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李文啓:你的表演觀眾不相信,就是失敗的

由 南門語山 發佈於 娛樂

他曾在央視春晚舞台上為觀眾奉獻了《門鈴聲聲》《媽媽的今天》《有事您説話》等經典小品,2019年和2020年又先後參演央視春晚小品《站台》和《父母愛情》,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角色。如今,77歲的他給自己的定位是:發揮餘熱,當好陪襯,不嫌戲少,力求出彩。

俗話説“過了臘八就是年”,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哪些熟悉的面孔會再次亮相央視春晚舞台,觀眾們正在迫切地等待着謎底的揭曉,已經7次登上央視春晚舞台的李文啓自然是備受期待的。近日,記者登門採訪李文啓,聽他講述在春晚舞台上成功塑造系列深入人心的角色背後的堅守與深思。

到達李文啓家門口,門旁寫着“光榮之家”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這是他引以為豪的事情,“我們老兩口都是軍人”。去年春晚,李文啓參演小品《父母愛情》,飾演的正是一位穿軍裝的老班長。小品中,李文啓的出場時間和台詞並不多,但是他的表演卻成了整個小品的亮點和記憶點,也被觀眾稱為“點睛之筆”。説起這個角色的塑造,李文啓一邊講述着細節設計,一邊重新演繹了一遍,角色轉換幾乎在分秒之間,彷彿坐在面前的就是那位腿腳和口齒都不太利索的老班長。

“我大概數了一下,我的台詞可能連十句話都不到。戲雖然少,但是一定要把人物琢磨透。別人見到江德福(郭濤飾)都是喊着‘老領導’上前握手擁抱,但我是他的老班長,如何體現這種人物關係?我説一句‘你們都不管我’,大家都圍過來,江德福敬了禮,我不給他還禮,而是站起來輕拍了一下他的腦袋,這一個細節就把兩個人物的上下級關係,以及在部隊時的親密友情體現出來了。”李文啓至今仍清晰記得小品中每一個細節,那些細節曾是他在無數個不眠之夜反覆向生活取經琢磨出來的。趙麗蓉曾經跟他説的一句話一直影響着他,她説:“拿到劇本,你的腦子裏得出小人兒。”李文啓每次都反覆打磨他的“小人兒”,最終成就了一個個經典角色。

一個表演的成功,要靠形體,還要靠台詞。同樣在小品《父母愛情》中,李文啓對台詞的詮釋也征服了億萬觀眾,一番話將劇情推向了高潮。為了讓江德福説出“我愛你”三個字,老班長先是用枴棍點地,喊道:“江德福,説!”接着分享了自己的經歷:“我跟我老伴兒,就這仨字,年輕的時候我説不出口,老了想説了,又不會説話了。我練,我使勁練,練好了,還沒等我説呢,她走了,她走了,我後悔啊。”這段台詞並不長,卻獲得了陣陣掌聲。李文啓對於每一個細節的設計都有充分的思考:“雖然英雄遲暮,但是部隊裏那種命令式的習慣還在,所以喊了‘説’。但是説話不利索,在‘出’和‘口’之間有一個停頓。後面‘又不會説話了’是苦笑着説的,生活中很多悲傷的事恰恰是苦笑着説的。但是説到‘她走了’時,是要有層次的,第一遍略帶怨恨,第二遍則盡顯悲傷。這就像生活中有人去世,親人在哭聲中往往會責怪逝者‘你怎麼這麼狠啊,丟下我就走了’。塑造角色要遵循鐵的生活邏輯。”正是因為這些無痕的表演,讓很多人誤以為戲外的李文啓真的説話不利索了才演得那麼逼真。

李文啓深受傳統現實主義戲劇表演理論的影響,認為塑造角色才是表演的核心要義。他説,做演員貴在自知,要找準定位。而他的定位就是塑造好每一個角色,並不在乎是不是男一號。很多人見到李文啓,一眼就能認出他是小品演員,很多角色形象也在腦海裏打轉,甚至像“我還是怕您把我給甩嘍”這樣的台詞也能張口即來,但未必能叫得上他的名字。對於戲紅人不紅、面紅人不紅這件事,李文啓認為,讓觀眾記住角色比記住自己更重要,如果觀眾因為角色認識了自己那也是自己的榮幸。

説起塑造角色,李文啓還是最早在春晚舞台上分飾多角的演員。1988年,他首次登上央視春晚舞台,在《門鈴聲聲》中塑造了“賣刀的假啞巴”“居委會大媽”和“警察”三個角色,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1995年,李文啓自編自導自演的《有事您説話》亮相春晚舞台,他再次分飾三個角色,演出大獲成功,《有事您説話》也成了小品史上的經典。如何在一場演出中把多個角色演得精準到位,李文啓在台詞、形體、服化道各方面下了苦功夫。比如第一個出場的上海人老陳,手裏捏着一條細小的帶魚和一句一個“小夥子不得了”,對比後面出場的滿口天津話的老牛,完全看不出是一個人分飾。有人將表演分為三種層次,一是本色出演;二是演什麼像什麼,三是演什麼就是什麼,李文啓顯然是第三種。要説秘訣何在?大概就是他反覆強調的“塑造人物要遵循鐵的生活邏輯”。

李文啓讀過大學,下過農場,又進入部隊,從業餘宣傳隊進入專業院團,一路經歷各種生活,也一路堅持導、演和創作。他説豐富的生活閲歷以及趙麗蓉等優秀榜樣,都讓他受益匪淺。他很感激在業餘宣傳隊的時光,他説:“業餘宣傳隊好進不好混,吹打彈拉唱,打球帶照相,你什麼都得會,相聲、獨幕劇、創作等都幹過,技多不壓身,當時的積累也為日後從事專業表演打下了基礎。”

如今,李文啓經常接受邀請為一些院團指導劇本或導演劇,看完劇本,他常常會問,“合理嗎?符合生活嗎?觀眾相信嗎?不合理觀眾就不會相信,現實題材作品觀眾不相信就是失敗的”。提及之前網上熱議的抗日神劇,李文啓深表不滿:“這就是偷懶,不尊重生活,打着創新的旗號胡來。”但是,他也為一些優質的劇感到欣慰,最近剛看完了央視播出的電視劇《裝台》,他説,整個劇拍得很真實,他期待更多的優質作品。(記者 劉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