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原因免不了和各種濾鏡打交道,也感謝NiSi光學這些年來在電影線產品和技術上對我的支持,讓我得以更多的接觸國內外的各種濾鏡產品,並學習背後的一系列相關知識。因此,有幸在NiSi正式發佈民用級黑柔濾鏡Black Mist Filter和白柔濾鏡White Mist Filter的今天,撰寫一篇關於柔光鏡典型風格和應用現狀的總結,供大家批評。
NiSi 日本團隊黑柔新品視頻
自打膠片時代以來,從最基礎的ND,PL,到膠片時代廣為流行的各種彩色濾鏡,包含但不限於柔光,拉絲的效果濾鏡,各種濾鏡一直存在於各種電影,電視劇,TVC的標準工作流程之中。而各種效果濾鏡的使用目的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攝影指導對畫面風格的追求而選用,另一類是導演為了通過畫面來表現某種戲劇效果而選用,因此本文也會分成兩個部分來分別闡述。
Part 1 攝影指導的風格追求
進入新世紀以來,數字化的趨勢不可逆轉,在獲得了相對於膠片時代更多的拍攝自由後,很多攝影指導也發現了數字化的一些弊端。
首先是拍攝設備的高度趨同,除了少數導演和攝影指導還在堅持使用膠片拍攝外,如今我們看到的絕大部分電影,中高等級製作的電視劇和TVC,都是由寥寥幾家廠商在提供攝影機和鏡頭設備。鏡頭尚且可以使用舊時代的遺留產品來體現攝影指導的個人風格,而在攝影機領域,則是ARRI一家獨大,統計最近十年的奧斯卡獲獎作品,得有七八成往上的作品都是由ARRI提供。高度趨同的設備在提高了整個工業體系的運行效率的同時,卻也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攝影指導個人風格的體現。
其次隨着技術的進步,4k,6k甚至8k拍攝設備和高分辨率鏡頭愈發普及,如今不需要太高的成本,便能輕易擁有接近甚至超過十年前一線水準清晰度的畫面,但隨之而來的是一些攝影指導和導演以及觀眾對“數碼感”“塑料感”畫面的厭惡。
所以現在我們會看到一些很有趣的現象,一部分攝影指導和導演在力圖賦予他們的作品以舊時代的“膠片感”,而一方面,隨着底片掃描和修復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老膠片電影作品在重製之後,卻更多的呈現出瞭如今數字化作品的質感和品質。新舊時代的審美傾向既有統一也有矛盾,但相互融合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趨勢。而在這股新舊風格逐漸融合的趨勢裏,效果濾鏡是攝影指導追求個人風格的重要手段。
下面我會簡要介紹兩部最近熱度很高,口碑也很好的國內和國外的劇集,感受下Mist Filter在畫面上的體現和作用。
首先是2020年底上線,由陳道明,倪妮領銜主演的熱播劇《流金歲月》,導演沈嚴,攝影指導李希。李希老師在2019年憑藉掌鏡《天盛長歌》榮膺第25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攝影。
我們先來看一張片場的劇照,畫面的細節豐富並且影調自然,是一張四平八穩的合格劇照,我們平時接觸到的大部分國產劇集的畫面質感也都和這張劇照類似,鋭利且反差優秀。
下面則是一張從正片中截取的靜幀,同樣是以後方的窗户作為主光源的相似布光,同樣以女性角色作為畫面主體,但高光處的自然暈染增加了畫面的層次,略低的反差水平則帶着一絲柔和的舊膠片時代氣息。這種畫面風格自始至終貫穿整個劇集,我平時看劇集的機會不多,但不經意的一次機會看到《流金歲月》片花,這種國產劇中少見的畫面風格立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的這張截圖,則更好的體現了李希老師在本作中的畫面風格,同時也不得不説這種高光自然暈染和中等偏低的反差水平的特點,也真的非常適合拍攝倪妮這種美到不真實的女性角色。
而最後一張圖裏遠處的路燈等點光源的暈染則明確無誤的昭示了本作中Mist/Diffusion濾鏡的使用。
《流金歲月》的畫面風格在近期的熱播劇如此特別,以至於讓我在第一次看到的時候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近幾年讓我有這種感覺的還有《大江大河》的變形寬銀幕畫面風格和《長安十二時辰》裏出色的美術指導。
而下面要介紹的則是一部可能在年輕朋友中有更高熱度的美劇The Falcon and the Winter Soldier《獵鷹與冬兵》,又名:《楊過與雕》。
我個人的感覺是《獵鷹與冬兵》的攝影指導在畫面風格和氛圍的營造上似乎更為的剋制和成熟。在鏡頭選擇上,選擇了Panavision的T系列變形寬銀幕鏡頭,給了畫面添加了一些電影感的氛圍,然後在大景別的室內場景中,用造煙機和燈光配合,做出了非常具有體積感的光線質感。
從上面的兩張靜幀截圖中,已經能依稀看出Mist/Diffusion濾鏡的應用,我們依稀能感覺到《獵鷹與冬兵》的攝影指導對效果濾鏡的使用思路:並不是刻意的去營造某種特定的風格或特點,使用Mist/Diffusion濾鏡暈染高光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利用暈染高光的特點,避免一些高光元素在畫面中過分的跳脱,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將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畫面主體和所營造的氛圍本身。
下面的兩張截圖中,Mist/Diffusion濾鏡避免高光過分干預畫面的作用會體現的更加明顯一些。
Part 2 導演的風格追求
攝影指導對畫面風格有要求是其工作的指責所在,但更進一步的思考我們不難得出推論 —— 影片中出現的任何風格元素都應服務於導演本身的表達。下面我會舉兩個例子簡單的説明Mist/Diffusion濾鏡如何滿足導演的風格追求。
第一個例子是電影 Minority Report 《少數派報告》,斯皮爾伯格導演在2002年指導的一部科幻電影,故事的核心是通過“夢境”來預警犯罪活動。
全片大量使用了Mist/Diffusion濾鏡來強調“夢境”這一元素,體現“夢境”的的不真實感,未來社會和現實社會的“疏離感”。
而另一個例子是德國著名軟件企業SAP的TVC,導演和攝影指導Frederick Gomoll為了打破高科技企業往往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並沒有選擇高調,冷色,鋭利的畫面風格,而是在選擇了Zeiss Supreme Primes這種高素質鏡頭的同時,也使用了大量高檔位的Black mist等濾鏡來營造氣氛。
最後的話
以上就是我最近一段時間對效果濾鏡,尤其是Mist/Diffusion濾鏡的一些思考和理解的分享,肯定會有不足和錯誤,希望大家能批評和指正。也希望能看到NiSi願意拿出更多種類的效果濾鏡供應市場,不要再推遲了發佈和上市了,哈哈。
作者/不愛拍電影的Eric
編輯/El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