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鷹艾迪》
當我們回溯歷史會發現,奧運與電影有着天然的親緣關係。1895年發明的電影技術和1896年在希臘雅典首次舉辦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幾乎誕生於同一歷史時期。這種偶然的歷史關聯之下,電影“活動影像”的動態本質與奧運體育的運動屬性相勾連自是水到渠成,在百餘年電影史中誕生了以《烈火戰車》為代表輻射各個運動項目的,充滿着熱血、夢想與激情的諸多奧運體育題材銀幕作品。
雖然相比夏季奧運,冬奧題材電影數量並沒有那麼多,但或許是因冰雪的加持,它們比熱血沸騰的夏季奧運題材作品具備了更為獨特的凌厲的美。這種美是在白色競技場上,身體與靈魂之美的高度統一,速度與温度的融合碰撞與迸發,也是不輕言放棄、使命必達的奧運精神的綻放。
《冰上奇緣》
形態、力量與美感:冰雪舞台上的身體展演
如美學家伊格爾頓所言,美學是作為有關身體的語言而誕生的。冬奧比賽本身,就是一場場以身體為展示對象的美學視覺盛宴。這種展演其實可以最早追溯到古希臘奧林匹亞時期,競技元素對於運動員自身極限的突破達到了極致,體育健兒們便開始通過健碩的身軀,以及精湛的技術傳遞體育的動態美感,所以自古希臘開始奧運比賽便具備了極高的觀賞價值。冬季奧運會擁有諸多美與技巧並重的項目,當電影與冬季奧運相遇並結合時,在視聽語言的神奇組合下,體育競賽中對於身體美的展示更是如夢似幻。
1992年的《冰上奇緣》將冬奧會中歷史最悠久的花樣滑冰項目搬上銀幕。被稱為“冰上芭蕾”的花樣滑冰是冬奧會中審美最為嚴格的項目之一,除了專業技術的考量外,選手的服飾、妝容以及體態都會被列入評判的範疇,這也為花樣滑冰比賽增添了許多視覺美感。影片的故事起始於1988年加拿大卡爾加里冬季奧運會上的花樣滑冰比賽,凱特是一名天賦極佳的花滑選手,但因為她暴躁的脾氣以及隊友的失利,凱特在比賽中痛失獎牌。無獨有偶,天才冰球運動員道格因為過分隨意的性格,在比賽中傷了眼睛並斷送了本該一片大好的冰球前程。機緣巧合間,兩個年輕的運動員組成了花滑雙人組合。從最初互不相讓、爭執不斷,到開始慢慢融洽,他們在不服輸的鬥志下,拼命訓練,嘗試更高難度的動作,終於在下一次冬奧會中拔得頭籌,完成了完美的“冰上芭蕾”視覺盛宴。影片最後一幕,凱特與道格二人在冰場上飛奔與疾馳,隨着音樂的律動完成高難度的託舉與旋轉。女演員莫伊拉·凱利飾演的凱特,在這一瞬間仿若仙子般,在旋轉跳躍中將“美”極盡釋放。輕躍當空,似蝴蝶舒展四肢,而落地的瞬間,又似驚雷般充滿力量。銜接連貫,行雲流水。是雕塑、是流動的詩篇、也是肢體的奇蹟。無論是在場的,還是銀幕前的觀眾,無不被這種極致的美所震撼。
對於身體極致的展現,也出現在電影導演赫爾佐格拍攝的紀錄片《木雕家斯泰納的狂喜》中。主人公斯泰納曾經獲得札幌冬季奧運會跳台滑雪項目的銀牌,跳台滑雪是一場沒有翅膀的飛行,是對人的體魄及超凡能力的彰顯。作為滑雪運動的一個獨立分支,跳台滑雪是以滑雪板為工具,在專設的跳台上以自身的體重通過助滑坡獲得的速度比跳躍距離和動作姿勢的一種雪上競技項目,它的危險係數在冬奧會所有運動之中排名前列。在赫爾佐格看來,跳台滑雪不僅是運動上的追求,也絕對是精神的所求,它涉及的是如何征服對死亡和孤立與恐懼的問題。因為當你站在幾十米高的高空跳台之上,全然孤獨,從滑下軌道開始,彷彿正飛進最深邃黑暗的深淵。而正是那些戰勝了恐懼,超越人類極限的人,最終可以像鳥兒一樣,騰空而起。除去運動員的身份外,斯泰納還是一名木雕師,木雕師與極限運動員彷彿他靈魂的一體兩面,有沉澱有極致的釋放。當他登上高台時,我們能看到的是他的身體像射出的箭一樣飛向天空,劃出完美的拋物線後又像禿鷲一般緊貼住地面飛行,那一刻他用身體抵抗住自然規律,呈現了令人屏息的極致視覺奇觀之美,已然超越了人類極限。
《木雕家斯泰納的狂喜》
速度、温度與態度:冰雪賽道中的競技體驗
專業競技速度帶來的快感,一直是奧運項目長久以來持續吸引觀眾的重要原因。但或許,又只有冬奧會的競技項目才能給觀眾帶來速度與温度雙重交融的體驗。即便人未置身其中,冰雪競技場上激烈的賽事,仍然可以給你帶來冰火兩重天的感受:皚皚冰雪賽道投射給觀眾的寒冷感覺,又在激烈的競爭中被融化、甚至於燃燒沸騰。
《下半生賽跑者》講述了性格魯莽的男主人公,在教練、隊友,及自己的努力下奪得了奧運會冠軍的故事。這部拍攝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充滿反英雄色彩的滑雪題材電影,最令人稱奇的是對於滑雪過程的主觀鏡頭呈現。在缺少安裝在頭盔上的攝影機與電腦CG合成技術的1960年代,影片中對於運動員下滑時主觀鏡頭的呈現卻讓人腎上腺素激增。白雪皚皚的陡峭山脈,觀眾隨着男主人的視線一道“駛入”賽道之中,沿着高山地勢一躍而上飛至高空,感受失重和速度激情燃燒的刺激感。一方面得益於導演高超的拍攝技巧,而另一方面,這種沉浸式速度感知是冬奧滑雪專業競技比賽才能賦予的獨特體驗。
在運動健兒不斷向專業的“更高、更快、更強”發起挑戰時,不能忽略的是:現代奧運很長一段時間內主張與專業競技相對立的“業餘主義”。這並不是對專業化訓練的否定,而是號召對於運動的“熱愛”的歸真,像業餘運動員“業餘愛好”一般的投入與熱愛。冬奧題材電影中有很大一部分便是強調這種“業餘主義”,其中包括《冰上輕馳》《國家代表》《飛鷹艾迪》等影片。他們的“業餘”不是胡鬧,而是一種“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愚公精神和態度,從個人的遊戲精神出發,將運動變為熱愛、夢想的過程。
《冰上輕馳》根據真人真事改編。1988年四名牙買加青年從熱帶家園來到零下二十五度的卡爾加里,來參加在這裏舉辦的雪橇比賽。而在此之前,他們甚至連雪都沒見過。他們的到來,對其他參賽選手而言彷彿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儘管影片全程基調輕鬆詼諧,四人籌集經費組隊、訓練過程、以及來到奧運會時都出現了各種啼笑皆非的事情。但當他們真正準備比賽,以土法煉鋼的方式投入巨大的時間和精力向夢想中的奧運接近時,一切又變得嚴肅和認真了起來。無論遭受周邊多少嘲笑和質疑,甚至於雪橇車比賽途中意外報廢,四人依然咬着牙走到了終點,最終獲得了所有人的掌聲。
而另一部電影《飛鷹艾迪》也貫穿着同樣“永不言棄”的態度。影片詳述了英國曆史上最著名的跳台滑雪運動員、有“飛鷹艾迪”之稱的邁克爾·愛德華茲激勵人心的真實事蹟。和天賦極佳的斯泰納不一樣的是,艾迪肥胖、高度近視、身材矮小,從小就被所有人認定無法成為運動員。在他的人生中卻只有一個夢想——成為運動員參加奧運會。面對巨大困難和挑戰時,他表現出了非凡毅力和樂觀精神,哪怕從七十米的高台滑落重重摔碎骨頭,他依然沒有放棄,咬咬牙繼續衝擊九十米高台。故事的最後,“不可能先生”卻創造了英國在跳台滑雪項目上的奇蹟。而韓國電影《國家代表》也展現了“廢材們”無畏的勇氣與無限的可能性,在一次次失敗後終於在奧運會上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這個時刻與得獎與否已然無關,他們無懼無畏的態度獲得了在場所有人的尊重和掌聲。
這些影片,多數是改編自真人真事。所以,“把不可能變成可能”並不是藝術的虛構,而是真實的力量。或許“更高、更快、更強”是奧運會曾經最廣為人知的口號,但真正的奧林匹克精神一直都是拼盡全力,永不言棄,是使命必達。無論任何競技比賽,只有參與其中,運動員們才能不斷地超越自己和超越他人,才能在更快、更高、更強之中尋找自我,實現自我。
理解、友誼、團結:冬季奧運會的時代鐫刻與精神傳承
《奧林匹克憲章》規定:“對於每一屆奧運會,我們要運用圖片攝影及影視攝影的手段把它記錄下來,使奧運會的歷史得以保留,文化得以傳承。”同時還提出:“每一個人都應享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視,並體現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也稱現代奧林匹克精神。中國冬奧題材相關電影,始終圍繞奧林匹克精神展開,聚焦於個人與集體的關係之上,戰勝個人利益與情緒,在理解與包容中奮進,又以一次次拼搏鐫刻與銘記着社會與時代印記。
1959年,新中國成立十週年之際,我國完成了電影《冰上姐妹》的攝製。影片是在集體主義架構下,對於理解、友誼、團結以及公平競爭的奧運精神的一次價值傳達。儘管並沒有直接談到冬奧話題,但它卻是我國第一部與冰雪體育題材相關電影,它的出現為之後銀幕的“銀裝素裹”奠定了宏大敍事的主題基調。第一屆全國冰上運動會,整個城市掀起了對“練冰”的極大熱情,許多參賽運動員來自工廠、學校、鐵路、兵團,白天勞動,晚上“練冰”。女子三千公尺速滑比賽中,女子滑冰新手丁淑萍出人意料地戰勝了連獲數年冠軍的老手王冬燕。另一位新手於麗萍非常酷愛滑冰運動,向王冬燕請教滑冰,王冬燕因為輸掉比賽想將時間更多投入訓練中,因此拒絕了麗萍的請求。但她的對手丁淑萍則十分主動熱情地對於麗萍進行了詳盡地指導。而後三人一同參加全國冰上運動,進步迅速的於麗萍故意放水,讓自己的好友丁淑萍奪冠,丁淑萍得知此事後,批評於不該把個人友誼置於國家榮譽之上,真正的體育精神是公平競爭。在最後的比賽時,二人都打破紀錄,於麗萍也坦坦蕩蕩獲得冠軍。在影片中,觀眾可以嗅到其中濃厚的時代氣息,那是批評與自我批評帶來的革命風潮,人們不斷地在困境與侷限中突破自我,最終實現互幫互助與共贏。
1999年拍攝的《冰與火》則根據我國首個短道速滑世界冠軍、也是第一個在冬奧會上取得獎牌的中國運動員葉喬波的運動生涯改編與創作。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亟需向世界展現新的國家形象,而體育運動便是其中一個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的窗口。自此,中國健兒以健康積極的風貌,在世界體育舞台上嶄露頭角。影片中速滑運動員鄧羚發揚自我犧牲精神,努力拼搏、克服傷痛、超越極限、為國爭光的動人事蹟,體現了運動員對事業的執着和對祖國的熱愛。
相比前面幾部作品對於運動健兒主體的英雄塑造,2008年創作的《破冰》則將鏡頭聚焦到冬奧會冠軍們背後的“無名英雄”。影片根據培養出我國著名短道速滑運動員楊揚、王濛等多名世界冠軍的黑龍江著名短道速滑教練員孟慶餘的模範事蹟創作,講述了他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在他擔任教練期間,犧牲“小我”,把一羣被人稱作“小煤球”的普通孩子通過艱苦甚至殘酷的訓練,培養成國家的棟樑之材。從“英雄”迴歸“平凡人物”,體現了冬奧題材影片在發展過程中對於個體的發現與尊重。
築夢未來:在“擁擠”的冬奧影視賽道中開闢新路徑
作為對北京冬奧會的預熱,《超越》《冬奧一家人》《冰球少年》等一批冬奧題材影視作品輪番播出,在電視熒屏上掀起了冰雪運動題材的播出熱潮:冬奧會開幕之後,《冰雪之名》也隨之開播。電影界也對“冬奧”熱情響應,《我心飛揚》《零度極限》《冰上時刻》《我們的冬奧》等影片雖然相比電視劇來説,聲量略微,但仍然是未來“冬奧檔”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一些冬奧競技項目,如跳台滑雪、冰壺、鋼架雪車、冬季兩項等等,對部分觀眾而言還是稍許陌生。所以“冬奧”銀幕市場火熱,對於體育題材的拓寬以及對於普及觀眾冬奧運知識,喚起更多觀眾對冬奧項目的參與熱情,實現“帶動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的目標都大有益處。不過,總體來看,近年來我國(冬)奧運題材相關影片無論生產數量與市場受歡迎度都相對較低。當冬奧熱潮冷卻,“冬奧”影片是否會“曇花一現”,顯然值得我們思忖。
“一起向未來”是今年北京冬奧會的主題口號。它體現了團結和集體的力量,體現了奧林匹克運動的核心價值觀和願景,以及追求世界統一、和平與進步的目標。隨着中國冰雪運動從南北不平衡到如今“帶動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在冬奧的推動下,如何通過銀幕作品攜手冬奧築夢未來,如何用更加喜聞樂見的方式承載奧運記憶,如何以光影回應與彰顯時代精神,勾勒中國冰雪運動的發展軌跡,仍然是值得廣大電影工作者思考的命題。
作者:陳朝彥(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博士生)
編輯:範昕
策劃:邵嶺
責任編輯:王彥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