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青春有一百種模樣,怎樣才不負青春

由 合永順 發佈於 娛樂

  

  演員這個職業,能有一種大部分人無法經歷的體驗,那就是“走進”無數人的人生。今年54歲的王勁松,是《山河月明》中的劉伯温,是《破冰行動》中的林耀東,是《軍師聯盟》中的荀彧,是《琅琊榜》中的言侯……從歷史到現代,在與這些他者的碰撞中,他努力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5月3日,由團中央宣傳部指導,中國青年報社與中國飛鶴聯合出品的短片《奮鬥者!正青春》上線首發。“青春是什麼?”王勁松在短片一開始發問,他和高考學生、北京冬奧會志願者、科研人員、抗疫人員,以及多位“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一道,用自己的經歷回答了這個問題。

  但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青春有100種模樣,怎樣才算不負青春,等待你的回答。

  王勁松:我每天的工作在被一種青春力量感染

  王勁松在話劇團工作過20多年,有一個略顯慘淡的開始:他在舞台上演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色,甚至是套上一件大袍子,演一堵牆;2006年在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中飾演太監楊金水,才算有了履歷上值得一書的作品;直到《琅琊榜》《破冰行動》等劇大火,再回頭翻看他過去的作品,觀眾才意識到,王勁松原來一直都在。

  如今年過五旬,王勁松卻從來沒有年齡焦慮,“因為我就沒踩着過正點。我年輕的時候,人們崇尚成熟的演員,我只能演一些邊邊角角;等我年齡大了,大家普遍追求的熱度流量是年輕的演員,我還是一個配角、一片綠葉”。王勁松並不感到沮喪,因為做一名專業的演員、從事自己喜愛的事業,“這是我的幸福”。

  一箇中年人來談青春,那必定是經受了時間的檢驗。“其實在每一個角色裏都有青春的元素。”王勁松説,“我們有一句話叫‘演員要保持一顆童心’,就是要有像兒童一樣純真的感覺,這是演員這個職業的特性。”

  在工作中,王勁松不可避免地要和年輕人合作——年輕的演員、年輕的導演、年輕的製片團隊、年輕的工作人員……很多已經是00後,“我的工作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支持,來源於這些青春的力量。我們每天朝夕相處,我也會跟他們請教很多我不懂的問題”。

  王勁松發現,年輕人知道比自己更多、範圍更廣的東西,“我每天的工作都在被一種青春力量感染,這股力量也會融到我的角色中,甚至讓我忘了工作中的疲勞”。

  青春是什麼?王勁松的回答是:“年輪遞增,只是數字的跳躍,篤行專注、永記熱愛、無畏奔赴,都是正青春!”

  怎樣才算不負青春?熱愛、專注、無畏

  在短片中,我們能看到朝氣蓬勃的青春羣像:18歲的高考生,選擇了藝考,一筆一畫來描繪“人生海海”;22歲的北京冬奧會志願者,相信每一片燃燒的小雪花,都值得一塊獎牌。

  這個可愛的00後志願者名叫徐天然,來自北京化工大學,國家高山滑雪中心賽事服務志願者,因為與“冰墩墩”鬥舞而在網絡上被很多人熟知。她在大學就熱衷志願服務,志願時長累計達500多個小時。徐天然在賽區度過了自己的生日,她説:“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靠近光,追隨光,成為光,散發光。”

  怎樣才算不負青春?王勁松對短片中一個從事飼草草種研究的姑娘印象深刻:“她的研究領域比較小眾,每天在黑土地上和草打交道,研究種子,研究怎樣讓牧草長得更好。也許她不能經常穿着漂亮的衣服走在時尚的城市,但她兢兢業業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這樣的青春是最美的。”

  這個片中沒有出現姓名的姑娘,叫張仲鵑,是一個90後,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碩士畢業後,從大城市來到東北農場,一頭扎進黑土地,從事農場選種育種科研工作。她走遍2000畝黑土地,只為從218個品種中選出最好的。從某種意義上,她和種子一起,在鄉村成長。

  當90後也已到了而立之年,青春是不是漸行漸遠?且慢,還有43歲的質檢員,20年與儀器為伴,即便是0.01的差距也絕不放過;52歲的核酸檢測人員,駐守方艙24小時待命,單日檢測超過2000人次;60歲的鄉村音樂教師,30年讓1200個孩子走出大山……沒有人能夠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向前行。只要熱愛、專注、無畏,你的模樣就是青春的模樣。

  已經白髮蒼蒼的鄉村音樂教師,帶着孩子們唱起了一首《萱草花》:“高高的青山上,萱草花開放,採一朵送給我小小的姑娘……讓它開遍我等着你回家的路上,好像我從不曾離開你的身旁……”歌聲唱的是老師對即將走出大山的孩子的牽掛,青春的種子,就這樣播向遠方。

  青春有一百種模樣,百年依舊芳華

  《奮鬥者!正青春》片尾閃過的這些人和事,也許你聽過,也許因為時間久遠而不再被現在的年輕人提起,但如果説青春有100種模樣,他們的面孔當之無愧地一定在其中。

  今年61歲的秦文貴,是1997年第一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他是一名“石油工人”。1982年,剛從華東石油學院(現中國石油大學)畢業的秦文貴,就奔赴柴達木盆地的青海石油管理局。在這個“天上不飛鳥,地上不長草”的地方,他一干15年。從技術員到工程師,他遇到過各種困難,但他的應對高度一致:“工作的對象是硬的,工作精神也必須是硬的。”

  當年第一屆的獲獎者只有5人,他們中年齡最大的37歲,最小的只有24歲。建功不一定在年少,但“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

  第10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邰麗華的名字,是和一支舞聯繫在一起的。她兩歲失聰,15歲成為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領舞演員,在2005年央視春晚上憑藉舞蹈《千手觀音》驚豔並感動了全國觀眾。邰麗華不僅關注藝術,還關心更廣大的殘疾人羣體。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在今年“兩會”上,她聚焦特殊需要人羣的教育和就業問題,尤其是特殊需要兒童的學前教育。

  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給人以星火者,必懷火炬。

  在2015年獲得第19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的祁發寶,是一名戰士,一名真正的戰士。18歲入伍,紮根阿里高原,那是一個平均海拔4500米,低温、缺氧、強輻射的人間禁地,但再難再險也動搖不了戰士衞國戍邊的決心。2020年,在一次任務中,面對數倍於己的外軍,祁發寶張開雙臂阻攔,身負重傷。祁發寶説,他的身後就是祖國,在喀喇崑崙,他們就是祖國的界碑。

  如今,在阿里高原的一塊崖壁上,有8個大字,那是祈發寶剛當團長不久,帶領戰士們刻下的——“大好河山,寸土不讓”。

  青春的模樣無法一一描畫,我們懵懂地出生、蹣跚地長大,向着未知的未來走去,但只要不負青春,百年也是正值芳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