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哎呀好身材》裏,李湘提及女兒。
聊起她跟老公、女兒的關係,李湘説:“我特別黏我女兒,不黏老公”。
王詩齡學校離家只有5分鐘路程。有次,學校舉辦校園露營活動,李湘送完孩子回到家,心還掛在女兒身上,連覺也睡不着。
於是,又返回學校,隔着戒嚴的操場,看着校園裏一堆堆的小帳篷,默默猜想着哪個裏面住着女兒。
因為太想念,李湘就得一直呆站在那裏,注視女兒所在的方向。説到這裏,內心情感被牽動,不由眼泛淚光。
離開朝夕相處的孩子,多少父母難以割捨。
哪怕敢做敢拼的李湘,也沒逃過這軟肋。
孩子上學,父母不捨,站在校門口久久不願離開,掛心他在學校的一切,頻繁打電話給老師。甚至做事也不能集中精力,還會出現胸悶、手心冒汗、坐立不安等狀況。
分離焦慮,很多時候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父母安然與孩子分離,他才能安心融入新環境。
愛孩子,也要坦然與他分離,如此,孩子才能更獨立。
不願分離,是常情,學會分離,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1、
不願分離
對孩子成長不利
愛能建立孩子,分離幫他釋放獨立的能力。不願和孩子分離,他就難以活出想要的人生。
在綜藝節目裏,女兒抱怨媽媽是自己的“緊身衣”,勒得喘不過氣來。
從小到大,女兒沒離開過家,更沒和媽媽分開過。每天24小時,除了上學,媽媽肯定是跟女兒黏在一起,就連睡覺,媽媽也要摟着她才放心。
女兒想當個揹包客,和同學外出闖闖,媽媽告訴她哪都別想去,老老實實在家當個“背媽客”。
父母巴望孩子能讀個好大學,將來才有更好的出路。但女兒考上了喜歡的大學,媽媽卻嫌學校離家太遠,死活不放她走,竟又哭又鬧,成天躺牀上不做飯,也不吃飯,還向女兒哭訴:“姑娘,你不愛媽媽了,你不要媽媽了……。”
最後,女兒擔心媽媽有啥閃失,只好妥協,照顧媽媽的情感放棄上大學,可自己卻憋了一肚子委屈。
媽媽經常以各種藉口黏着女兒,離不開她,女兒非常苦惱,感覺失去了該有的人生。
愛孩子,不是要永遠與他黏在一起,而是逐步把他推出家門。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説:“健康的家庭,充盈着愛,也懂得分離。父母將他養大,不是為了自己分享這一結果,不是為了永遠與孩子黏在一起,而要將他推出家門,推到一個更寬廣的世界,讓他去過獨立而自主的生活。”
永遠和孩子黏在一起,只會妨礙他獨立。而過度的愛,也給孩子更重的情感負擔,因為怕父母受傷,而不敢拒絕他們的“情意”,只好一次次被迫放棄自我選擇,失去屬於自己的人生。
養育的目的,為讓孩子自主獨立,父母要愛,也要狠心對待自己的不捨,把孩子推出家門,他才能放開手腳,創造更好的未來。
2、
伴侶缺席
難以與孩子完成分離
父母一方缺席,另一方易與孩子形成情感“結盟”,阻礙分離。
在親子類節目裏,成成爸在外地工作,媽媽獨自在家帶孩子。讓媽媽擔心的是,兒子有些偏女性化,不如其他小孩獨立,黏人又愛哭,她懷疑是爸爸缺少陪伴的原因。
但其實,是兒子和媽媽互黏,而長期不在身邊的爸爸,已成“局外人”。
爸爸得空回家,想多陪陪兒子,跟他一起玩。兒子推開陌生的爸爸,只願跟媽媽玩。媽媽滿足於兒子對自己的需要,並沒給爸爸陪伴機會,見母子倆不需要自己,爸爸只好走開。
晚上,爸爸打算陪兒子睡,但兒子依然只要媽媽,不準爸爸上牀,媽媽也沒讓孩子接受爸爸的意識,而是直接讓爸爸睡在外面。
爸爸缺席,孩子自然與媽媽更熟悉,丈夫缺席,讓媽媽把原本對伴侶的情感,傾注在孩子身上。導致媽媽黏孩子,孩子黏媽媽,時間一長,失陪的伴侶,難以融入進來,而孩子也難以與媽媽有恰當的分離,影響成長。
爸爸參與陪伴,孩子成長才更健全。
《火星情報局》裏,秦牛正威聊起小時的趣事,爸爸每天必給全家人洗腳,並且嚴格按照長幼次序:先給媽媽洗,其次是秦牛正威,最後是弟弟。
起先,她不理解爸爸的行為,後來得知,爸爸發現姐弟倆太黏媽媽,為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就想出洗腳這個辦法,每天固定有一段時間,跟孩子們相處。
雖然爸爸做法特別,但深含愛意。
父母共同參與陪伴,孩子人格更健全,內心情感更穩定。
但如果其中一方長期缺席,家庭成員的情感失去平衡,孩子更難獨立。
3、
學會分離
孩子才有幸福力
分離很痛,但有愛有分離,才有助於孩子成長。
心理醫生巴里·温霍爾德在所著書中提出:孩子從出生到3歲,要經歷兩個重要的發展過程,一是母子之間建立安全聯結,二是孩子與父母心理上的分離。
3歲之前,媽媽離開孩子不要超過兩星期,否則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被遺棄感。
孩子在1歲之前與媽媽建立好了安全聯結,接下來2-3歲,就需要與父母在心理上完成分離,也就是“心理出生”。
它是指孩子逐步有更多時間自主行動,直到心理上不再依賴父母。
父母情感雖有不捨,但分離是為他的益處。
黃多多出演話劇《水中之書》首演時,黃磊和妻子卻沒有到場。
多多第一次出演話劇,本值得高興,但為人父母,想到的是孩子長大要分離。
黃磊在微博中説,他沒看首演,是不願面對舞台上的女兒,不是怕她不出色或出錯,而是怕看到站在遠處舞台燈光下的女兒,突然已長大,即將漸行漸遠。
想到將來女兒離家求學,有自己的婚姻和家庭,成為別人的爸媽,過上嚮往的生活,父親心裏不免酸楚。
但是,黃磊知道分離是必然,也是為她的益處,併為此一直做心理準備,努力學習坦然接受。
前不久,黃磊一家跨大半個北京,去觀看女兒的《水中之書》影像版首影。
這次,他心情完全不同上次,身邊坐着已有少女模樣的多多,看着屏幕裏兩年前的她,開心得哭了又笑,他不再有擔心,卻滿是喜悦。
從不捨的酸楚,到見孩子長大獨立喜極而泣,他一直在練習和孩子的分離。
它是父母的必修課,也是教育的成功,不期待與孩子永遠黏在一起,而是儘早讓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從父母的生命中分離出去。
雖有眼淚,但終究化為欣喜。
4、
孩子出母腹,就經歷了與媽媽的第一次分離,之後,當孩子揚起頭説“我自己來”時,就是在宣佈需要獨立。
父母的愛,給孩子成長的動力,而分離是給孩子有空間自主獨立,如此,才能夠羽翼豐滿,飛向寬廣屬於自己的天地。
這是親子間最美好的樣子,彼此相愛,又相互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