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第一書記》成“年度最催淚電影”,偉大時代的“主旋律”是幹出來的

“文藝是時代的鏡子,是歷史的迴響。”偉大時代的“主旋律”,都是腳踏實地幹出來的。“我和我的時代”同頻共振的互動,“我和我的祖國”血肉相連的信任,這份在全社會湧動的向心力凝聚力,是創造奇蹟的基礎,也是中國發展的根基。

《我們是第一書記》成“年度最催淚電影”,偉大時代的“主旋律”是幹出來的
新華社資料圖

近日,新聞紀錄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開啓全國公映。沒有炫酷的特效,沒有花哨的包裝,沒有所謂流量明星參演,但這部全程聚焦“第一書記”的現實主義作品,卻以有血有肉的人物和真摯真切的情感,吸引了眾多“自來水”,被譽為“年度最催淚電影”。

《我們是第一書記》為什麼火,一位觀眾的留言很有代表性:“這裏面的故事令我感同身受,和我平時看到的一樣,特別真實。”事實上,正是這份深度親歷感,讓脱貧攻堅主題作品頻頻成為爆款。講述西海固移民搬遷故事的《山海情》,以個體的成長和經歷再現“幹沙灘”如何變身“金沙灘”;着眼村支書帶領碗米溪村摘帽的《江山如此多嬌》,以細膩筆觸描繪農村產業脱貧的曲折不易;聚焦青年共產黨員響應國家號召“走基層”的《最美的鄉村》,以心路歷程刻畫主人公從牴觸落後農村到積極投身改變的複雜情感……拍攝風格各具特色,結構情節各有千秋,但求真求實卻是它們的共同底色。大家身邊的真實故事、鮮活人物、現實問題,讓觀眾們對這些影視作品產生強烈共情。

“文藝是時代的鏡子,是歷史的迴響。”面對貧困這個人類社會的頑疾,幾十年間,中國人披荊斬棘、櫛風沐雨,不僅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鉅任務,書寫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脱貧故事”,鍛造了強大的精神力量,也為文藝創作提供了豐饒的素材。而那些山川換顏、百姓致富的故事背後,又有太多俯身一線、不計回報的奮鬥身影。為讓大山裏的孩子接受更多教育,剛畢業的大學生堅守村小數十年;為幫靠天吃飯的村民掌握一技之長,技術專家鑽菇棚、掏腰包、挨拳頭;為促村民加入養殖合作社,駐村書記行萬里路、進萬户家……舍小家、顧大家,肯奉獻、敢擔當,正是一個個這樣的“人”,選擇了一條叫做“沒有退路”的路,才成就了中國式扶貧的壯麗傳奇。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見證了無數人的奮起和改變,浸透着無數人的心血和汗水,也自然成就了一部“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偉大作品。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事實説明,偉大時代的“主旋律”,都是腳踏實地幹出來的。新中國的成長史,本身就是一座座“幹”字豐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成就是這樣幹出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就是在這樣的實幹中呈現出歷史性新面貌。“國家需要什麼就奉獻什麼,哪裏需要自己就去到哪裏”,如果説,一代代共和國的脊樑們以自己對“大我”與“小我”的抉擇,引領國家前行的腳步,書寫了這個日新月異的偉大時代,那麼他們的奮鬥,則早已融入中國人的精神血脈,成為文藝創作最深厚的精神滋養。有什麼樣的時代就有什麼樣的奮鬥者,有什麼樣的奮鬥者就有什麼樣的文藝作品,這份內在的價值關聯,正是“主旋律”作品紛紛成為爆款的動因所在。

這些年,“主旋律”作品漸成頂流,創造了一系列現象級的文化景觀,這固然有作品本身硬核的因素,但更重要的還是切身經歷讓大家對“那年、那事、那人”有了發自內心的認同。説白了,真正的“爆款”建立在人民心裏。脱貧路上的“一個都不能少”,災難當前的使命擔當,面向世界的開放包容,樁樁件件清晰可感,也豐富着國人對家國的體認。作為親歷者、見證者,中國人對自己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識,也對主流價值和家國大事有了更多瞭解的熱忱。“我和我的時代”同頻共振的互動,“我和我的祖國”血肉相連的信任,這份在全社會湧動的向心力凝聚力,是創造奇蹟的基礎,也是中國發展的根基。

在觀影團現場,有人問之前主要操刀商業影片的製片人,為什麼會擔任《我們是第一書記》這樣一部電影的製片人?他並未直接回答,而是問了現場剛剛看完影片的觀眾一個問題,中國應不應該有像《我們是第一書記》這樣的電影?答案毋庸置疑。

中國的事得中國人自己幹,中國故事更得中國人自己講。腳下的熱土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這些都是文藝作品取之不盡的題材富礦,也開啓了文藝創作的“黃金時代”。激揚精神、感召奮鬥,期待更多優秀作品不負時代,講述更精彩的中國故事。

(原標題:偉大時代的“主旋律”是幹出來的)

來源:北京日報 | 記者 範榮

流程編輯:U016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30 字。

轉載請註明: 《我們是第一書記》成“年度最催淚電影”,偉大時代的“主旋律”是幹出來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