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萬事可搭、搭完就散?調研顯示:超八成年輕人將“搭子”升級為朋友

由 仝海燕 發佈於 娛樂

“飯搭子離職了,感覺上班沒有了動力”“失去搭子,比失戀還痛苦”,當找“搭子”成為一種流行選擇,在這背後,是年輕一代重構社交的努力。

年輕人為什麼熱衷找“搭子”?“搭子”和朋友不一樣嗎?短暫的陪伴能否升級為深度關係?近日,Just So Soul研究院基於社交平台Soul App站內用户,發起了一項“搭子”社交調研,共收回3136份真實且有效的反饋。從找“搭子”的人羣、原因、方式、標準等多個維度進行梳理與分析,《2023年輕人搭子社交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佈,深度解讀當下年輕人對待“搭子”社交的態度,以及這種新型社交方式所帶來的新趨勢。

從報告中可以看到,在找“搭子”這件事上,越年輕的人熱情越高,每4個00後就有一人有“搭子”。年輕人找“搭子”的主要原因,是想認識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一起行動,而“社恐”則是找“搭子”的最大阻礙。從“飯搭子”到“遊戲搭子”,“搭子”形形色色,但有趣的是,“搭子”關係是輕盈與穩固並存的結合,近五成年輕人維持過兩年以上“搭子”關係,超八成年輕人曾將“搭子”升級為朋友。

越年輕越愛找“搭子”:

近九成年輕人知曉“搭子”社交,人均2~3個搭子是主流

在個體原子化趨勢日益明顯的時代,“社恐”的年輕人享受一人狂歡,也渴望有人陪伴,因此“搭子”成為他們的一種新解法。似乎有了“搭子”,便有了“可進可退”的自由。

在所有調研羣體中,近九成年輕人聽説過“搭子”社交,且女生在這一特徵上的表現更加明顯,比例高達92%。其中,超六成年輕人表達出找“搭子”的強烈意願,並有18.6%的年輕人已經擁有“搭子”。

有趣的是,對年輕人來説,即便是被視為輕社交的“搭子”關係,也貴精不貴多。報告顯示,在有搭子的年輕人中,近半數擁有2~3個“搭子”,擁有4個以上“搭子”的佔比為17.8%。

“搭子”大流行的背後,是年輕人主動適應全新變化的選擇。當現代社會的流動性和倦怠感加強,親緣、地緣等傳統社交紐帶的重要性逐漸消解,深陷“社交卡頓”“斷親危機”的他們亟待新方式找尋歸屬感,獲得情感支持。

特別是相比80後、90後羣體,作為移動互聯網原住民的00後更加能感受到“數字化孤獨”,也更傾向於通過“輕盈”的方式擁有高效陪伴。報告也印證了這一趨勢,從年齡層面來看,越年輕的羣體,擁有“搭子”的比例越高,平均每4個00後中就有一人擁有“搭子”。

在年輕人中大火的“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MBTI)測試中,e人(更注重外部世界,高度熱情,積極分享個人情況)和i人(較為關注內在狀況和情感,偏好獨處時光)分別代表了兩種生活態度。報告顯示,在找“搭子”上,天生行動派的e人,有“搭子”和找“搭子”的比例都高於i人。此外,ENFP(競選者型人格)的社牛屬性和行動力在“搭子”社交中格外突出。

找“搭子”的人性格鮮明,找“搭子”的理由各有不同。報告顯示,近六成年輕人因為“想認識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一起行動”,基於“身邊沒有一起行動的朋友,希望有人陪伴”和“通過找搭子結識新朋友、拓展社交圈”的考慮也不少,分別佔比51.2%和50.1%。

有人愛找“搭子”,也有人對“搭子”社交有糾結。報告顯示,近兩成年輕人不願意找“搭子”,“社恐”是影響年輕人邁出第一步的首要因素,有34.8%的年輕人因為“社恐”不好意思主動找“搭子”,有趣的是,越年輕因為社恐不好意思主動找“搭子”的比例越高。

社交平台化身“搭子俠”:

半數年輕人線上找“搭子”,性格好相處成第一準則

“研友太難找了,有可以連麥自習的學習搭子嗎?”“急需旅遊搭子,可以一起拍照的那種”“遊戲搭子快來,輸贏不重要(當然要贏)”......現在,在社交平台上,到處都可以看到“尋搭啓事”。

互聯網將山南海北的人們聚集在一起,為找“搭子”降低了門檻,“人均社恐”的年輕人們也更願意通過線上方式建立連接、獲得歸屬感。報告顯示,高於在同事/同學等身邊人中組隊(47.4%)、線下活動中尋找“搭子”(28.7%)的選擇,大家捕捉“搭子”的主要方式還是通過如Soul這種興趣交友類型的社交平台,半數年輕人線上擴圈組隊。

可以説,社交平台已化身“搭子俠”。以Soul為例,眾多文化圈層和小眾愛好匯聚,萬事皆可搭,年輕人也熱衷在平台找搭子。數據顯示,2023年5月,Soul上“搭子”相關話題數環比增長76%,相關瞬間發佈量環比增長136%。

雖然數字化為年輕人尋“搭子”提供了便利,但大家也都要經過一番考量後,才決定是否開啓“搭子”社交。什麼樣的人才能成為“搭子”?年輕人認為最重要的三大條件是:性格好相處(57.8%)、三觀一致(54.9%)以及興趣愛好相符(52.6%)。

在開啓“搭子”社交後,年輕人主打一個“靈活”,超七成年輕人期待不被定義的“搭子”,認為搭子一切“隨緣”,也可以一個搭子“身兼多職”。比如,“飯搭子”也可以一起去旅行,“健身搭子”也可以一起看電影,只要在需要的時候,有人剛好空閒、剛好感興趣,就可一路相伴同行。不過,也有23.6%的年輕人認為不同的“搭子”有各自的定位,每個“搭子”應該在特定領域各司其職,不能混淆。

“上班勤勤懇懇,下班做回自己”成為如今年輕人的常態,隨時切換狀態,無比自然。而每個生活的片段都少不了“搭子”的身影,例如,在工作的時候有日常搭子陪伴,在屬於自己的時間也有興趣相投的夥伴一起玩耍。

因此,“日常生活搭子(53.4%)”“美食搭子(49.4%)”“娛樂搭子(43.7%)”“旅行/户外活動搭子(29.6%)”“運動/健身搭子(27.5%)”“學習/進步搭子(27.4%)”都在年輕羣體中頗受歡迎。在“搭子”類型上,男、女生呈現出不同偏好,60%的女生有“美食搭子”,46%的男生有遊戲等“娛樂搭子”。

“搭子”重構社交:

輕盈與穩固並存的新關係,超八成年輕人將“搭子”升級為朋友

伴隨着地域流動,原有的社會關係被打破,年輕人通過“找搭子”重構社交關係鏈和體驗共同體。在勇於嘗試的年輕人看來,搭子社交的價值在於,可以有機會嘗試更多可能性(63.5%),拓展社交圈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58%),帶來更輕鬆、自由的關係(55.6%)和減少社交投入(35.3%)。

此外,在關於“搭子關係有什麼負面影響”的調研中,有36.1%的年輕人認為“沒有什麼負面影響,很喜歡搭子這種社交方式”,也有22.8%的年輕人擔心“一直找搭子,可能忽略了和朋友的相處”。

雖然面對“搭子”關係,年輕人或多或少有些糾結,不過從報告數據看,“搭子”友誼輕盈與穩固並存,近五成年輕人維持過兩年以上“搭子”關係。

關於和“搭子”一起行動的頻率,32.8%的年輕人和“搭子”每週行動3次以上,“日常生活搭子”最為緊密。這一特徵在女生中表現更為顯著,每10個女生裏就有6個和“日常生活搭子”每週貼貼3次以上。無論何時何地,年輕人總能和線上或線下的“搭子”相約,或聊天八卦或交流同好,一起碰撞出生活中某一瞬間的精彩火花。

從某種程度上來説,“搭子”這種靈活的關係組建,彷彿是一次次樂高的拼裝。因為某個興趣愛好或目標的共振,我們成為臨時共同體,按需拼裝,放鬆自在。而在一次次的互動後,年輕人又給“搭子”注入了更豐富的內涵。

有一種普遍的説法是,“搭子”是朋友的平替。在一些年輕人看來,搭子和朋友界限鮮明。超六成年輕人認為“搭子”一定有某個共同興趣愛好,但朋友關係不一定,還有42.1%的年輕人覺得“搭子”和朋友的區別在於,“朋友需要彼此付出,而搭子交往起來更輕鬆無壓力”。

但超三成年輕人認為“搭子”是成為朋友前的預先演練。並且值得注意的是,僅4%的人排斥和“搭子”發展成朋友關係,多數人還是將“搭子”視為成為朋友前的預先演練。

“搭子”的盡頭是親密關係,還是相忘江湖,站在關係的分岔路口,年輕人各有考量。根據報告數據,一些“搭子”關係大多體面結束,28%的年輕人因為原來的社交關係(如同事離職、畢業等)變動而選擇結束“搭子”關係。

也有一些人始於“搭子”,終於“友情”,數據顯示,超八成年輕人曾將“搭子”升級為朋友。可以説,基於興趣連接和輕盈陪伴開始的“搭子”關係,已經是年輕人獲得新朋友、延伸深度關係的有效途徑。

“社會滲透理論”提出,基於關係雙方相互瞭解,會導致關係向親密的方向發展,其中的初始階段便是“興趣愛好”。時下年輕人找“搭子”,正是以“興趣愛好”作為一段健康關係的開端。從“搭子”開始,年輕人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自我展露的同時,逐步加深彼此的瞭解,並建立深度的親密關係。

而從積極面對“搭子”社交,到嘗試尋找“搭子”,再到和“搭子”更進一步,如今搭子社交的流行也表明這屆年輕人正願意展開自己的更多面、積極拓展社交圈,以更加輕鬆自在的方式感知生活的美好,擁抱不斷變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