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蔡瀾:活着,就要盡興

由 漆雕佁 發佈於 娛樂

“我叫蔡瀾,聽起來像菜籃,買菜的籃子,所以一生註定得吃吃喝喝。現在擺個龍門陣,只談美食,不論政治。”——蔡瀾在微博上如此介紹自己。

在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全新隨筆集《活着,就要盡興》中,蔡瀾赤誠奉獻迄今近八十年的人生智慧,説美食,談美人,寫食神傳奇故事,尋味世界,快意人生。這本書裏,到處是他的人生哲學,做自己喜歡的事,便是幸福,要煩惱,也要等明天再煩惱。我們將會看到一個真正瀟灑的人,字裏行間充滿了豁達的人生智慧。

本書分為“不做大師”“女人花”“尋開心”“食神傳奇”“好吃命”五章,談及交友、旅行、情感、婚姻、家庭、飲食、茶道、花鳥等主題,各篇篇幅短小精悍,興之所至,情之所感,所抒議論往往如神來之筆,既令人捧腹又引人深思。每一篇短文隨處流露出他灑脱自在、真誠熱情的人生態度,嘈雜、喧鬧的市井生活在他的筆下熱鬧、鮮活,有滋有味。全書筆調幽默輕鬆,閲讀它,你將完完全全地快樂。

蔡瀾與金庸、成龍、周潤發的往來趣事

蔡瀾的好友眾多,而且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公眾人物。金庸、黃霑、周潤發、蔡志忠、成龍、洪金寶、胡金銓、鄭佩佩等。書中摘取了他和這些好友的往來趣事,他寫金庸一生貪戀故土美食,嗜甜食,但因年事已高受太太管束不敢吃,但悄悄將巧克力藏於護士口袋中;他寫做電影監製時和成龍的合作,拼命三郎成龍一次次以性命換取功夫片的真實出演;他喜歡攝影,但疏於行動,便給周潤發寫信,探討攝影的經驗;他也寫一代“打女”鄭佩佩,這些年奔赴海內外的不易,堪為香港女子的典範。

蔡瀾每每談起金庸先生就露出會心的笑容,他説,世間真正的好友就該如此,跟金庸相比自己只是個小混混。那種默契、心領神會、不拘小節,只有真正的好友才會如此。金庸先生生前曾如此評價蔡瀾:“作為一個瀟灑文人,他筆下的世界,充滿了奇妙與鮮活。美食更是專長,對佳餚盛宴的描寫不僅活色生香,更是具有濃厚的風韻情調。對於生活則完全擁有自己的態度,崇尚自由、無拘無束、不假斯文,對異性懂得欣賞也懂得尊重,絕對的風流倜儻。”

看女人吃東西最有趣

只要你看過《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這些美食節目,你一定對蔡瀾不會覺得陌生,他也是兩檔節目的總顧問,他所信奉的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吃吃喝喝,是公認的“食神”。在美食綜藝節目裏,他能吃,會吃,甚至列出了“死前必吃清單”。但他筆下的“食神”也非常有趣。他寫一個日本大胃王,餓了三天到香港參加比賽,記者問他:“吃了一百個叉燒包,今晚還會吃嗎?”大胃王回:“香港是美食天堂,我本來已經吃不下了,但是還是忍不住要試試你們的海鮮。”

蔡瀾寫女人吃東西更有意思,他寫大食姑婆日本演員松坂慶子,因為近視,看什麼都模糊,但對食物從來不模糊,蔡瀾招待她吃下四碗麪飯,還把其他人已經吃不下的十個荷葉飯打包回酒店,臨走前把全部甜品也掃了。

“看女人吃東西最有趣,有時不懂得命理,也能分析出對方的個性和家庭背景。比方説主人或長輩還沒舉筷,自己卻搶最肥美的部分來吃,或者用筷子阻止別人夾東西,都屬於自私和沒有家教的一種人。”但他又説:“但是美女例外,她們要怎麼吃,發什麼聲,都覺可愛。”

永遠對世界保持好奇

作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蔡先生這些年頭銜頗多:作家、電影製片人、電影監製、旅行家、美食家、書法家、畫家、篆刻家、藝術品鑑賞家、電視節目主持人、商人等。此外,他還是《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被總導演陳曉卿稱作是一個“學識淵博、人生態度樂觀豁達、永遠對世界保持好奇”之人。

書中記錄了他走訪世界各地探尋各國佳餚,從星級酒家到普通小店,從山珍海味到家常飯菜再到風味小吃,在食物中體味各地之間不同的風俗、文化和民族傳統。在他看來,所謂美食,都是“比較”出來的。“一個茄子全世界有很多種做法,你只有比較過才知道哪一種更好。一種食材做法千變萬化,不要整天只會講我們家鄉的最好,一定要把眼界放寬一些,單單限於本地,限於中國,會被人家取笑。”

蔡瀾不但愛吃,也愛玩,性情達觀,崇尚享樂主義。《十三邀》裏,許知遠和蔡瀾邊吃火鍋邊聊天,許知遠説,很多時候我覺得享樂是對現實的反抗也好還是現實的逃避也好,它可能都是同時發生的。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做一個李漁這樣的人,是一種選擇。但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享樂主義意味着什麼呢?蔡瀾回答:在任何時代都可以的,想通了什麼都可以,還有是敢不敢想的問題,在籠子裏關太久了,就不敢想了。

(燕都融媒體記者 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