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成人禮:讓與人為善成為一種習慣
還記得你18歲生日是怎麼度過的嗎?最近,有年輕人給自己一份特殊的“生日禮物”,還得到了全網的祝福與點贊:河南商丘高三女生張資昕,在18歲生日這一天用自己平時積攢的零花錢請152名環衞工吃了一頓飯。她説:“我想和大家一起過一個不一樣的18歲,也希望用這個善行來紀念我的18歲。”
相信這個特殊的成人禮,會讓張資昕永遠記得。這位18歲女生的笑臉也會深深印在不少人的記憶裏。從幼稚到成熟,張資昕這一步邁得很穩、很温馨。同時,這也給社會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該給孩子一個怎樣的成人禮?
成人,意味着責任與擔當,意味着要與這個社會發生更多聯繫,我們給予這個社會什麼,又從社會獲得什麼……邁過18歲的門檻,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自己正式開始書寫答案。
這必然與過去17年走過的路息息相關。拿張資昕來説,她小時候就經常跟着媽媽去做義工,“與人為善”已成為她的一種習慣,小時候的她可能並不明白什麼叫做責任感,但她一直用自己的行動,給予社會温暖,儘自己所能為他人、為社會發出自己獨特的光,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羣曾提出過“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概念。他説:“他們的一切行為,都從利益出發,而且是精心設計,他們問題的要害,就在於沒有信仰、沒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關懷、大悲憫,沒有責任感和承擔意識,不關心也不屑於關心世界上其他階層的人,個人的私慾是他們的唯一追求和目標,對社會影響和危害很大。”這樣的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而我們大部分人都會遠離這樣的人。錢教授提出這樣的概念,就是為了警示大家不要成為這樣“人見人厭”的人,眼裏不要只有利益,不要只有自己,而要成為“心裏有陽光”的人。這當然需要培養,尤其在人生的關鍵期就種下“陽光的種子”,日後才有可能收穫更多陽光。
18歲就是這樣一個人生關鍵期。這是一個人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以後會成為怎樣的人、走上什麼的路,在這個關鍵期都能找到“精神源頭”。“長大後要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是很多人小時候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什麼是“有用”?對有的人來説可能是幹出一番驚天動地、載入史冊的大事業,但對大多數的我們來説,或許更多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過完平凡的一生,但我們也可以努力讓它變得稍微有那麼一點點不同,就像張資昕給了自己一個特殊的18歲的“生日禮物”。
“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了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得到了什麼。”這個貢獻未必有多驚天動地,也許只是一句暖心的話,或者一個微笑,但正是這樣小小的温暖越來越多,我們的社會才會變得更加和諧。當有一天我們老了,這一個個曾經的小善意、小光亮,就會變成記憶長河裏一個個閃着光的白帆,耀眼而動人,讓人銘刻於心。
郭慧巖 來源:中國青年報(2021年11月05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