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動作戲驚險,“魔鬼導演”炸得吳京措手不及
《長津湖》的後期特效由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以及韓國、英國、俄羅斯等全球80多個特效團隊共同完成。該片總製片人於冬説,影片最可貴的是,從一開始就決定不用一個資料鏡頭。仁川登陸短短一場戲,特效就製作了10個月。新京報專訪導演徐克、導演林超賢及部分演員,請他們講述影片特效的幕後故事。
寒冷讓拍攝進度放緩,最怕下雨將雪地變泥漿
《長津湖》基本都是在河北張家口拍攝,最低氣温可達零下20多℃。這對整個劇組來説,是個巨大考驗。
導演徐克雖然之前在東北拍過《智取威虎山》,但還是不適應冷空氣。而林超賢更是三位導演中最怕冷的一個,最糟糕的情況是,寒冷會影響拍攝進度,“以前我一天可以拍五十幾個動作鏡頭,但是拍這部,可能20個都不到”。
《長津湖》有大量雪景中的鏡頭。
電影有很多在大雪中的戰爭場景,拍攝過程中下雪的機會不多,大部分是人工造雪,也有遇到下雪的情況。“哇,輕鬆了,可是下完雪之後,工作人員就辛苦了,因為雪下得很密,後面的戲要接之前雪的密度”,徐克説,最怕的還是下雨,“一下雨,什麼都不用搞了,之前鋪的雪地,就變成了泥漿,只能想辦法解決。”
電影在今年5月份殺青,當時天已經很暖和,如何再營造出朝鮮戰場的那種嚴寒,也是個問題。徐克的方法是藉助大風扇,吹得演員受不了。林超賢拍萬里拿子彈扔給雷公那場戲時,後面背景的樹全都綠了,只能後期通過特效處理,哈氣也要加上去。有時候哈氣太大,也會有問題。有場在山洞裏開會的戲,由於哈氣太大,每個人講話都變成很多煙霧,最後還要用機器抽走一些哈氣。
【特效】
仁川登陸軍艦等都是特效製作
在文戲部分,林超賢覺得,有一些空間可以讓大家去討論,但是在動作戲上,還是要按照他的節奏來拍,他的習慣是先要做好大量前期準備,“因為我的動作鏡頭中包括很多大型的表演,需要前期所有部門去配合,我下了命令,就要去執行,不能讓大家等,來不及。”
對林超賢來説,這部戲最大的挑戰就是時間。三位導演中,他是最後一個進組的,進組後分到了70個動作戲,只有兩個半月的籌備時間。他迅速搭建班底,找來合適的特效公司。
《長津湖》劇照,麥克阿瑟口出狂言。
仁川登陸那場戲,光特效就製作了10個月。林超賢一進組就與特效公司溝通鏡頭如何表達,因為這場戲除了軍艦上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外,其他全是特效做出來的。“每個細節都要討論,比如轟炸應該在什麼時間,特效效果最好,跟真實轟炸時間有沒有很大沖突”,林超賢説,光是討論光線就用了很長時間,最後還做了一些預覽,進行各種測試。
胡軍評價林超賢導演:“已經完全把電影裝入他的腦子裏了,他想要的效果一定會出來。”七連過亂石灘那場戲,面對美軍偵察機的空襲掃射,七連戰士無處躲藏。林超賢之前拍過很多類似的戲,但這次他想嘗試不一樣的方式,讓演員不動,用一鏡到底的長鏡頭拍攝,讓觀眾為他們緊張。這是林超賢進組拍攝的第一場戲,前期做了很多籌備,要試驗機器怎麼走,如何在演員的特寫與全景之間切換,一般器材室很難做到。後來,林超賢用了專門拍足球比賽的“飛貓”索道攝像系統,有時候可以拉到全景鏡頭,有時候又可以跟着球員運球,但嘗試了幾次,穩定性達不到林超賢的要求,最後還是用不同的機器和鏡頭,再結合特效完成。這個“一鏡到底”的特效也製作了10個月。
易烊千璽跑了不到10米,腳下卻埋了不止50個炸點
李晨也深深歎服林超賢導演對於動作戲的掌控能力,“他在運鏡、拍戲的節奏上有非常獨到的方式,學習了很多”。半山民宅那場戲,是七連戰士和美軍一次十分激烈的夜戰。李晨回憶,對於整個動作戲的掌控,林超賢做出很多設計,“從最開始的沙盤就在討論,誰先怎麼打,戰術是什麼,誰壓制的誰,怎麼贏的,不但想得非常清晰,而且拍得還要清楚”。
片場的林超賢,行事果斷,特別是在動作戲部分,在保證質量的同時,還強調高效。“開機之前,我們就要確定所有的東西,基本上開機之後,我就朝着自己設計的方向走,不能改”。“魔鬼導演”的稱號,絕非浪得虛名,他覺得演員應該去克服問題,為電影付出,這是一定要做的事。
《長津湖》劇照。吳京和易烊千璽在片中有很多動作戲。
拍動作戲時,林超賢認為沒有經驗的演員,有時要比有經驗的演員反應更真實。比如易烊千璽,他有一場在槍林彈雨中奔跑的戲,短短不到十米的距離,腳下卻埋了不止50個炸點。因為他沒有經驗,不知道炸點在哪,什麼時候炸,反應就很真實。
《長津湖》劇照。片中有大量精彩的爆炸鏡頭。
有時候動作導演也會有些顧慮,為了演員的安全,讓炸點晚爆一會兒,但就沒有了那種現場的效果,重新佈置炸點又要浪費很多時間,這是林超賢不允許的。他拍的動作戲,大部分爆破按鈕都掌握在他手裏,炸點爆炸時間他説了算。吳京每次拍爆破戲前,都會跟導演大聲招呼,引爆炸點前給個“一二三”的手勢,但每次導演都是從“一”直接跳到“三”,“炸”得吳京措手不及。“我們都拍了這麼多年,知道安全是什麼,但也要抓到最險的一瞬間。”林超賢説。
新京報記者 滕朝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