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什麼“撕番位”只會出現在6分以下的國產劇裏?

由 撒宏才 發佈於 娛樂

近幾年影視圈流量的“番位之爭”,看着真是讓人滿頭疑惑。

主要是戲拍的不咋地,排面卻爭得很起勁。

之前演員爭番位,還是還是爭一爭男一男二、女一女二,好歹是同類別演員之間、以角色話語權為底氣的競爭。

可最近的《青簪行》番位之爭,卻讓所有吃瓜羣眾開了眼界,直呼這波操作進入了新境界:

為了海報上演員姓名高低的不一致,男女一號的粉絲再次爭起了誰是“一番”,連男主女主都要一爭高下,讓人哭笑不得。

怎麼,連本該相輔相成的主角都要選出一個“更有排面的”一番?那請問87版《紅樓夢》寶玉黛玉誰排前頭,94版《三國演義》劉備曹操哪個更有排面?諸多的iBao、iDai、iBei、iCao討論出結果了嗎?準備送哪個出道?

其實從娛樂圈的角度看,這不過是用所謂“一番排面太重要”的説法,掩飾“拍戲選秀化”的無趣本質。

因為只有101系選秀才需要選手單打獨鬥,要在成員之間爭一個熱度的高下。所有人的目的也非常明確——成團,讓自己成團。

而拍戲,原本眾所周知,是一項需要全劇組相互配合,一起“懷胎十月”爭取產出優秀作品的事。

可在流量與熱度的概念席捲娛樂圈之後,這一眾所周知的概念竟然變得小眾了起來。

更奇怪的是,大家逐漸把撕番位看做演藝圈的尋常事。

引起新一輪撕番之戰的名字高低排序

沉浸在粉圈思維裏,撕番位似乎的確是必要的,好像不爭就辜負了明星的個人付出與粉絲的殷切期待。

可大家是不是忘了,演員本質不過是個職業,拍戲是項工作,產出優秀作品就像編輯寫稿、攝影師拍照一樣,是一份工作職責?

撕番位這事,如果放在普通的職場邏輯裏,到底是個啥?

我們似乎被娛樂圈的思維裹挾了許久,倘若正視演員這份工作,換一種情境來聊,演員們撕番的行為目的能清晰很多:

他們就像你項目小組裏最愛出風頭的組員,又或是上大學時作業小組裏最愛去老師面前刷臉的同學。

爭奪“一番”,就像是爭奪最後成果展示時負責介紹的機會,讓自己成為他人眼中“功勞的第一作者”。

讓自己個人的風頭,牢牢地壓過團隊,以及團隊中的其他人。

粉絲截掉其他演員、強調偶像是中心位

大家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個這樣的同事,每次合作都一定會在公司鬧出風波,主張自己才該是項目組長。

他的跟班們還要印出一堆小傳單,發放給公司裏的每一個人,清算對方黑料,歷數自身優點。

且不論這樣能不能保證工作效率,但至少會鬧的雞犬不寧。

只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説,一時很難把爭番位的楊紫吳亦凡們,與身邊忙着爭“誰是辦公室leader”、玩辦公室政治的無趣同事們聯繫起來。

畢竟實在想不通,這些流水劇的質量也就那樣了,爛片的排面有啥好爭的?

比如井柏然和鹿晗曾因電影《盜墓筆記》的番位發生爭執,為了讓井柏然位於合照中心位,工作室發合照時還截去了站在最旁邊的南派三叔。

可看看這部劇的口碑與評分,與其繼續爭誰是C位,不如整個團隊一起閉門思過,想想怎麼“提高工作水平”。

領一個“一番”的名聲好聽是不假,可部部劇都拍不好,最後讓自己成為“爛片宇宙”的中心時,才真的是誰聲勢越大就越尷尬。

就像職場裏給自己貼金太多、表現得光芒萬丈,最後卻只能拿出一篇小學生作文,卻還只能硬着頭皮應付。

有個頗有道理的説法是,要知道一部劇好不好,看多年後劇組節目重聚時的場景就能明白。

一是因為多年後仍有節目組願意邀請劇組重聚,説明這部劇足夠有記憶點。

二是如果重聚時大家都仍願意來,説明這部劇至少是他們的得意之作、傾心血之作。

就像《武林外傳》劇組多年後重聚時依舊願意相互吆喝,演員的私人聯繫未必緊密,但至少會視彼此為合作過的好同事,一起養了《武林外傳》這個令人欣慰的娃。

如果以國民古裝喜劇《武林外傳》為演藝圈職場範本,我們能很輕鬆地總結出一個好劇組“該長什麼樣”。

比如有一個像舞池裏的DJ(誤)、能掌控全場的導演,不僅把持着劇集水準,還能調度演員,開啓他們的表演技能。

所有人都覺得喻恩泰把呂秀才演活了,尤其是念詩時的“酸文人氣”,讓人當真相信他還原的就是古代的夫子。

但在早年的採訪裏,他介紹過自己唸詩的語調是和導演尚敬一句句學的。

再比如有一個願意為角色琢磨細節的編劇,作為最瞭解劇中角色的人,其實最能挖掘出人物形象上的獨到之處。

《武林外傳》的編劇寧財神,會在寫劇本時自己躲在房間裏演,寫一集演一集,有時還會被演員偷偷圍觀。

喻恩泰在開拍之前被“騙”去讀完摞起來有磚頭厚的《論語》《莎士比亞全集》《大學》等等,也是寧財神的主意。

雖然這些大部頭之後在劇中沒多少用武之地,但喻恩泰卻真實體會到了呂秀才的辛酸——

秀才每次想説點大道理,就會被眾人無情打斷,這和他苦讀了幾個月名著卻根本用不上的狀態真是一模一樣。

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要演員們都能做到合格的業務水準,作為一個成熟的社畜、不給同事挖坑,基本就能“程式化”地催生一部不錯的作品:

讓團隊合作的閃光點高於個人風頭,就像《武林外傳》成為一代人的回憶。

在這之所以強調“合格的業務水準”,其實也不過是把演員當演員看的要求。

畢竟在看到遍地的瞪眼演技之前,被諸多經典好劇喂大的我們也不曾料到,竟然會有足夠出名就能當演員的一天。

如果一部劇以演員為主導,以導演編劇為龍套,無非是另一種形式的個人秀場。

演員與粉絲或許挺高興,但苦的是無劇可看的廣大觀眾。

當年,《大宅門》塑造了70多位有名有姓、性格鮮明的人物角色,劇中演員全是大腕,就連龍套角色,也有陳凱歌、張藝謀等大導演趕來“湊熱鬧”。

所有人奔的,就是導演郭寶昌,與他手裏這本寫了40年的《大宅門》劇本。

根據回憶,《大宅門》拍攝現場一度成為了懷柔外景基地的著名景點。

張藝謀第二次進組演戲時,姜文恰巧有空也來了。除了這二位,一批國內頂尖的電影製作人也來圍觀。

現場執行導演成了田壯壯,執行攝影為侯詠,何羣成了現場美工,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竟然做了現場劇務。

這樣的盛況直接震動了整個拍攝基地,其他許多攝製組都停止了拍攝,紛紛來看“大佬們”如何神仙打架。

而《大宅門》開拍前,由於投資方問題,郭寶昌一度被要求“下崗”,要求換導演。

已經確認出演男主角色的陳寶國聽説消息後,拿出當時價值不菲的9萬元片酬拍在桌上,説“只要不是郭寶昌導演,我就不參加了。”

其實依照現在的思維,陳寶國大可不必如此和資本方硬剛。

他作為國民度極高的一線大腕,恰是當下快資本最愛的“自帶流量”型演員,説白了就是演什麼都有人看,更何況演技還好。

但這其實就是所有人工作時會遇見的一個自然選擇,到底是要賺錢了事,還是要拿出值得一提的作品。

而郭寶昌,作為張藝謀、陳凱歌這批中國第五代導演的老師,在《大宅門》中體現的功力可以説是導演界教科書。

那些寫出《如何當領導》的偽成功學大師,應該向他拜拜師,看看什麼才叫做“好的管理能讓員工實現1 1>2的效率”。

比如郭寶昌在劇組裏慢慢定下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不管你是多大的腕,進了劇組,所有的戲,都得親自和對手搭戲。

而陳寶國回憶起來,曾有一個情節是他看到母親在牀上安睡,等回頭一看母親已經嚥氣了。這一段連拍了兩條,都不夠滿意。

拍第三條的時候,出去換衣服的斯琴高娃回來了,她突然搭了一嗓子:“兒啊,娘想你!”陳寶國説自己一聽,眼淚一下子就下來了,感覺全來了。

電視劇《白鹿原》開拍前,第二導演、藝術總監、製片人三個人一齊去找剛生產的秦海璐面談,請她出演。秦海璐直言“可以感覺到他們(製片方)是真的想幹一件事,而不是想掙一筆錢。”

編劇花三年時間打磨出的劇本,也讓秦海璐感受到“終於不是那種拿着大IP胡拼一個大盤子的東西”。

金鷹獎頒獎時秦海璐分享《白鹿原》拍攝經歷

在這之後,《白鹿原》的導演帶着整個劇組進入農民模式、體驗生活。

拉着一車人到真正的陝北農村,男演員去學幹農活、辨認農作物,女演員去學紡紗織布,還得學陝西擀麪。整組人都在田埂上曬着,曬到膚色發黑、嘴唇發裂,皮膚也粗糙。

06年播出的《士兵突擊》,導演康洪雷也是把所有人都拉去部隊體驗生活,分到班排,經歷魔鬼訓練,才練出了“兵味”。劇本則被編劇蘭曉龍一共打磨了五年時間。

那段班長史今退伍轉業的戲之所以能如此情緒飽滿,還是因為演員張譯的確就像史今一樣剛剛退伍轉業,被導演康洪雷一眼看中。

這些準備靠的都是導演與製作方的決心,以及與演員全身心的配合。

另一部軍旅片《我的團長我的團》則以羣像的塑造見長,讓人分不出演員番位前後,只覺得每個人都性格鮮明,甚至連地域特色都能刻畫出來。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兩年前張鈞甯曾經在採訪中透露,有些導演拍攝時只要台詞基本沒錯,一次就過了。而不會磨演員的戲,比如拍十幾次只要一句台詞、一個眼神。

而94版《三國演義》劇組重聚時,雖然不少人都已經上了年紀,故地重遊時大家忍不住戴上絲巾、擺出經典夕陽紅合照造型,乍一看像是個老年旅行團。

可二十年過去,主創成員們依舊能歷數拍攝時的幕後故事,稱之為“不可磨滅的經歷”。

且不説和以上這些演藝圈前輩的認真程度相比,糾結於海報上名字高低、排序前後是否有些小家子氣。

我只想問問,近些年把撕番之戰鬧上天的那些劇裏,哪一部能做到二十年後人員相聚、依舊能為其自豪的程度?

哪一位演員敢打保票,説這劇當真是心血凝聚、不讓我做一番就辜負了我的付出?

哪一位導演或編劇願意發聲,説這劇是我嘔心瀝血之作、代表着我的一貫水準?

就像文章開頭説的,拍這些劇的目的並不在於孵化好作品,它們只是毫無感情的“工具人”,是簡歷裏虛張聲勢、用來湊數的一筆,所以是否一番才由為重要。

為了排面而誕生的它,如果失去了一番的出廠吊牌,效用恐怕會大打折扣。

電影《長城》預告片上線時,劉德華的名字被列在“第五番位”,而初出茅廬的景甜卻被列在第二。這一排序被劉德華粉絲炮轟,並把“電影長城還劉德華公道”的話題捧上熱搜。

而劉德華對此的回應是:自己是“特別主演”,排位也是自己要求的。景甜作為第一女主角,排在男主角後面,之後的演員再排下去,這件事很簡單。

區分戲份多少、是否重要,其實這才是番位存在的最基本意義。如果以論文署名或者工作項目署名做比喻,所有人都會覺得“按勞分配”排序理所應當,如果是付出相等,那便不分順序、並列署名。

可怎麼到了娛樂圈,這類“署名”便成為了需要爭奪的資源、大家還覺得“沒毛病”了呢?

演員、導演、編劇等等,演藝圈本質上依舊是職業。導演編劇是領導,合作的演員是同事。

引入正常的職場視角,才能拂去演藝圈裏種種虛名浮華,看清一個合格的演職人員應當做些什麼——

念數字、摳圖,違背了職業準則,敷衍完成工作;太過沉浸於與同事明爭暗鬥,只會拖累工作進度;追求工作聲望與數量、而不打磨工作能力,只會成為職場裏令人厭棄的“花架子”。

歸根結底,剝去外皮大家都是社畜,演藝圈也沒理由有什麼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