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如果可以“重啓人生”日常會更有魅力嗎

由 解洪海 發佈於 娛樂

  圖片由視覺中國提供

  “重啓”五輪、共計活了兩百多歲的麻美,有着讓人羨慕的心境:一個自我認同、內核強大的中年女性,不曾受困於“30+單身”“35歲職場瓶頸”等社會時鐘裏。

  _______________

  最近,日劇《重啓人生》很火。因車禍死於33歲的女生麻美,在“轉生服務枱”得知下一世並不能繼續成為人類,而會投胎為危地馬拉東南部的大食蟻獸,於是決定重新過一遍“這輩子”。

  如果希望投胎結果更好,那麼就得在活着的時候好好“積陰德”。和很多“重生”主題影視劇一樣,麻美必然帶着“上帝視角”,對於生活中那些即將到來的人際關係和經歷早已瞭然於心,無異於是“開卷考生”。

  但是,麻美沒能一次成功。即使拼命做善事“攢陰德積分”,她之後兩次重生的結果分別是青花魚和海膽——很容易成為人類盤中餐的生物。等到第四次,終於可以轉世為人,麻美卻放棄了,因為她決定和另一個也身處“重啓人生”循環的朋友一同努力,成為年輕有為的機長,攜手拯救一趟“死亡航班”。

  劇中設定麻美極易在30-40歲的區間意外死亡,她每次重啓人生必須要從出生開始,這就像遊戲打怪失敗後一切等級歸零,重新熬過一關接一關費勁練級。交友、考試、擇校、戀愛、求職……一個個節點的選擇會指向不同的支線劇情,因此麻美在第一世的小鎮公務員後,依次體驗了多重職業生活,比如藥劑師、電視台製片人、科研工作者等。

  沒有驚天動地的建功立業,也沒有悔不當初的大徹大悟,麻美似乎總能秉持着平和、知足的心態重啓新一輪人生。尤其在麻美前面4次重生輪迴之旅中,變化的是社會分工賦予自己的職業色彩,始終不變的是麻美對於親情、友情的觀念,對於工作的認真負責,對待每個陌生人的謙和有禮等。

  麻美明明擁有“金手指”的可能性,卻沒有執着於藉此抓取世俗標準體系中“更好的人生”。

  在很多處情節設置或麻美的內心獨白中,《重啓人生》甚至還頗為幽默地“預判了觀眾的預判”,進行毒舌調侃。

  例如,麻美有一次重生成為電視台製片人,決定依照自己真實而不可言説的循環經歷,製作一部名為《重啓人生》的電視劇。在討論企劃案時,電視台人對故事提出質疑:“一般來説第二遍的人生應該可以成為非常優秀的人才,甚至説獲得諾貝爾獎之類的。”“如果變化不夠大的話會很奇怪。”

  這些評價讓麻美感到失落:難道自己的人生過得很無聊嗎?果然,最後拍出來的成片場面很大,充斥着驚險刺激的戲劇因素,遺憾的是麻美剛看到預告片就被飛來橫禍奪走生命,依依不捨地進入又一輪重生。

  可是,麻美偶然發現,也會有人縱然“重啓人生”8次,依然選擇堅持過100%“複製粘貼”的生活,從中獲得踏實的幸福感。

  麻美的最後一次重生,看似比前幾次都要熱血。她和朋友真裏用孤單、艱辛的“學霸青春”換來拯救“死亡航班”的可能性。真裏比麻美的重生經歷更令人唏噓,她很早就走上了一條為拯救因空難去世的朋友美寶、夏嘰而在重生後獨自奮鬥的道路——想當上機長必須倍加刻苦學習,真裏錯過了年少時和朋友親密交流的機會。

  《重啓人生》給了觀眾一個打破套路而温馨圓滿的結局。完成重要使命後,麻美和真裏辭職回到故鄉,麻美心滿意足地又一次做了第一世的小鎮公務員。最後一次“這輩子”體驗卡,平平淡淡,開開心心。4個好朋友相互陪伴了一輩子,晚年還一起住進老家的高科技養老院。

  一切迴歸最初的起點,也可以這麼美麗,幾輩子旅程也是一生的縮影。

  “重啓”5輪、共計活了200多歲的麻美,有着讓人羨慕的心境:一個自我認同、內核強大的中年女性,不曾受困於“30+單身”“35歲職場瓶頸”等社會時鐘裏。如果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和幸福標準會奪走當下的滿足感,那這樣的生活真的值得度過嗎?我們為什麼要被他人目光深度裹挾?

  30+中年女性的幸福就是牢牢堅守自己的“價值排序”,怎麼開心就怎麼活,怎麼活都好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