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9年前的一場周杰倫演唱會視頻刷屏朋友圈後,歌手王心凌在某綜藝節目演唱的經典曲目《愛你》,在社交網絡颳起一陣旋風。網絡短視頻裏,一些成家立業的男粉絲跟着王心凌的唱跳手舞足蹈,自得其樂,盡顯妖嬈,嘴角露出一絲羞澀的微笑。
推動這陣“懷舊音樂”潮流的人羣,年齡區間大概在25歲-35歲。他們大多告別校園,經受了社會的磨礪與考驗。其中年齡較大已經組建家庭,生兒育女,承受生活的瑣碎與重擔,不可阻擋地奔向一個曾經感覺遙遠的人生階段——中年。
青春是用來回憶的,當90後開始回憶,他們眼裏的青春又是什麼?在這代人的青春期,互聯網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進影院看一場電影仍然有些奢侈。此時,華語流行音樂正好抵達一個巔峯,從磁帶隨身聽到MP3播放器、CD機,那是一個人人享受音樂、分享音樂的時代。
周杰倫無疑是華語樂壇的代表人物,而王心凌也是同時代女歌手中的佼佼者。所以,在因為疫情管控而無法舉辦線下演唱會的當下,周杰倫演唱會的視頻毫無懸念地引發社交網絡“海嘯”,而王心凌不變的輕快唱腔與靈動舞姿,彷彿一秒鐘把人拉回白衣飄飄的校園,“沒什麼人對全民抱擁少女感有質疑”。
不過,85後、90後的懷舊,懷舊的不僅是音樂本身。一位在視頻中跟着哼唱甚至眼角濕潤的80後男粉絲在接受《瀟湘晨報》採訪時談到:“(王心凌)是自己追過的偶像,看着電視彷彿回到了當時的年紀。”這代人不是最早追星的中國人,卻可能是把追星文化真正掀起全民熱潮的一代。
據當時的新聞報道,《2005超級女聲》單單是短信收入就達到3000萬元。這個數字現在看來不大,但發一條短信普遍還要1毛錢的當年,這不僅意味着3億次真金白銀的支持,更凝聚了一代青少年對於“參與制造偶像”的熱情。
界面新聞則引用一位男粉絲的留言稱:“倒不是有多喜歡她,但是再聽她出來唱歌就感覺回到了過去。”文章認為,男粉絲並不直接表達對偶像的喜愛或崇拜,轉而將這份情感表述為“青春回憶”。實際上,在王心凌最紅的那幾年,現在的中年男粉絲、當年的男孩難以坦率承認對她的愛,我的一位朋友就將王心凌的歌形容為“低幼”。
可正因為王心凌年齡與其舞台形象的反差,才讓“甜心教主”一舉登壇,意外贏得中年觀眾市場。其中,大概也有一批年輕時不關注或“恥於”關注王心凌的粉絲,在放下心理包袱以後坦然入場,大大咧咧地喊出“情話多説一點”。畢竟,生活中的他們,恐怕正面臨一個難以區分“情話”與“油膩”的尷尬階段。
懷舊終歸是奢侈與短暫的,值得關心的永遠是當下與未來。通過釋放懷舊情緒,人們實際上也在表達當下的渴望與需求。正如《南方都市報》刊載的一篇評論所言:“藉助作品與時光的力量,創作者與觀眾可以再次凝聚到一起,形成一種動人的氛圍,這種氛圍已經不是‘懷舊’所能涵蓋得了,它會促使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娛樂需求,也會促使娛樂業反思這些年的發展方向。”
無法否認的事實是,這些年雖然網絡上時有“神曲”產生,但具備持續創造力和影響力的新歌手寥寥無幾。大家依然喜歡聽周杰倫的歌,是因為至今再也沒有第二個“周杰倫”。澎湃新聞的一篇評論就憂心忡忡地指出:“一場已經積灰的演唱會還能掀起全民狂潮,恐怕我們親愛的周董是更沒有心思創作新專輯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懷舊。幾天前,校園民謠代表歌手沈慶因意外去世,70後、80後歌迷紛紛惋惜。“對新生代歌迷來説,沈慶可能只是個陌生的名字,一位已經上了年紀的大叔。”當然,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媒體札記,中青報評論員帶您批評一週熱點,我們下期再見。
撰文/王鐘的
編輯/黃帥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