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張新成,或許不必那麼着急轉型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娛樂

作者 / 林 楊

運營 / 小餅乾

“撇開原著,這是個好刑偵片啊”

“接受了這個妝發,這是個好刑偵片啊”

“只要不是奔着嗑cp去的,這是個好刑偵片啊“

張新成搭檔付辛博主演的《光淵》,於2月18日空降,一口氣更新了8集。

本劇改編自作家priest的(懸疑)小説《默讀》,講述的是特調組警界先鋒駱為昭(付辛博 飾)與風流紈絝的實習探員裴溯(張新成 飾),在一起送貨員被謀殺案牽扯出了一個犯罪團伙,共同(探案)的過程。

劇集開篇的幾分鐘幾乎疊滿了爛劇的buff,塑料科幻開場、b王特寫鏡頭以及十分不適配的妝發造型……

於是更新首日,便殺出了一堆熱搜,同類型(懂得都懂)IP全員沾光。其中火力主要攻向了扮演裴溯的張新成

陽光開朗大男孩

張新成,冤不冤?

這得從兩個角度來看——他的演技和《光淵》這部作品究竟如何?

作品角度,客觀講,倘若真能撇開原著本身的角色設定、情感設定,把《光淵》當作無原著犯罪片來看:

作品角度,客觀講,倘若真能撇開原著本身的角色設定、情感設定,僅把《光淵》當作無原著犯罪片來看,其案件設定之大膽,隱喻之豐富,都尚且稱得上能支撐起一個偏向好評的觀點——《光淵》還算得上是一部能看的劇。

第一案裏的兇手,設定為一個偏執極度自卑,用最大惡意揣度他人的精英階層犯罪者,這種離開深淵卻又頻頻回望,最終又掉回深淵的設定,直接打開了整部作品的人性分析價值點。

第二案裏堪比恐怖童謠的失蹤者遇害案,編劇將原本的戀童碎屍調整為了剛成年的失蹤遇害,改了年齡,沒變動核心:受害者又是如何成為了加害者的表達。

從案件來説,的確尤其可取之處。不過,劇情在整體推進過程的鋪設上略為簡單,主演演技也時有心塞,畫面光影也很詭異(導演估計喜歡泰式+後港式時代的犯罪片)以及網絡大電影質感的同款濾鏡,也讓這部作品深陷爭議風波之中。

不得不提的是,進入案件劇情之後,台詞和邏輯線也幾乎是完全參考原著推進的。

這種“像”又不“是”的反覆橫跳,就給觀眾造成了一種十分矛盾的觀感——你要我撇開原著來看,但是除了核心故事之外的原著其他賣點,你是一點也沒放過啊。

回到張新成。

他飾演的裴溯,貼着“零度共情者”的標籤,將自己套在善惡邊緣的枷鎖裏。

描述自己童年陰影時泛紅的眼眶,台詞帶着顫動;聊起7年前母親自縊的案子,眼神裏的不甘心與無法釋懷都表達得淋漓盡致;獨處時像犯罪天才,故作紈絝的時候又能切換成熱心市民。

從角色演繹的角度來看,吐槽由造型而起,攻向張新成,自然是有些冤枉的。

但,與原著性質的同類題材近些年有多腥風血雨。劇集大爆,雙男主大熱,演員走紅,或者劇集折戟,雙男主被吐槽硬來,演員捱罵,都是常規走向。選擇項目之前,演員勢必還是會評估的。

對張新成來説,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他打開市場的角色,有振華中學的小太陽林楊:

七齋的表面大大咧咧詭詐聰慧的元仲辛;還是冰球隊王牌黎語冰;

頂流大明星江熠和少女感娛樂記者餘聲聲。

這些都是張新成作為演員,獲得了一致好評,甚至甩開同年齡段演員的代表角色。

雖都不是S+大製作項目,但從未在演技上拖過後腿。只不過,難以避免的,這些角色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陽光開朗大男孩

就連網友調侃,説他像喜羊羊,都是一樣的特質。

而《光淵》裏的裴溯——父親反社會,母親自縊於眼前,是一個有心理創傷,道德感與責任感遠低於正常水平,遊走在深淵邊緣的角色。亦正亦邪,帶着一些病嬌的變態感,與以往陽光大男孩類型截然不同。同時,原著故事的核心主題也在試圖展現一個關於“創傷”的主題和人性的批判。

這樣的角色設定加上故事核心主題,即便不是這類型的作品,也勢必對演員有吸引力。更何況是一直在“陽光開朗大男孩”裏打轉的張新成。

回溯近幾年張新成的作品,《光淵》裏的裴溯,並不是他第一次嘗試調整市場固定印象的角色。

上一回是《迴廊亭》裏的程成,豆瓣評分4.1,再上一回《光芒》裏的程亦治,豆瓣評分6.0,還在6.7分的《縣委大院》裏扮演了初入體制的林志為。

都算不上成功。

但又都算不上失敗。

在轉型的迫切需求下,張新成想要一個突破以往印象的代表作品,僅看錶相,《光淵》的裴溯一角,某種程度上,的確可能會是個不錯的選擇。但,一個項目成敗與否,有多重因素。

轉型,迫在眉睫?

除了陽光開朗大男孩,張新成身上還有一個標籤——藝考之神

這個標籤從2014年高考前的藝考始,幾乎每一年藝考都會被廣大網友和藝考生搬出來膜拜。

——中戲音樂劇專業、北電錶演專業、上戲音樂劇專業、軍藝表演專業、南藝表演專業五個專業第1名以及中傳表演專業第2名。最終以高考560分,超過中戲錄取分數線360分,專業課、文化課雙第一的成績進入中戲音樂劇專業讀書。

這樣的成績,在被嘲遍地是“文盲”的內娛,的確是大學霸的存在。但張新成的成為學霸之路也不是一開始就天賦異稟萬事順遂的。

很久以前,5歲的張新成還在學前班階段,被舞蹈班宣傳頁吸引,決定學習舞蹈。

為了進入北京舞蹈學院附中學習,他離開荊州北上,考了三年。第一次,順利過了初試,但沒達到入學年齡,到了第三年才順利進入北舞附中,開啓了他六年專攻歌舞表演的學習生涯。

初三開始正式進入表演課程的學習,也曾經歷過30多個台詞作業,次次被斃,期末匯演時只能在台下眼巴巴看着別人演的“學渣”時刻。在2014年考進中央戲劇學院的音樂劇表演專業之前,成為演員並不是他的職業目標,就連專業選擇都是因為那一年心儀的作曲系不招生。

因為家庭變故,還曾經兼職過一對一藝考輔導。

直到2017年,大四的張新成搭檔李蘭迪出演了八月長安“振華三部曲”的《你好,舊時光》當中的林楊。也正是靠着這個“餘週週主義者”的陽光少年,張新成的“藝考之神”標籤才算正式與張新成這個演員融合在一起。

觀眾記住了陽光明媚的林楊,也將張新成與此類角色氣質劃上了等號。

2018年搭檔吳倩的《冰糖燉雪梨》,到2019年的古裝勵志懸疑劇《大宋少年志》的播出,再到2020年的《以家人之名》,2021年反串出演的《變成你的那一天》……細數張新成的履歷,在《迴廊亭》之前,幾乎每年都能有一部上線,雖然也偶有《蝸牛與黃鸝鳥》這種低分作品,但也稱得上產量穩定質量穩定。

這種口碑上穩定也成為了他最大的優勢——一個年輕的演員,接得住擅長的角色,在泡沫漫天的貴圈有口皆碑,在同類型小生裏,沉穩而安靜,刻滿了理性學院派的氣質。

演員容易被最出彩的角色定型,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超出角色之外,也有媒體評價他“禮貌、規矩,但圓潤之下缺少了一些稜角”。直白來講,缺少鋒芒與賣點。

這樣的評價顯然有些偏頗。

即便是從當下所有年輕一代幾乎當作廣告轉發機器的社交媒體來看,張新成絕不算沒有任何感悟與想法的“文盲”。

兩年前,《迴廊亭》殺青時,他在微博上留下的一句感慨“狄奧尼索斯的眷顧”。看得出演員本人對作品與角色的期待,以及演員本人也不是什麼乾枯的木頭人。

儘管後來劇集褒貶不一,他飾演的程成,也還是能成為一堆差評裏的閃光點。

《大宋少年志》時期的採訪裏,導演伊崢曾經説,第一次見面就決定要用張新成,“因為當問起《你好,舊時光》裏一句台詞的處理,張新成説,這句台詞是對女生表白,不能用那麼大力量説出來,輕輕説就可以。”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些年他會如此努力嘗試在不同的角色和題材作品裏突圍了。

只是,轉型歸轉型,選擇作品還是要慎重啊,積累口碑不容易,但消耗的時候,速度快到超乎你我的想象。

參考:

1.南方人物週刊:張新成,少年偶像的一種可能

2.嘉人:張新成:美夢似路長,依然要遠航 | 嘉人POP

圖源:微博、豆瓣,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