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粉1500萬,爆火的張同學説他一分錢沒賺到

  不把網紅當回事的他

  還是要帶貨,這或許就是網紅的歸宿

  過去兩個月,一個名為“張同學”的抖音賬號橫空出世,如坐上火箭一般躥紅,只發了44條視頻,條均點贊近百萬,話題閲讀量超50億,吸引1500萬粉絲。

  扒火炕、做豆腐、趕大集、到村頭商店買肉買酒……以農村單身漢形象出現的張同學用濃烈的紀實色彩,講述了東北鄉村裏發生在老百姓身邊的故事,這種高清的還原之下,不少粉絲留言説,羨慕這種生活,在線上點贊觀看不過癮,還有人驅車幾百公里前往張同學拍攝處打卡留念。

  現實生活中的張同學則是一位生活在農村,已婚已育,曾外出務工,在家做短視頻創業的中年男人。如今,他似乎過上了明星一般的生活:接受採訪、認識客户以及被粉絲纏身。晚上九點,在打了一天電話後終於撥通了張同學的電話,他向中國新聞週刊回應了網上對他有團隊、拍攝農村髒亂差的質疑,講述了走紅之後的心路歷程和他的故事。

  張同學説:“在別人眼裏可能我是個網紅或者明星,我自身看得不重。”不過他也坦誠説做短視頻是看到了線上賺錢的機會,他不排斥廣告和帶貨。

  

漲粉1500萬,爆火的張同學説他一分錢沒賺到

  張同學部分作品截圖

  短視頻做出了大動靜

  中國新聞週刊:什麼時候開始做短視頻的,之前有沒有接觸過短視頻拍攝?

  張同學:去年7月回到村裏,才開始做視頻,之前是個生手,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和設備,都是自己琢磨出來的,平常拍攝也就是一部手機和兩個支架。

  中國新聞週刊:回到村裏就想做短視頻嗎?有什麼規劃?

  張同學:去年回到村裏,真的沒啥可乾的,看到線上流量的發展,抖音也是公開式的創業平台,就想着找一些機會。那時候就一心想做短視頻了,自己也愛玩,愛好拍段子,沒提前做好文案和計劃,更別説商業發展規劃了,其實我拍攝的時候也一樣,很多都是現場拍出來的段子。我就是想在上面拍些段子,漲些粉,賺些錢。

  中國新聞週刊:有想過做短視頻會做出這麼大動靜嗎?

  張同學:沒有,不過我之前幫別人做的賬號還是有點名氣吧,我對我自己的段子,還是很有信心的。之前沒有這麼熱的時候,按照平常的流量,到今年底粉絲也能破個150萬到200萬左右。

  中國新聞週刊:覺得自己的視頻為什麼會火?從內容產品的角度總結一下。

  張同學:其實視頻能不能火,主要還是由視頻本身質量決定的。以前可能搞笑視頻更吃香一點兒,比如撞一下頭或者做一些搞怪的事,沒準兒就能上熱搜,漲個幾萬粉絲甚至更多。但現在我感覺線上有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都用上平台和技術,所以能火的視頻,應該屬於技術流,技術越高,包括剪輯製作,在每方面都做到精緻,這樣作品才更容易突出重圍。

  中國新聞週刊:火了之後是什麼感覺?

  張同學:其實我沒什麼感覺,要是瞭解我就知道我是什麼樣的人了,在別人眼裏可能是個網紅或者明星,我自身看得沒有那麼重。家人和朋友也都比較淡定。從去年我就開始拍攝短視頻,之前給別人做的賬號也挺優秀的,我自己的賬號一下火起來,真沒有想象中那種感覺,就是網紅、名人了。

  現在很多粉絲來家裏合影、參觀,説實話挺困擾的,也想些辦法處理這個事,因為粉絲來打卡這個事避免不了的,但是在疫情期間很麻煩,接下來也會針對疫情防控,安排嚴格一點;另外就是我可能會找適當的時間見粉絲,如果我正在拍段子,可能拍完之後會有時間來做這個,畢竟人家是因為喜歡你才大老遠來的。有人從營口開兩三個小時車來的,看不着人的話,他們可能也會有失落感。

  一個有故事的男同學

  中國新聞週刊:去年回到村裏,之前是在做什麼工作?

  張同學:其實我一直都在農村,從小到大在這個地方土生土長,不過不念書之後我也出門打過工,我的家人一直留在村裏。之前我在大連做過小型企業管理,算個不那麼正規的白領,在外面漂泊五六年,和家人相處也不多,去年回來了。

  中國新聞週刊:視頻裏出現的都是朋友?有沒有想過他們也火了?

  張同學:是村裏的朋友,帶火身邊人,這個之前真沒有想過。

  中國新聞週刊:粉絲們很想參觀用來拍攝的房子,那個房子是自己家的嗎?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張同學:那個房子是我爺爺留下來的老房子,房齡有四十多年了,平時沒人住。這麼多年,雖然也翻新過,但還保留着原來那種面貌,村裏其他房子都不是這樣了。我小時候在這裏面長大,一方面是懷舊,另一方面我自己家住得不遠,但家裏有小孩比較鬧,沒法拍攝,就選了這裏。

  中國新聞週刊:很多人質疑視頻裏的農村生活,甚至有人説是髒亂差,拍這些想傳遞一些什麼?

  張同學:我也會看一些回覆和評論,很多粉絲説,看你的作品很解壓,而且也向往農村生活。其實我在作品當中,表達出來一些我內在真實的東西。

  這個事情,就像看電視劇一樣,每個人感覺都不一樣:有人説張同學表達了一個單身漢髒亂差的形象,這是有點客觀的看法;更多時候大家會説看完視頻很解壓,很有意思。比如前幾天拍攝磨豆腐,大家會發現原來農村還有這種傳統做豆腐的手藝,這些本就在傳達農村的生活和風土人情。只不過是現在這個季節,題材會受限。

  中國新聞週刊:看過李子柒嗎?這個磨豆腐和她做農活是不是有點相似?

  張同學:雖然題材有點相似,但是通過視頻表達出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李子柒表現的是人家嚮往的生活,我拍攝的都是身邊發生的鄰里之間那點事,在表達上稍微有點粗獷,但是接地氣,也寫實。

  中國新聞週刊:喜歡在農村的這種生活嗎?

  張同學:我一直都在這裏生活,沒有離開過。2013年、2014年,在外面我和別人合夥開了一個修理廠,那時候賠了不少錢,三四十萬是有的。在我眼裏是很多錢,賠完錢之後,感覺自己天天晚上睡不着覺,那個時候得了抑鬱症。

  後來我就放棄了修理廠,等回到老家就感覺心裏一下子就非常恣意,家鄉每一個角落,甚至空氣都讓人感覺舒服。我好像一下子就從困境中走過來了。雖然我沒有什麼錢,但後來我對物質看得非常淡,感覺最重要的還是每天活得有點意思。

  中國新聞週刊:現在會覺得快樂嗎?有沒有想過不火了怎麼辦?

  張同學:其實我一直都挺快樂的,只是説那個階段比較特殊。回到老家以後真的對什麼都看得非常淡。不火也很正常,太陽不能永遠升到最高點不落吧?賬號不起來,我心態是這樣,起來了,我心態也是這樣,再落了,我心態也不會變。

  沒野心,不接受投資

  中國新聞週刊:最開始就抱着簡單的目的,謀個營生,才做了這個事對嗎?

  張同學:應該可以這麼講。説實話賬號做起來了,但我現在確實一分錢都沒賺到。這也沒啥,我個人心態挺好的,雖然年紀不大,但是經歷的事情比較多,磨鍊出來了。我説你可能不會信,但我真沒什麼感覺,現在唯獨有一個變化,就是每天有很多媒體來找你,商家來找你,粉絲來找你。

  中國新聞週刊:會不會接商家的廣告?團隊會擴建嗎,怎麼招人?

  張同學:後期估計得看是什麼廣告,如果要是想要商業效果特別大的商業廣告,我可能不會去接。我主要還是以自己的拍攝節奏為主,想把更精彩的內容呈現給粉絲們。團隊肯定會擴建,只有身邊這幾個哥們朋友肯定不行。招人就隨緣了。

  中國新聞週刊:現在的內容比較寫實,有點像紀錄片,後續在內容上有什麼規劃?

  張同學:我想展現的東西太多了,比如家鄉風土人情,農村種地等寫實題材,後期還可能講張同學怎麼在村裏創業。題材可能會有改變,但是這些新段子還沒有拍完。

  中國新聞週刊:有投資人找你的話,是否接受投資或合作?

  張同學:這個我不會考慮,目前還是想自己玩,感覺人家要是籤你的話,肯定是想把商業化放大,在這個過程當中可能就會把人設給毀了。

  中國新聞週刊:火了之後,會有野心了嗎,想做更多的事?

  張同學:我還沒有那麼多野心,還是求穩,一步一步往上走。有多大能力就幹多大的事。比如帶貨,我是這麼想的,別人可能感覺賣得越多越好,但我會要求東西質量好,哪怕只能賣一千單,我就賣一千單,不求賣多少賺多少。

  中國新聞週刊:不會想賺到很多錢的事嗎?

  張同學:説實在的,已經有了就不要要求更多了。錢這個東西夠花了,非得要求更多幹嘛?

  中國新聞週刊:現在夠了嗎?

  張同學:現在沒賺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91 字。

轉載請註明: 漲粉1500萬,爆火的張同學説他一分錢沒賺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