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無聲世界裏 讓愛聽得見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娛樂

本報記者 羅子泓

聾人的生活是什麼樣的?聾人子女,又是如何在有聲與無聲環境中切換的?

近日,由廈門市殘聯出品、廈門市聾人協會監製的廈門本土首部聾人題材微電影《我們都一樣》上線。不到一週時間,作品已獲數千人次關注。微電影中的一些細節,或許能帶您走進聾人的世界,拉近與他們交流的距離。

微電影的主角是個小女孩,她的父母都是聾人。

放學路上,身後汽車“叭叭”鳴笛催促。父親的世界沒有聲音,他總是推着自行車緩緩向前走。女孩則不耐煩地回頭,朝司機大喊:“哼!我聽得見!”

女孩羨慕同學有白色蕾絲襪。父親得知後,來到商店。他反覆和銷售員比劃溝通,急得滿頭是汗,最終只買回了一雙顏色不對的藍襪子。人羣中,這抹藍色很突兀。女孩也因為襪子的“格格不入”遭班級同學嘲笑,感到非常委屈。

其實,女孩的經歷就是廈門市聾人協會翻譯——陳藝娜的故事。

從小,陳藝娜就在有聲與無聲的環境中來回切換。她和父母一起生活,觀察他們的舉動、感知他們的需求;必要時,還會充當聾人和健全人之間的翻譯。陳藝娜明白,聾人在信息接收和表達方式上是有侷限的。他們雖然有手語,卻因語序、認知不同等原因,不能準確、完整地表達對子女的愛。

一次偶然的機會,陳藝娜寫下自己的故事,萌生了拍微電影的想法。

“我朋友的母親是個不會手語的聾人。他和母親溝通不多,情感交流更少。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朋友母親去世。”陳藝娜説。後來,朋友主動聯繫自己,希望可以走進聾人的世界,重拾那段被聲音“偷走”的親情時光。於是,在市殘聯、市聾協、天虹和導演陳志杭等多方支持和努力下,微電影《我們都一樣》上線了。

在普通人看來,父母的絮叨是壓力。但在聾人家庭眼中,這卻是一份無法觸及的温暖。陳藝娜説,希望微電影能讓聾人家庭的成員們更加正確認識自己、理解對方,也希望其他家庭觀影后,多一些對父母、子女的包容和尊重。

“這幾年來,各項優惠政策、困難補助陸續出台,殘疾人尤其是聾人羣體感受到越來越多的愛。”廈門市聾人協會主席藍維暉告訴記者。從另一角度來説,微電影《我們都一樣》的上線,將進一步提高社會對聾人的關注度、關懷度,呼籲更多人蔘與到助殘行動中。

2020年,廈門市聾人協會在騰訊公益平台上發起“特殊家庭子女關懷計劃”。陳藝娜也攜手市聾協,不定期舉辦“繪本天堂”,投身殘疾人公益服務活動。

活動採取“雙語”模式進行:一邊,陳藝娜在有聲世界裏為聾人子女講故事,彌補聾人父母的缺憾;另一邊,手語老師同步翻譯,用肢體語言為聾人孩子描述精彩世界。至今,活動已惠及全市50多個聾人家庭,未來,還將持續開展。

不管襪子是白是藍,無論溝通有沒有聲音,父母的愛始終都一樣,波瀾不驚、長流不息。不論身體健全與否,不管生活平淡起伏,我們都一樣,懷抱希望、勇敢前行。目前,微電影《我們都一樣》已在“廈門市聾人協會”微信公眾號上線,希望這短短8分鐘的作品,能給予觀眾啓發和力量。 

來源:廈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