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志願者張明霞:堅守20餘載 將呂劇魅力綻放在最愛舞台
呂劇是一種有着韻味醇濃的唱腔、潑辣地道的方言和極富鄉土氣息的地方戲曲。作為齊魯鄉音,“濱州呂劇”已是當地一張文化名片,也是濱州市非遺傳承保護品牌。在傳承的道路上,濱州一代又一代的呂劇人奮力拼搏,從業20多年的張明霞也是其中的一位。16歲學藝、19歲登台的她在這個舞台上用自己的方式演繹着故鄉戲曲的獨特魅力,念唱出戲曲的動人情懷。
初次見到張明霞,能從她身上感受到一種戲曲人獨有的氣質,舉手投足間都帶着“範兒”,這也許與她從小就接受呂劇薰陶有關。張明霞的母親是位呂劇老戲迷,可以説張明霞是聽着呂劇長大的。“母親很喜歡呂劇,我的名字就是根據她喜歡的呂劇青衣演員孔明霞取的。”
1995年,濱州市呂劇團在電視上播放的一則招生廣告,將張明霞正式引入了藝術大門,那一年她16歲。都説學藝是最辛苦的,但張明霞卻並不這麼覺得,她認為是自己喜歡的事兒,就願意去研究。“其實辛苦並不怕,就怕老師教的做不到,體會不到。”張明霞説,尤其是在刻畫人物過程中,人物表情的變化首先要從心裏有這個感覺然後再在臉上表現出來,要通過表演,讓觀眾感覺到你是開心的。眉毛一挑、眼睛一彎、嘴角上揚,再配上幾句唱詞,一邊説着,張明霞一邊給記者表演起來。
張明霞不僅在刻畫人物上下足了功夫,在唱腔上更是汲眾家之所長。“其實我的小嗓不是很好,有些戲覺得自己唱不下來、完成不了。”知道自身的不足,張明霞便聽名演員的錄音、聽劇團前輩的演唱,廣泛地聽、廣博地學、一步步地提高,最終形成了淳厚朴素、穿透力強的演唱風格。
舞台上的張明霞十分自信,上台演出從來都不覺得緊張,一招一式都能拿捏到位,唯一讓她擔心的就是這一次的表演不如上一次。常年紮根基層舞台的她,每年要經過幾百場演出的洗禮,也正是在一次次的表演中進行了歷練與提高。不管是舞台上第一齣戲《狀元與乞丐》中飾演的柳氏,還是《蘭桂飄香》中飾演的女企業家蘭桂,每一個角色都是在舞台上成長,在舞台上創新。二十年如一日的角色塑造,讓她成為了一個十足的“戲痴”,站着、坐着、休息時、吃飯時……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思考,“戲曲是常演常新的,也是一個積累,所以我注重的是每一次表演的人物能不能有新的突破。”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能明顯感受到張明霞從骨子裏透出來的那種對呂劇的喜愛。“因為喜歡,我進入到呂劇這個行當,還是因為喜歡,我會一直在這條路上走下去。”張明霞本着淳樸的初心,在磨練中積累,在積累中進步,在做好一名演員的同時,也本着對家鄉的情懷,用自己的方式對呂劇進行着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