”圈粉,也有的人找來全本觀看,發彈幕直言“感動的看哭了”——要知道,觀眾爛熟的劇情,一式一樣的翻拍,並不高明的特效,倘若換成人氣再高的線上演員陣容,充其量無非是個綜藝節目中的常見環節而已,但是,它之所以能得到叫好無數,收穫“堪比原版”的評價,孩子,換言之,即“小戲骨們”,才是最大的賣點。
有意思的是,儘管以“致敬經典”為招牌,這檔節目所翻拍的對象,無論是《白蛇傳》還是《劉三姐》、《洪湖赤衞隊》,都顯然並非是取自小觀眾們的審美,而是對從八九十後電視兒童,到看着紅色革命格局成長的中老年受眾的一網打盡。儘管網友們嘖嘖讚歎,“白娘子修煉成人眼神到位”、“許仙的眼神實在戳淚”,儘管在準備階段彼此“飆戲”的各主演皆老成地互相指點“如何再投入更多的感情”,但實情是,以一眾小演員們的年齡,更能引發她們同情共感的,分明應該是小魔仙或是灰太狼,而那鏡頭前的一顰一笑,則如同節目的環節之一“小戲骨拜訪老戲骨”一樣,是經過許多次指點與模仿之後,所炮製出的為博成年人一笑,符合他們口味的加工品。
再來看看從演員公開招募的數萬人中脱穎而出的,如今身份儼然是“童星”的小白娘娘與小許仙們。有人拿他們與同為“小戲骨”出身,如今極具躥紅的吳磊、關曉彤、楊紫們比較,將之譽為未來的接班人。但需要留意的是,前者並非如後者那樣,從“國民弟弟”、“國民閨女”一路走來,始終扮演着適齡的角色,而是甫一登場,就不僅要呈現複雜的愛恨情仇、家國情義,稚氣未脱就對着襁褓裏的嬰兒演苦情戲,更要有超強的競爭與危機意識,一旦演的不好,就會被比下去甚至被取代。就算再好的苗子,笑容再甜美,眼淚再感人,卻也不禁讓人懷疑——這真的不是揠苗助長嗎?
説實在的,若非真的是從小在演藝世家中耳濡目染,我們很難想象,處於這樣玩字大過天年齡的孩童,會有多麼的如他們口口聲聲所言“喜歡錶演”。且不説演戲除了熒幕上幾分鐘的短暫綻放,更需要捱過片場漫長的等待和一遍遍消化未必能理解的台詞,君不見,近的有當年以“頭髮剪短可以再留,機會錯過就沒有了”語出驚人,現在已熬成"“資深前輩”的徐嬌,今時今日還訪問中自我懷疑,是否真的要把演戲當成職業,遠的有以片場為家的經典童星秀蘭·鄧波兒,回憶自己“6歲那年就不信有聖誕老人了”,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小小年紀就東奔西跑登台獻藝,甚至擁有了自己的經紀人的“小戲骨”們,與其説是喜歡演戲,不如説是喜歡被關注、被肯定的感覺,但是這樣的愉悦是可替代的,就像是在班級中因為表現乖巧或是成績優秀而被點名表揚的快樂一樣,只是與名利掛鈎,舞台擴大了千萬倍,要豪華許多罷了。
一批“小戲骨”火了,顯然能帶動更多懷抱着童星夢的幼童與他們的家長前赴後繼。其實,這樣的“爆紅小孩”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批在網絡上流傳,有八九歲的小姑娘穿着旗袍滿口古文,引經據典向主持人宣講女德與孝道;有長得像小蘋果一樣,説東北話的小童對着手機攝像頭痛斥父親,“你怎麼不努力一點,這樣我就是富二代了”,也有那個永遠頂着“一撮毛”髮型,白白胖胖現身春晚卻因病早夭的年畫娃娃,等等等等,各自掀起短暫浪花,不勝枚舉。
於是便想起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中的一個經典的憂慮:電視侵蝕童年與成年的分界線,原因有三,理解電視不需要任何訓練,對頭腦行為沒有複雜的要求,電視不能分離觀眾。退一萬步説,就算是真正發自內心喜愛演戲,以從“小戲骨”進化為“老戲骨”為目標的孩子真的存在,但在這個大人們都向往着“活出真我”,紛紛過着兒童節呼號着不想長大的年代,以鍛造“戲骨”的名義把孩子塞入角色的框架中塑形,進而演變成收視率與電視產業的零件之一,我們的媒體土壤,真的貧瘠到了要靠這樣來博君一笑的地步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