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豆瓣0評分,但它是中國最好的記錄片

由 閻桂榮 發佈於 娛樂

最近挖到了一檔寶藏節目。

這個節目很神奇,一方面,節目裏的片段在短視頻網站獲得了超多的點贊;

另一方面,完整看過的人卻沒幾個,豆瓣上甚至連評分都沒有。

節目裏請的嘉賓,總年齡加起來超過了1000歲;

他們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一段傳奇,讓人看完瞠目結舌。

節目的名字聽起來很大——《吾家吾國》

因為採訪對象,都是名副其實的“國士”

他們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卻因為種種原因,從未曾得到和明星一樣的鮮花、掌聲和聚光燈。

如今,他們都已到耄耋之年,年齡最大的甚至超過100歲了。

是時候一起認識一下他們了。

信仰

“學好科學,救中國!”

節目組首先採訪的,是一位101歲的老科學家

他就是前不久剛剛獲得七一勳章,“兩彈一星”的功勳人物,兩院院士陸元九先生。

陸老是第一個把慣性導航的概念帶到中國的人。

簡單地説,火箭上天之後,找什麼方向,去往什麼地方……保證這個過程的順利實施,就是他要做的工作。

在工作中,他出了名地嚴格和較真。

工作組開評審會,大家的報告都不敢拿給他審查,因為他總是刨根問底。

如果報告不嚴謹,會被他當場罵到狗血淋頭。

然而,他之所以如此較真,是因為經歷過一次血的教訓。

1996年,長征三號乙剛起飛就失控,僅僅22秒後便爆炸。

那時候,已經76歲的陸老親臨現場調查事故原因。

當得知問題出在火箭的慣性器件上後,他既心痛又自責。

此後的幾個月時間裏,他吃安眠藥的量加到平常的4倍,夜裏卻仍然焦慮到睡不着覺。

圖源:《吾家吾國》

也是從那以後,他的家裏一直放着一尊長征三號火箭模型,用來時刻提醒自己:

“上天的東西99分都不算及格,100分才及格。”

尤其是載人的,要對宇航員的生命安全負責。

任何微小的細節都不能馬虎,這是身為航天人應該有的精神。

圖源:新華社

和很多科學家一樣,陸老也是在美留學後,選擇回到祖國的那一批人。

説到當年赴美留學的事情,他仍然記憶猶新。

那個時候,他從重慶飛輾轉到印度,再從印度坐船去美國。

在船上,他第一次體會到美國的種族歧視帶來的惡意。

因為想多吃一個麪包,他被指着鼻子罵不要臉;

走路走得好好的,被船上的美國人伸腿絆倒,對方看着他窘迫的樣子放聲大笑。

可即便被欺負成這個樣子,當時的他卻不敢回擊。

因為那是一艘美國的兵船,作為一箇中國人,自己實在太弱小了。

陸老年輕時的照片

也是因為這些委屈,讓他更堅定了自己學知識學本領的信念。

“學好科學,救中國。”

這句口號成了他堅持下去的動力。

然而,博士畢業後,美國政府卻想盡辦法阻止他回國。

直到他偷偷買了回上海的船票,才輾轉回來,回到了他最愛的土地上。

此時,他已經整整19年沒見過自己的家人了。

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通過陸老的採訪,才第一次知道:

當年的環境下,深受戰亂之苦、弱小而沒有話語權中國,處境有多艱難。

只有經歷過弱小的人,才明白強大的可貴。

從這位老人的身上,真切感覺到那一代科學工作者們,對於家國的情懷和信仰。

圖源:《吾家吾國》

堅守

“中國文化,要有根有源有血脈。”

説起敦煌莫高窟,是中國乃至人類史上的文化瑰寶。

但這份文化遺產,曾差點被掩埋在風沙中。

保護並傳承它的,是有“敦煌守護神”之稱的常書鴻,以及他的女兒——永遠的“敦煌少女”常沙娜。

常書鴻和常沙娜

節目組採訪到常沙娜老人時,她已經90歲了。

但整個人的狀態,真的和少女時期無異。

她看起來温柔安靜,實際上直爽有主見。

小區裏要砍樹木,她攔着不讓,説:“要不你們先砍我的腿”。

圖源:《吾家吾國》

當年,因為一本《敦煌石窟圖錄》,身在巴黎的常書鴻決定帶着妻兒回到祖國。

歷盡艱辛,他終於來到心心念唸的敦煌莫高窟,開始了幾十年如一日的保護和研究工作。

這麼多年過去,常沙娜仍然記得剛到敦煌時的情形。

那時候已經是深夜,舟車勞頓的他們飢腸轆轆。

父親拿出來一碗鹽、一碗醋、一碗麪,這就是他們的晚餐。

在敦煌的生活極其艱苦。

他們脱下身在巴黎時穿着的華服,換上禦寒的棉衣,時刻與風沙和温差作鬥爭。

甚至為了喝到一口水,都需要去遠處挑回來。

然而,惡劣的條件加上枯燥的生活,讓常書鴻的妻子精神崩潰,最終她選擇丟下丈夫和孩子離開了。

常書鴻與妻女在巴黎

沙娜很小就顯現出美術天賦,很快擔任起了和父親一起臨摹壁畫的工作。

這些辛苦繁複的工作,卻也給她未來的藝術道路奠定了基礎。

她所守護的敦煌之美,同時也為她帶來了無盡的靈感與啓發。

21歲時,她便以敦煌元素為基礎,設計出了“新中國第一份國禮”。

除此之外,作為美術名家, 她還參與了人民大會堂、民族文化宮等經典建築設計,就連我們熟悉的共青團團徽,也她參與設計。

面對這些榮譽,她的態度很淡然。

在她看來,設計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一羣人,一羣熱愛傳統文化,並且想將之發揚光大的人們共同努力的結果。

圖源:《吾家吾國》

如今,説起設計與審美,人們總喜歡標榜國外xxx的靈感;

卻總是對自己的傳統文化和美學嗤之以鼻,甚至從來都沒有真正去了解過。

而通過常先生的故事,我們知道了: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缺少文化的傳承,就相當於失去了自己的根基。

而總有那麼一些人,在我們看到不到的地方,用最枯燥的堅守,維護了傳統文化的絢爛多彩。

奉獻

“美國人已經去過月亮上了,中國人為什麼還要去?”

在摔倒受傷前,81歲的探月工程總指揮欒恩傑,每天都會去單位上班。

如今的他,走上200步左右,腿就會麻木到失去知覺。

不過,當他需要查詢一些資料時,還是會親自來到辦公室。

雖然是個理科人,但欒老卻酷愛詩歌。

這也給他“想到月亮上去”的想法蒙上了一層浪漫的色彩。

在2004年探月工程批覆之後,他用詩寫下了自己的感受:

“地球耕耘六萬載,嫦娥思鄉五千年,殘壁遺訓催思奮,虛度花甲無滋味”。

圖源:《吾家吾國》

經常有人問他:

美國人已經到過月亮上了,中國人為什麼還要去?

欒老都會講起自己的一段經歷。

作為一個東北人,他經歷過日本人侵略時期。

圖源:《吾家吾國》

他至今仍清楚記得,在日本投降之前,曾有傳言説要炸平他們所在的村莊。

因為害怕,他和家人只能四處逃竄。

“這就是作為亡國奴的感覺!”

他深深體會到國家強大,對人民來説有多麼重要。

而探月,就是國家實力的體現。

要讓世界知道,中國早已不是過去的中國,有能力可以做到這一切。

圖源:《吾家吾國》

2020年12月,內蒙古四子王旗着陸區的前方指揮所裏。

80歲的欒恩傑,不顧零下30℃的低温親臨現場,接“嫦娥”回家。

當嫦娥五號返回器順利着陸後,他眼裏滿是淚水。

17年的努力,終於得到了結果。

他感慨道:

“只有不放下的人才知道什麼是完全放下,只有知道痛苦的人才知道什麼是幸福。”

這句話,包含了他一生的酸甜苦辣。

圖源:《吾家吾國》

從工作起,他幾乎沒管過家裏的事情。

他的父母,經常對他弟弟妹妹説:

“恩傑在幹大事,沒事不要打擾他。”

為了讓他專心工作,不讓他知道家裏的事情,成了親人之間的默契。

有一次,他休假回家,妻子突然跟他説“爸爸走了”。

他一開始還納悶:爸爸上哪去了?

後來才知道,原來老人家早就患上重病,前不久離世了。

然而從患病到離開的過程,家裏人硬是沒有跟他提過一個字。

圖源:《吾家吾國》

後來在一次會上,他又收到了母親去世的消息。

這一次,難過又震驚的他再也承受不住,一下子癱倒在地上。

回想過去,欒老時常自責。

父母在的時候,自己甚至沒給他們倒過一杯水。

他説自己“太沒良心了。”

就像節目記者王寧所説,在欒老這裏,奉獻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個人和一個家。

欒恩傑與父母

“國士無雙”

節目裏介紹的老人家們,還有很多很多。

他們閃耀在各個領域。

有為了“先解決病人的問題”而放棄專利,讓救命藥僅賣290元的院士王振義;

有將自己的一生獻給國家藝術事業,始終懷抱“家國情懷”的老藝術家藍天野;

有讓國內計時從此準確起來的“北京時間之母”葉叔華;

有將91歲還在登台演出,“新中國第一位女指揮”鄭小瑛……

由於篇幅有限,沒法將他們的故事一一呈現給你們。

但他們的信念、堅守、奉獻、精神,值得銘記和深思。

“我有國士,天下無雙。”

我們很幸運,有這樣的國士,用他們一生的努力,換來我們向着星辰大海前進,抬頭仰望星空的機會。

可惜的是,他們卻鮮少獲得和明星一樣多的鮮花和掌聲。

往往在他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才第一次聽説他們的名字,這不得不説是一種遺憾。

所以,寫下這些就是想從此刻改變。

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真正應該追逐的偶像。

他們不是一個符號,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他們的故事,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活過、愛過、奉獻過的人生點滴,值得講給更多的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