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借吳亦凡倒下,重整“三觀歪曲”的飯圈體系|沸騰

由 簡振武 發佈於 娛樂

多品牌緊急“刪除”吳亦凡:150秒梳理吳亦凡商業版圖。視頻來源:新京報動新聞

藝人吳亦凡被刑拘後,其超過5000萬粉絲的微博賬號也被封號。

沸沸揚揚的“吳亦凡事件”走到這一步,正常人都會有基本的是非價值判斷,一些粉絲卻非如此,有聲稱要“劫獄”的,也有要“考獄警”以便“營救”的。

吳亦凡粉絲截圖。

粉絲追逐偶像原本是正常需求,如果偶像的自我實現過程與粉絲的成長之路相契合,更可以印證榜樣的力量。但粉絲們如此是非不分甚至荒誕不經,讓人哭笑不得之餘又心生警惕。

近年來,飯圈文化當道,成為流量明星的倚仗,卻又因其烏煙瘴氣的非理性而屢屢“出圈”成社會事件,加之低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越發令人擔憂。

也因此,才有了國家層面連續推出的針對性治理措施。可以説,已經失去基本是非觀念和法律意識的飯圈文化對青少年的侵襲,既關乎“心”也關乎“金”。

選秀造星打開偶像產業之門

毋庸諱言,國內的飯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借鑑了韓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韓國就誕生了早期的偶像產業和飯圈文化。

某明星粉絲後援會的集資項目截圖。

與日本注重人設的偶像養成模式不同,韓國偶像打造採用練習生模式,藝人封閉練習幾年後,再以比賽等方式出道,一出道就是“成品”,儼然一條工業化流水線。吳亦凡出道之前,就曾在韓國做了長達5年時間的練習生。

而在國內,2005年的《超級女聲》掀起全民追星熱潮。這種照搬韓國的娛樂綜藝體系,締造了無數選秀節目,也為資本打開了偶像產業之門。

因為這種偶像產業大多面臨一個自然更替週期,資本須在有限時間內快速完成商業變現。

但如果將飯圈文化亂象完全歸咎於“學韓國”,那也多少有點“冤枉”了我們的近鄰。因為,韓國雖然經歷過飯圈文化狂熱期,直至今天仍存暗面,但其娛樂產業的進步仍肉眼可見。相比之下,國內娛樂業對韓國的借鑑反而浮於表面,甚至可以説是隻取糟粕。

這是因為,早在10年前,國內娛樂資本就已發現,像日本或韓國那樣打磨一個能唱能跳的偶像組合,不但耗時長花費大,而且存在極大市場風險。

即使是相對週期更快、標準化程度更高的韓國練習生模式,在國內業界看來都太過“麻煩”。反倒是參加選秀綜藝和拍電視劇,不但簡單,還能將藝人的商業價值最大程度快速變現。

也正是因為這一短視思路,才讓一眾既沒唱功又沒演技、難覓代表作的“小鮮肉”走上前台,成為了資本的選擇和流量擔當。

以前的明星是先有作品再有人氣,流量明星恰恰相反,空有流量卻無其他。而流量何來?靠的是粉絲們的精力與財力支撐。

而且,發達的互聯網,讓中國娛樂產業擁有了更大的底氣。平台兼具專業製作能力和互聯網強大資本,也因此擁有了更大的話語權。

所以,到今天,一些平台已經可以摒棄過往效仿海外娛樂造星產業的做法,甚至摒棄經紀公司主導的傳統,而獨立完成偶像製造和飯圈文化推動。

這些,無疑都是飯圈野蠻生長乃至失控的深層原因。

三觀歪曲,飯圈體系從不單純

看起來,我們的造星產業與飯圈發展,似乎走了一條全新的道路,但其跑偏與失範的背後,都是資本在推波助瀾。

某平台上的粉絲集資項目截圖。

從最初的打榜、投票,到爭取明星代言,進而衝擊代言產品的銷量,飯圈始終是流量乃至資本牟利的温牀。社交媒體大數據算法下的信息精準傳遞,視頻媒體內容的海量生產,都成為了資本的利器,實現從造星到控粉、從擴大流量到收割的資本閉環。

而在這種利益驅動之下,一旦缺少足夠約束,一些人就容易打起“歪主意”。比如,為了收割流量,平台會有意掀起罵戰,幫飯圈“捏造”敵人等。吳亦凡事件之前,肖戰粉絲舉報事件等,也都是此類負面典型。

飯圈打着“集資”的名義,將“粉絲行動力”當成一種宗教儀式般的考驗,甚至因此成為“吸血”場域。為“愛豆”一擲千金,集資租城市地標的大顯示屏,甚至租直升機等原本只能在言情電視劇裏見到的場景,如今也已不鮮見。

與許多人想象的不同,飯圈文化在組織性上並不盲目,反而因為對偶像的“愛”,形成極大的向心力和行動力。其內部有嚴格的等級和分工,粉絲各司其職。唯一與一般公司不同的是,大多數“基層”粉絲沒有工資可拿,是自己往裏倒貼。

飯圈體系從不單純,甚至形成巨大的精神控制,打榜不努力、捐錢少、應援不積極的粉絲,就會遭遇歧視甚至網暴。這種將“花錢”等同於“愛”的思維,顯然也歪曲了三觀。

健康有序,飯圈生態亟須重建

實際上,“飯圈”是一箇中性詞,追星也是每一代人無法避開的夢。將資本、流量和飯圈文化引導向正確道路,才是更好的選擇。

更為重要的則是,我們的娛樂產業如何整體向上,而不是被困在“資本閉環”裏低層次自我循環,亟須在更高視野裏予以認真考量。

這不僅要有相關產業政策引導,也需要有正向社會輿論氛圍。而對於一個健康有序而不是“賺快錢”的娛樂市場,包括資本在內的社會各方,也需要有足夠的耐心,讓其按照市場規律,踏踏實實地走完從培育、發展,到成長、成熟的全過程。

可以想象,如果資本能夠打造形象正面、經得起審視的明星,粉絲藉助追星參與偶像的成長,進而獲取參與感,並以偶像為榜樣,更好地認知世界、認識自己,而一個健康成熟的娛樂市場,又能為公眾持續供應更高水平的娛樂產品,我們的社會又將是何等和諧。

也因此,對於我們來説,沸沸揚揚且仍在持續發酵的“吳亦凡事件”,也不乏為一次重整娛樂產業、重建飯圈生態的大好契機。

特約撰稿人 | 葉克飛(專欄作家)

編輯 | 何睿

實習生 | 韋英姿

校對 |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