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對穿衣打扮有什麼要求?穿着長袍大袖能下地種田嗎?近年來“古裝劇”已經成為了時下,最受年輕人追捧的熱播劇種類之一。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返古”現象,除了與比較精彩的故事內容有關之外,其實還與劇中人物所穿着的,衣袂飄飄充滿仙氣的“古裝”服飾有關係。筆者認為現代影視劇中的古代服飾,都加入了現代人的審美思維,並經過改良之後而成的“舶來品”。雖然看起來色彩斑斕、豔麗十足,但卻並未彰顯出民族服飾的魅力,以及傳承了幾千年的服飾文化理念。最近一兩年出現了一股“漢服”風潮,雖然崇尚古人穿衣風格的做法無可厚非。但是過於標新立異的形式主義,不僅沒有展現出漢服文化的傳統內涵。而且還很容易陷入“徒有其表”的裝腔作勢怪象。最終也只能悄然失色於大眾視野。
古代服飾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內涵1.現代人眼中的服飾文化與時尚追求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十分崇尚,以古風古韻為契機的穿衣風格。為了迎合大眾審美口味,很多服裝設計師也會不遺餘力的,去設計和製作含有古風元素的服裝。一時間大街小巷中到處閃動着,身着古代元素服飾的身影。由於人們的審美觀念會隨着時代變化而不斷變化,所以幾乎每一個年代都有,一些特定的服裝元素。比如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身着花襯衫腿穿喇叭口牛仔褲,腳蹬一雙旅遊鞋就是時尚。雖然這種裝束在現代人的眼中特別奇怪,但在當年確實曾卻風靡一時。
而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至末期,由於人們思想中的時尚元素越來越多樣化。再加上受到了來自歐美,以及港台地區的時尚風潮影響。西裝革履的男性比比皆是,而女性則多以展現身體曲線美的裙裝為主。時至今日由於“返璞歸真”思潮的影響,很多人的着裝特點都以簡單、隨意為主。“混搭風”一時間成為了,各個年齡層追求的時尚特色。人們不再刻意精心打扮自己,而是以方便生活和工作的穿衣特點為主要潮流。
2.古代人服飾制度及理念形成談起古代服飾及其文化與發展特徵,“華夏衣冠”絕對是無法繞開的話題。而這種符合華夏民族特質,與性格特點的服飾文化起源,被記錄與《易?繫辭下》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大意為黃帝與堯、舜二帝,身着“上衣下裳”統治華夏大地。實際上所謂的“上衣下裳”,其實就是指“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這段話被記錄與《釋名?釋衣服》中。“上衣下裳”穿在上身的衣服被稱作“衣”;而穿在下身的衣服則被稱為“裳”。上衣下裳結合在一起之後,極具華夏民族特比的服飾制度,或者説服飾文化至此形成。這一點可以從彩陶文化中的“陶繪”得到證實。
3.古代人的服飾理念與穿搭風格(1)“寬袍大袖”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人的服飾,皆以“寬袍大袖”為主。但是這種形制或樣式的服裝,對於不需要參加體力勞動的王公貴族們來説,這種着裝樣式可以稱得上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但是對於普通勞動者與農民階級來説,恐怕就是一種累贅了。所謂“寬袍大袖”是指古時人們,所穿着的一種過於肥大的衣服。現在也只能在戲曲節目,或者是“古裝劇”中才能看到。筆者認為這種形制的衣服,根本不適合日常生產和生活。所以以此推斷這種服飾只有在,一些比較隆重的場合才會穿戴。
而且無論是皇帝還是貴族亦或是富人或窮人,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都不會穿“寬袍大袖”的衣服。古代皇帝或官員只有在“朝會”時,才會穿上比較隆重的禮服。而這種“合乎禮制”的衣服,一般皆以“寬袍大袖”為特徵。還有就是在比較隆重的祭祀場合,或者春秋之後禮樂崩塌之時,民間在結婚的時候也會穿上比較寬大的禮服。尋常日子中基本上都以“小衣襟,短打扮”為主。因為這種類型的服飾才更貼近生活。
(2)古代服飾理念筆者認為所謂的“服飾理念”,其實就是古人對於穿衣服這件事情的規定。因為在封建社會由於等級制度森嚴,所以生活與不同階級的人,會在各個方面體現出不同之處。尤其是在服飾文化上的差異更大。比如,皇帝的衣服多以明黃色為主,而且材質上多選擇名貴的布料,並且還要根據禮制進行紋繡。並且不同場合所穿服飾的形制與樣式也都不一樣。當然朝代不同皇帝的“龍袍”以及禮服,形制、顏色、圖案、大小也都不一樣。雖然古代大多數“龍袍”都以黃色為主。但是秦漢時期的“龍袍”卻以黑色為尊。但無論任何朝代“龍袍”都會遵照,“寬袍大袖”的理念進行設計。
官員們的服飾也會隨着朝代不同而有所改變。比如,唐、宋、明三大王朝,官員們皆以紫色蟒袍為尊。而其他各級官員的服飾顏色,以及配飾、圖案等也都不同。依官職高低可以分為紅色、藍色,白色甚至綠色等幾種品階。在古代社會中只有不入流的官員才會身着綠色官服,而他們實際上也並不是官,充其量只能稱其為“吏”。筆者認為從這一點上來看,大家就不能小覷古代服飾理念與文化。因為在古代社會一代穿錯了衣服,甚至會有掉腦袋的風險。不同階級的服飾形制有十分明顯的區別,而且也有相應的法規以及禮制作為限制。一旦破壞了禮制或觸犯了法規,後果相信大家都能想得到。尤其是普通百姓甚至是“賤民”,出現了穿“僭越”的行為,不僅會被問罪甚至還會被判死刑。
4.古代普通百姓的服飾文化在封建社會由於各個階級有比較明顯的區別,所以不同階級都會形成,具有本階級特色的城市文化。這一點可以從“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這句話的涵義得到體現。庶民就連接受教育和禮制的機會都沒有,就更替不上身着“寬袍大袖”了。因為“寬袍大袖”只是統治階級的“禮制”典範。只有知書達理和特權階級,才有資格穿上“寬袍大袖”去享受“禮樂”教誨。而普通老百姓則只能身穿,符合本階級特質的衣物。而他們的衣服不僅與名貴好不搭邊,甚至還會出現衣不蔽體的現象。
古代庶民階級的服飾文化與元素1.封建服飾制度影響下的庶民階級封建制度將社會中的所有人分成了“三六九等”。每一個等級或者階層內的羣體,都有其固然的屬性與權利分配。但唯獨排在金字塔最底層的庶民階級,他們不僅沒有任何權利可言,而且也只能無條件的付出勞動。《詩·大雅·靈台》中對庶民的解釋為:“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可見庶民就是指普通民眾。而《爾雅·釋言》中則説:“庶 , 侈也”。指社會中佔絕大多數的之意。但是這個人口基數龐大的階層,卻只能擁有少得可憐的“果腹“之糧。
2.庶民服飾特徵如果從庶民的服飾文化角度去分析,他們其實是被“寬袍大袖”隔離的羣體。因為身着“寬袍大袖”的只能是特權階級。而普通的老百姓平時只能穿,粗布或麻布材質的衣服。並且將“窄袖交領右衽服裝”作為常服。雖然這種服飾形制與趙武靈王,極力推行的“胡夫”十分類似。但是由於中原大國皆蔑視這種類似的服飾,所以才會成為普通百姓的便服。從這個角度來看身着,“短衣襟,小打扮”形制服飾的老百姓,根本不用擔心會影響耕種農田。據記載古代庶民服飾多以“麻衣”為主,這種類型的衣服短小精悍,袖口與褲腳處都特別窄,而且上衣與下裳的區別特別明顯。平時多穿草鞋或者布鞋,此種類型的服飾不僅價格低廉,而且也特別符合勞動人民的特質。
筆者認為特權階級與庶民階層的服飾文化,不僅有天淵之別而且也是封建等級劃分的突出體現。上層人物們的服飾有多寬博華麗,下層庶民的衣服就有多窄小低廉。這其實也是封建社會中,極具矛盾性的重要體現。3.庶民服飾與貴族服飾反差“畫羅織扇總如雲,細草如泥簇蝶裙”,這種身着漂亮衣服的女子,只能是貴族或富裕人家的大小姐;“越羅衫袂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這位身穿華麗服飾佩戴,名貴裝飾物的翩翩少年,怎麼看也不可能是庶民。“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這位《孔雀東南飛》中所描寫的貴婦,身穿繡花裌裙腳蹬絲鞋,頭上還插着閃閃發光的玳瑁簪。即使命運有一些悽慘,但終歸是上流社會中身着華服的貴人。
總而言之古代人所崇尚的服飾文化,就是充滿階級差距的等級制度。雖然黃帝發明了“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但卻並沒有規定等級劃分。只不過隨着時間推移與朝代變遷,處於上層社會的人們為了鞏固既得利益,而人為的將服飾文化進行了差距化處理。筆者認為古代庶民階層或者農民階級,雖然身着麻衣口嚼粗糧,但他們才是創作歷史的中堅力量。反觀滿口仁義道德的統治階級,在特定時代或階段反而成為了倒行逆施的代言人。所以説穿身穿麻衣的未必就低人一等;而穿戴“寬袍大袖”者則有可能是“衣冠禽獸”。結 語筆者認為古代社會中對穿衣打扮有要求的人,一定是身處上流社會中的特權階級。而普通老百姓則只需要,一件可以蔽體遮羞的麻衣。雖然人人都想穿綾羅綢緞,但是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處於社會中下層的勞動人民。在禮教的束縛之下根本沒有“資格”,去奢求所謂的華貴服飾。而且他們也被統治階級要求不能穿,具有等級象徵的“寬袍大袖”形制類的服飾。一旦“僭越”不僅違反了所謂的“禮制”,嚴重的甚至還會受到較為嚴厲的懲罰。【參考文獻】伍魏《政治制度與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向東《唐代服飾講究多》沈從文《古代人的穿衣打扮》
古代人對穿衣打扮有什麼要求?穿着長袍大袖能下地種田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54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