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迷幻劑能讓人説出秘密?《懸崖之上》中“實話藥”真的存在麼?

由 費莫白竹 發佈於 娛樂

《懸崖之上》是一部諜戰片,為了完成名為“烏特拉”的秘密任務,四位在蘇聯接受長期訓練的特工悄悄回到哈爾濱。由於叛徒的出賣,剛空降後兵分兩路的他們就已經進入了敵人的陷阱之中。跟大多數諜戰片一樣,《懸崖之上》也有特工被抓、經受嚴刑拷問的情節。在用盡酷刑仍然得不到想要的信息之後,敵人用上了殺手鐧:注射迷幻劑,誘導主角説出秘密。

那麼,真的存在“實話藥”麼?有人認為,當人處在半夢半醒之間,意識開始渙散時,會變得多話,並難以抑制自身行為。因為講謊話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認知資源,需要抑制真實的想法,記住謊言的前前後後。在人意識渙散的時候,由於認知資源有限,沒辦法讓自己集中精力説謊,因此容易講出實話。酒後吐真言就是這個道理。

《懸崖之上》的時代背景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也就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片中出現的致幻劑來自美國,的確是那個時期的“最新技術”。至今還在一些地方被當成刑訊逼供“法寶”的硫賁妥鈉,就發明於1930年代。硫賁妥鈉是巴比妥酸鹽類藥物,主要作用是阻礙神經信號的傳遞,讓人鎮定下來,早期被廣泛當作安眠藥使用。這種藥物的成癮性極高,過量使用是致命的(瑪麗蓮·夢露就是服用了過量的巴比妥酸鹽自殺的),因此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把它當成安眠藥。作為“實話藥”的硫賁妥鈉,其作用原理和酒精差不多,通過讓人迅速進入半昏迷狀態進而説出實話。其實,人在這時候説的話並不一定是實話,更可能是他想説出來的話。

除了諜戰片,很多其他類型的影片也會出現威逼利誘“説真話”的情節。“催眠”就是一種電影中常見的讓人説真話的方式。實際上,美國的情報機構CIA的確就曾經有過關於在審問中使用催眠術的專門報告。催眠是以人為誘導(如放鬆、單調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種特殊的類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識恍惚心理狀態,其特點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斷、自主意願行動減弱或喪失,感覺、知覺發生歪曲或喪失。也有人認為“催眠”是一種人際互動,被催眠者需要配合、起碼是不抗拒催眠師,才能進入催眠狀態。有三種情況下,被催眠者可能意識不到被催眠:睡眠,在進行心理治療時,在看到他人被催眠的同時自己被催眠。

但即便如此,要讓被催眠者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進入催眠狀態,也需要被催眠者和催眠師之間存在良好的關係,這在刑訊中顯然是難以存在的。除了“合法性”的考量(算不算“誘供”,能不能在受訊者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況下獲取證詞等),人們對於在催眠狀態下所獲證詞的真實準確性也存在疑慮,因此在實際審訊中並不會使用催眠技術。

那麼,還有什麼辦法來獲得實話呢?俗話説,攻心為上。首先要避免指責的態度,因為指責的態度只能讓對方處於更加防禦性的位置。表現出同理心,理解對方處境,更可能讓對方放下心理防線。這不僅表現在語言上,還表現在肢體語言和態度上,比如身體保持正直,保持眼神接觸,語氣不卑不亢等等。小心的選擇詞彙,避免責備、武斷的詞彙,比如“拿”要比“偷”更為恰當。另外,讓對方説出真話也需要時間和耐心。當給出更多的時間,更多的人會選擇説實話而非謊言。

適當降低事態嚴重性,暗示結果不那麼重要,責任不一定是一個人承擔,並保證説實話不會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也會讓説謊者更容易説出實話。但也正是深知任務的重要,知道一旦泄密會造成無可挽回的結果,更加使得被俘的特工寧死不説出執行的任務,不供出同事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