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評論丨工業題材電視劇如何更好回應時代鉅變
中國電視劇的創作導向,離不開題材響應市場這一路徑,在此路徑下,題材的開發與選擇對劇集的成敗至關重要。而中國電視劇的創作品質,也離不開藝術風格的積累與沉澱,在此基礎上,劇集的表達才能準確、充分,並實現藝術創新。當下,網文敍事技巧的影響、電影表現手段的介入以及網劇播映模式的衝擊,都促使傳統電視劇創作尋求自身突破,特別是在題材選擇和藝術風格構建上,要轉化為創作上的探索,激發出創作的活力和可能。
在這個變革的時期,工業題材電視劇創作也迎來一股風潮,讓這個曾經被邊緣化的題材呈現別樣面貌。從2020年底開始,《越過山丘》《大江大河2》播出,特別是《大江大河2》繼承前作《大江大河》的高品質,讓工業題材電視劇真正站上了C位。至近日,《逐夢藍天》收官,該劇聚焦中國航空工業發展,是中國電視劇創作首次觸及這一領域,以史詩般的畫面再現航空人為實現強國夢不懈奮鬥的故事,彰顯了自強不息的創業精神,內容上涉及尖端軍事工業和大國重器的展現。上述這批作品,讓中國社會發生的一系列鉅變得以展現,在精神實質上有統一的訴求,同時為工業題材創作實踐展現了多種可能,開啓了工業文化、工匠精神在電視劇創作上的新局面,其中的經驗值得回味。
工業題材的開掘:迴歸戲劇性本體
工業題材作品在中國電視劇創作中是冷門,這與改革開放之後製造業在社會生產中的重要地位形成了鮮明反差。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創作之難,另一方面也在於市場接受程度不高。
從創作角度看,工業題材是電視劇製作方刻意迴避的領域。首先,由於工業製造題材涉及技術性和專業性的內容,用視覺化呈現難度較高,故而鮮有編劇導演願意嘗試。久而久之,製作公司也敬而遠之,於是工業題材淪為電視劇市場的邊緣產品。在過去的十多年中,僅有2007年的《大工匠》、2008年的《漂亮的事》、2011年的《鋼鐵年代》、2018年的《大江大河》和2019年的《奔騰年代》等寥寥幾部電視劇曾引起社會關注,取得業內反響。
我們看到,電視劇題材似乎是一個充滿商業和傳播意味的關鍵詞,在市場的選擇過程中它代表着消費羣、受眾羣的接受程度,也預示劇集潛在的收視可能性。在以往的選題經驗中,一部“工業”題材的電視劇,很可能在內容上表現範圍非常狹小,侷限在瑣碎的説明書式的技術解讀中。而在具體劇集裏,由於有關工業生產、工藝改進和產業改革的內容佔了相當比重,這對於那些有相關工作經歷的觀眾來説能形成共鳴,但對普通觀眾來説卻有疏離感。
這一切,均忽略了電視劇的本體特徵——戲劇性,是一種“題材為上、技法為下”的不成熟創作觀,使得工業題材電視劇喪失了廣大的觀眾基礎,也為市場所冷落。但以《大江大河2》《逐夢藍天》為代表的這一批作品,卻突破了工業題材本身的“侷限”,讓電視劇創作迴歸戲劇性本體,給觀眾提供了有質感的觀劇體驗。如《逐夢藍天》,題材內容表現的是飛機設計與製造,但編導並不簡單地以此為中心,而是圍繞它編織起人性的衝突,把生產改革與人物的性格命運聯繫在一起,讓戲劇性的構造成為表達的核心,呈現航空人在歷史的慣性中的悲歡離合。
歷時性與共時性的融合:期待完整的藝術表達
戲劇性之外,更要注意工業題材電視劇藝術表達的整體性。這有三方面涵義:一是“實事求是”,即還原歷史真相和產業真相;二是“失事求似”,即不拘泥於歷史和產業原貌;三是以當代視角觀照工業發展,以此反思與再現工業史的演進和人的演變,把歷時性(歷史)和共時性(當下)結合起來。《逐夢藍天》《大江大河2》等劇意在把史詩劇、家庭劇融為一爐,將中國的工業史和中國人的奮鬥史結合在一起,以完整體現工業製造事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偉大曆程,既有歷時性表達也有共時性表達,無論是戲劇結構、人物塑造還是後期製作,都力求工整嚴謹,藝術表達有厚度、有層次。
例如《大江大河》和《大江大河2》,展現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經濟領域的改革、社會生活的嬗變、政治領域的變革,刻畫改革實踐者們的掙扎、覺醒和變化。劇中將東海化工的三通一平工程改造、碼頭開荒、一期建設、二期設計、合資談判……濃縮在四年時間裏,融入了創作者對那個時期市場經濟和工業發展現狀審慎的觀察,讓觀眾切身地理解以宋運輝為代表的技術員、創業者們的現實處境。劇作本身年代感滿滿的同時又讓觀眾有代入感,引領觀眾既以歷史眼光辯證地理解過去,又在戲劇情境上促使觀眾設身處地為人物的行為動機思考,從而產生共情,醖釀出豐沛的藝術能量。
又如《逐夢藍天》從多個角度反映老一代航空人的艱難,讓觀眾感受到今日之局面來之不易。劇中既有“有你才是家”的浪漫之愛,也有“有國才有家”的家國之愛,把工業題材的“殼”和人倫之情的“核”結合,試圖以此建體敍事。但作為一部以人物性格矛盾衝突作為主要敍事手段的電視劇,正面人物缺少反面人物的襯托,戲劇性全在正面人物內部展開,要做到“人往上走,戲往下沉”,創作上殊為不易。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劇中少數人物和情節有架空感,與當時當地的情境脱離,沒有服務好主要戲劇動作(飛機設計與研發、工業報國),在共時性的處理上拖累了敍事流暢度和節奏感,削弱了劇作的整體性,尚有打磨的空間。
應該説,一部劇要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藝術表達是艱難的,這是一個創作能力不斷醇化的過程,既要有創作團隊的合作,也需要在各種制約條件之間取得平衡,這是工業題材電視劇出精品、出鉅作的必經之路,需要創作者不懼試錯、不斷出新。
工業文化與工匠精神的興起:時代發展引發題材變革
顯而易見,工業題材有其應運而生的時代背景。由於工業發展始終與社會進步有緊密聯繫,從工業生產結構調整與升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到個人命運的轉變,這些都賦予工業題材作品創作極大的實踐空間,從而又進一步拓展了藝術創作的題材與類型。毫無疑問,這批作品是多年來工業題材創作不斷淬鍊的結果,是製作方對題材認知提升的表現。這是中國電視劇創作內生的突破,讓我們看到了工業題材的潛力,也為電視劇市場提供了新選擇。這是一場由社會思潮引發的題材變革,即工業文化與工匠精神在電視劇創作中的興起。
在新中國七十多年的深刻變革中,工業製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派生出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技術人員和產業工人的工作生活全面地融入社會各領域,併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代表性羣體,為藝術創作提供了全新的角色原型。隨着近年來“製造業興國”“中國製造”等概念的普及,工業文化和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在網絡文學領域,誕生了“工業黨”小説,自成一派,《工業霸主》《材料為王》《超級能源強國》等作品以其硬核的知識性和科技觀影響了大批讀者。在電影領域,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就是一部工業題材影片,塑造了嶄新的工人階級形象,近年來的《沖天飛豹》《東方大港》《逆境王牌》等作品也感動了眾多影迷。但是,工業題材電視劇創作則是另外一幅景象,一方面產量少,另一方面藝術手段亟待更新。好在,《大江大河》《大江大河2》《逐夢藍天》等作品的出現,為電視劇創作的題材選擇提供了新的可能。
作為大眾藝術的電視劇,理所應當要表達社會主旋律的訴求,要反映時代精神、體現社會思潮、塑造先進文化。在如此背景下,在電視劇創作中凸顯工業文化和工匠精神,已經成為踐履其藝術使命、承擔其社會責任的基本要求之一。
作者:張富堅(戲劇與影視學博士、杭州師範大學講師)
編輯:範昕
策劃:範昕
責任編輯:柳青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