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播即拿下週五黃金檔同時段收視率第一名的年代劇《人世間》,以普通中國家庭50年生活為白描對象,讓中國觀眾收穫了久違的感動。
電視劇《人世間》 海報
愛奇藝發佈的春節檔電視劇報告顯示,觀看《人世間》30歲以下的年輕用户佔到46.8%,恰逢春節假期,“和父母一起追劇”成為這部劇的關鍵詞之一,也是《人世間》促成代際溝通的一個側面印證。對60後70後來説,《人世間》講述的故事就是他們親身經歷過的時代洪流;對於80後90後來説,《人世間》是一堂值得補的中國當代社會課。
《人世間》以東北吉春市一個棚户區的周家為主角,聚焦以周父為代表的新中國第一代工人家庭。電視劇從1969年周家子女上山下鄉為故事起點,逐步展開了共和國50年發展演進的宏偉畫卷,其中涉及了上山下鄉、三線建設、恢復高考、知青返城、改革開放、反腐倡廉等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節點和事件。創作者透過周家一家人的命運更迭,折射了一代工人家庭歷經的命運大潮,白描了中國當代社會發展歷程。
這樣的起點固然很高,但《人世間》的表達方式卻是潤物無聲的。它沒有受到描繪重大歷史事件的限制,也沒有因為反映一個家庭及其周邊人物的線索繁雜而偏離了主題。這部劇能夠讓觀眾淚點頻繁卻又格外“上頭”,説到底還是摸準了中國人內心最淳樸的嚮往與情感。生活條件並不算優越的周家有一對善良、明理的父母,他們奉行着中國普通百姓樸素的價值觀,在他們的帶領下,周家的孩子也堅持着善良、樂觀和堅韌的品質。
不管是劇中看似平凡但卻肩挑重擔的“老疙瘩”周秉昆,還是從小就志向遠大、堅持原則的老大周秉義,哪怕是因為追求個人幸福而對父母有所虧欠的女兒周蓉,對於周家這個大家庭的情感紐帶都十分看重。在梁曉聲的原著裏,作者根據自己在哈爾濱的生活經驗,將周家所居住的光字片以“仁義禮智信”來給街道命名。劇中周家人的行為處事原則,處處透露着中華傳統道德觀念中向善温和的底色。面對命運的多重考驗,周家人的堅韌和質樸代表了中國平民百姓最高光的部分。
在編劇王海鴒和導演李路的創作加成下,《人世間》的故事細膩入微,充滿了温情的表達,大量的生活細節塑造了準確的人物。以劇中1980年周家過春節為例,短短七八天的故事,該劇用了五集時長來塑造周家及其所在的社會百態。從郝家一波三折的見面問題,到周父與周秉昆的衝突,該劇既着眼於大的社會層面,展示了高幹家庭與普通家庭的觀點衝突,又細緻刻畫了父母對於兒女的“厚此薄彼”。這種真實的對比和衝突,滿足了好看的戲劇性,也讓《人世間》與普通的家庭生活劇有了高下之別。
最新的劇情裏,周家父母與世長辭,周家的兒女們歷經鉅變,也將走向各自新的人生。共計58集的《人世間》播出過半,沒有因為細水流長的生活細節被吐槽故事太水,反而因為處處細節都有伏筆,在舒緩的節奏裏展開了中國普通家庭的變遷史。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副院長張斌這樣評價,“所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人世間》正是在這情、義與語之間達到了高度的藝術平衡,彰顯了主題創作中重大現實題材電視劇的新高度。”
(原標題:《人世間》:白描中國家庭50年變遷)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李夏至
流程編輯:u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