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土味”的毛不易與“後浪”的“入海”,都是給年輕人最好的慰藉

由 欽慶敏 發佈於 娛樂

5月20日毛不易與B站合作發佈了一首寫給畢業生的作品——《入海》。由製作人趙兆操刀,作為參與制作過《消愁》、《像我這樣的人》、《借》、《一葷一素》等毛不易代表作的老夥伴,這一次創作也自然駕輕就熟。

大家都沒有想到,Bilibili在為物質生活更富足的一代青年人光明未來歡呼的同時(《後浪》演講),也沒有忘記為千千萬萬的普通少年搖旗吶喊。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注意到MV末尾的彩蛋,在那幾幀中羅列出了當代年輕人的諸多困惑。據説,這首歌最早就是圍繞着這些困惑而創作的。

在副歌部分《入海》試着對這些問題作出禪意的解答:

“時間會回答成長,成長會回答夢想;夢想會回答生活,生活會回答你我的模樣。

海洋會回答江湖,江湖會回答河流;河流會回答浪潮,一起躍入人海,做一朵奔湧的浪花。”

和鮑勃·迪倫的《Blowing In The Wind》一樣,創作者試着抓住這個時代年輕人的集體思緒。

迪倫鼓舞20世紀中葉美國的年輕人自己尋找世界的真相;《入海》則激勵當代中國的年輕人,儘管有“劍未配妥,出門已是江湖”的蒼涼,仍要擁有着羅曼.羅蘭式的英雄主義——看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我關注到《入海》是因為看到在B站首頁上的海報。毛不易那張讓人怎麼也聯想不到“青春”的臉被印在了以畢業季為主題的版面中央,看起來甚至有一點“土味”。

不過,在知道整首歌傳達的內容之後,我感受到了製作方的善意。毛不易的經歷正契合了《入海》對年輕人鼓舞這一主題。

毛不易和其他的“偶像”是不同的。

看過一篇文章,提到如今的經濟公司在打造偶像時更傾向於選擇家境好的苗子。因為根據他們的經驗,這些年輕人從小物質條件好,不容易被金錢誘惑;見過世面,常有更高的教育背景,有長遠的人生規劃,心胸也更開闊。

先天的環境很難不影響成長,這是難以否定的事實。

在偶像這條路上,“草根”正在越來越少。比如在今年的偶像類綜藝《青春有你2》和《創造營2020》最出圈的兩位藝人:一位是努力實現明星夢想的甜心公主,當不成偶像就得回家繼承億萬家產的虞書欣、一位是就讀於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的可人Vocal。她們的起點就已是大部分人成長的天花板了。

同時,這類成團綜藝給所有觀眾一個類似“製作人”的名號,似乎觀眾成為了偶像們能否成功的主宰者。但換一種角度看,其實“偶像”與普通年輕人的距離正在漸行漸遠。

當今的社交媒體上我看到最多的關於偶像的評價是“XX妹妹入股不虧”,當代年輕人適應了作為旁觀者的角色。這與我兒時看到的《超級女聲》選秀時的盛況是大相徑庭的,依稀記得那時候聽到最多的相關新聞是“練歌房爆滿,女孩們都想成為偶像”。

那些偶像也許就是《後浪》演講中提到的“後浪”吧。而毛不易更符合我心中“後浪”的樣子。

毛不易面試《明日之子》的時候唱了一首《如果有一天我變得很有錢》,這首歌正是處在人生低谷時他的思考,雖然俗氣些,但有真情實感。初聽這首歌,龍丹妮覺得作品裏含有着普通年輕人的反諷,很接地氣,也聽出了一絲才氣。在海選通過之後,毛不易又向龍丹妮展示了他的《一程山路》,這首歌讓這位導師吃驚了。

她發現,毛不易的作品中居然藴含着統一的“樸實的普世價值”。不為了音樂上的“戲劇衝突”而強行為作品附上晦澀的詞句,讓他的個人風格和隔壁老樊那類快餐式民謠音樂人涇渭分明。那時候龍丹妮就覺得這年輕人有前途,後來毛不易的發展也的確印證了她的判斷。

普通青年在苦澀生活底色之下,恰巧擁抱自己喜歡的事物(音樂)、恰當努力,最後取得成功。這不正是“後浪”們最期待的生活圖景嗎?

對於這首歌,我接收到的反饋是温暖的。無論音樂還是影像,主創都似乎在努力描繪着一個童話。

走出象牙塔之後,不是所有人都是體面的。有人畢業之際也沒有找到工作,同時面臨着和女友的分手;有人成為了服務員,每日小心謹慎;有人成了社畜,為生活疲於奔命......與大學生活相比,“行走於江湖”一定是辛苦的。另外,社會上還有一個與校園不同的規則:就算努力也不一定能成功。

樂評人耳帝提到過毛不易在為《借》寫詞時的內心想法:

“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不被認可的夢想,不被祝福的感情,不被眷顧的孩子,他們不能犯錯,只能顫顫巍巍,淡薄的行走在路上。這首歌是送給他們,借天地萬物,不求終將到達某處,只求在路上少些阻礙,讓他們通往平凡。”

《入海》契合了毛不易一直以來的人文關懷。因為深刻體會過普通人的痛苦,所以更願意為普通人發聲。

在2018年的《奇遇人生》中,毛不易曾經因為探討自己的畢業後的生活而上過一次熱搜。作為一位在醫院實習的男護士他見過數百個死亡,但是第一個在他面前死去的卻是自己的母親。他責備自己,在母親死去之前,仍沒有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對未來生活的迷茫和失去至親而帶去的孤獨,改變了他審視世界的眼光。因而我們聽到了《像我這樣的人》平凡中的桀驁、《一葷一素》中年輕人不該有的泰然以及《小王》中與生活的“和解”。最初“入海”那段日子給他帶去了相當多的痛苦,他用音樂把痛苦帶來的思考都記錄了下來。

後來,毛不易在找工作的同時報名參加了《明日之子》,那些“痛苦”化成的音樂讓他獲得了大量的共情。他真的成了明星......

後來,在《入海》的MV中,沒找到工作小夥子的女朋友説要和他一起在城市奮鬥;服務員小夥子在店裏遇到了故交;社畜完成了自己的業務......

後來,他們“一躍入海”都獲得了成功!

要從學生變成社會人了,就不能再相信童話了。那麼就把《入海》當做最後一個童話,蠻好。

在我看來《入海》是一個天才般的企業形象企劃,通過《後浪》和《入海》迎合了當代中國青年人的A面與B面。

那些站在父輩肩膀上的Old Money,仍在努力的探索着自己的星辰大海。另外,和毛不易一樣的年輕人也不該氣餒,這世界仍有屬於他們的詩與遠方。

時間會回答夢想,夢想會回答成長。只需堅毅的投身於大海,不用急着去尋找答案。

仍要相信:這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仍然熱愛生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