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社還是劉老根大舞台,唐代參軍戲到底更接近哪個
這是頭條號“懶龍説”的第97篇文章
我們現代人生活無論是生活、工作壓力都挺大,所以,我們在有閒暇的時候就往往希望能夠找點樂子,通過一些方式能夠讓自己能夠放鬆些,這也就是娛樂產業繁榮興旺的一個主要原因。
而在眾多娛樂團體中,德雲社和劉老根大舞台是兩個很特別的存在,德雲社主打相聲,劉老根主打二人轉,雙方都上過春晚,都有當紅的名角,在各自的領域都是最大的贏家。他們的很多節目都在為眾多觀眾的放鬆減壓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很多觀眾也紛紛追捧這兩個社團的演員。
我們現在娛樂手段更加多樣,搞笑方面有相聲、二人轉以及最近幾年聲名鵲起的脱口秀,以及很多短視頻平台也有很多搞笑的網紅視頻。我們現在應該説是不缺娛樂,甚至娛樂過度佔據我們的時間。在這方面,古人條件比我們就差很多了,別説聽個相聲二人轉了,想聽個音樂都得專門養個樂隊才能實現。
但是古代也有古代的娛樂,其中之一就是看戲。比如説唐朝,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巔峯,唐朝人看的戲是什麼樣呢?其實唐代還真有一種戲,受到了上至皇家下至百姓的喜愛,堪稱是唐代的“頂級流量”,那就是參軍戲。這種戲也是由兩個人表演的,形式上有點像相聲和二人轉。
今天的話題,我們就來聊聊關於參軍戲的那些事,看看這個參軍戲到底是更像德雲社的相聲呢還是更像劉老根大舞台的二人轉。
一、為什麼叫參軍戲?——起這個名的人還兼職“茶聖”
參軍戲為什麼要叫這個名字呢?這要從參軍戲的起源開始説起。
參軍戲的起源有兩個説法,一個是説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後漢的一個叫石耽的,另一個説起源於南北朝後趙的一個叫周延的。他們的故事基本大同小異,根據唐人段安節《樂府雜錄》中“俳優”這一條中所載:“開元中,黃幡綽、張野狐弄參軍——始自後漢館陶令石耽。耽有贓犯,和帝惜其才,免罪。每宴樂,即令衣白夾衫,命優伶戲弄辱之,經年乃放。”意思就是説石耽曾經擔任館陶令,因為貪污被發現,皇帝寬恕了他,但是每次宴會都讓演員戲弄他。
另一個周延的跟這個也差不多,也是做官貪污,每次宴會都會被演員戲弄。所以説,參軍戲的最早起源應該是皇帝戲弄官員的行為,這可能就是前面説的“弄參軍”的這個“弄”字的由來。不過,前面記載的石耽其實是館陶令,也不是參軍,要説也應該説是弄館陶令啊,為什麼説叫弄參軍呢?其實最早參軍戲不叫參軍戲,叫弄假官,就是有一個人扮演官員,其他人捉弄他。
那弄假官怎麼就變成了叫參軍戲呢?這事其實跟一位歷史上的名人有關,他就是傳説中的“茶聖”陸羽。
“茶聖”陸羽
根據《樂府雜錄》記載:“開元中,有李仙鶴善此戲,明皇特授韶州同正參軍,以食其祿,是以陸鴻漸撰詞,雲《韶州參軍》,蓋由此也。”就是説唐玄宗開元年間,有一位叫李仙鶴的演員,演這個演的特別好,唐玄宗喜歡,為此專門給李仙鶴賞賜了一個官職:韶州(今廣東韶關)參軍,還有正式俸祿。陸鴻漸(陸羽字鴻漸)覺得特別看不慣,專門寫了一個戲叫《韶州參軍》來諷刺李仙鶴。因為李仙鶴是參軍,陸羽就寫了這個戲也叫參軍,後來這種表演方式就叫做參軍戲了,也有的文獻叫弄參軍。
那麼説陸羽好好一個茶聖幹嘛摻和人家演藝圈的事啊?其實人家陸羽也算是個“斜槓青年”,不光是茶聖,還是一位很好的編劇。《新唐書·陸羽傳》就有記載:“茶聖陸羽……匿為優人,作詼諧數千言。”就是説陸羽曾經有一段藏起來去當演員了。他自己的自述《陸文學自傳》中也説:“著《謔談》三篇,以身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戲。”意思就是説陸羽曾經做過“伶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藝術團團長之類的。這裏的“假吏”其實是參軍戲的別稱,也就是説陸羽自己都承認,自己曾經往演藝圈跨過界,寫過劇本。
那麼,説了半天,參軍戲到底是怎麼一個表演形式呢?
二、參軍戲是怎樣的表演形式?——參軍、蒼鶻上台鞠躬
我們前面説了,參軍戲是一種兩人表演的形式,那麼這兩個角色分別是誰呢?晚唐詩人李商隱有一首《嬌兒》詩,裏面有這麼一句:“忽復學參軍,按聲喚蒼鶻”。這其實就是説的參軍戲的兩位角色的名稱:一位叫做參軍,一位叫做蒼鶻。大概就是下面這二位的感覺。
唐代“參軍戲”俑
參軍顧名思義,戲都叫參軍戲,當然參軍就是最重要的主角了。唐人趙璘的《因話錄》就記載了這麼個事:説唐玄宗天寶年間,蕃將阿布思犯了罪,其妻子就進了“皇家藝術團”——掖庭。後來到了肅宗年間,因為阿不思妻子特別擅長表演,後來還成了參軍戲名角,每次宴會都能逗得皇帝和王公大臣鬨堂大笑。這就算下崗再就業了。在這個故事中,阿不思妻子所飾演的角色叫參軍樁,也就是參軍戲的主角。這也就説明,參軍是參軍戲中絕對的主角。
那另一個角色“蒼鶻”又是什麼?其實就是一種隼。古時候人會利用馴化鷹隼來給自己打獵,唐代甚至有專門養鶻的地方,叫做鶻坊。這麼一來,蒼鶻這種鳥就成為了一種被人驅使,為人奴役的工具。此外,古代把奴僕也稱作“蒼頭”,這兩個概念其實從寓意上可以合二為一,就形成了參軍戲裏的蒼鶻。在參軍戲裏,蒼鶻主要扮演參軍的奴僕,總是被參軍欺負,但是有時候還能反過來欺負參軍。
鶻鳥
那麼,一位參軍,一位蒼鶻,他們在台上主要演什麼呢?主要以各種滑稽諷刺的特點為主。前面我們説了,參軍戲最初是由皇帝捉弄犯官而來的,所以在後來參軍戲中就有一些捉弄官員的比較滑稽的內容。不過,根據上面説的阿不思妻子的例子,她能作為參軍戲的主角在皇家宴會上逗樂皇帝和大臣,這個場合所説的內容應該不是捉弄官員。所以她所説的很大可能就是純搞笑的內容,也就是我們現在説的“段子”。
總體上來説,參軍戲所表演的內容大體上包含兩個方面,諷刺和搞笑。諷刺可能是比較多的,因為參軍戲往往在宮廷表演,其表演對象也往往是皇帝和王公大臣。而優伶(也就是演員)們如果覺得國家有什麼現象需要改進的,有時也會在參軍戲中以諷刺的方式來對皇帝提點意見。
比如《資治通鑑》中就曾經記載了這麼個事:説唐玄宗開元年間,侍中宋璟特別煩那些判了罪又不服判決到處上訴的,於是乾脆定了個規矩説:認罪不上訴的就放了,不認罪的就關着。這事搞得民怨沸騰。
然後就有兩位演員編了個小段,其中一位演旱魃(古代怪獸),另一位問他:“你怎麼出來啦?”旱魃回答:“都是相公(宋璟)處分的。”另一位繼續問:“什麼意思?”旱魃説:“有三百多被冤枉的人給關在監獄裏,我能待得了嘛,這不趕緊出來了嘛。”唐玄宗一看這個段子,心裏秒懂。
除了諷刺以外,還有一種類型那就是純搞笑的。這種往往以插科打諢,歪批歪講,故意説錯,不懂裝懂作為笑點。比如當時非常著名的一個節目叫《三教論衡》就是這方面典型。
唐人高彥休《唐闕史》中記載了這個節目,這個節目是唐懿宗鹹通年間一位叫做李可及的名角的拿手好戲。他説自己博通三教(儒釋道三教),旁邊人問他:“那釋迦牟尼是什麼人?”李可及説:“婦女。《金剛經》説:敷座而坐。你看,丈夫先坐然後兒子再坐,不是個婦女是什麼?”故意把敷座而坐給解釋成“夫坐兒坐”了,典型的歪解。
然後旁邊人又問了:“那太上老君是什麼人?”李可及説:“也是婦女。《道德經》有句話:吾有大患,是吾有身。你看都有身子了還不是婦女?”旁邊人又問:“那孔子呢?”李可及説:“還是婦女。《論語》説:吾待賈者也。這不就是待嫁的女子嗎?”
你看這類歪解的節目,純粹是為了搞笑,跟相聲裏的《歪批三國》什麼的段子基本上屬於一個原理。
根據前面所説的參軍戲表演方式,好像無論是倆人往台上一站,一個捉弄另一個,説的段子還有歪批搞笑的內容,這幾方面都讓我們想起了現在的相聲。那為什麼開始會提到參軍戲也有二人轉元素呢?這主要涉及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參軍戲到底有沒有歌舞。
三、參軍戲到底有沒有歌舞?——到底是相聲還是二人轉?
現在的相聲和二人轉,其實從觀眾角度上沒有太多區別。相聲有倆人,二人轉也有倆人;相聲講段子,二人轉也講段子。如果非要給他倆畫一條界限,我覺得相聲裏可能歌舞成分少一些,二人轉還是歌舞成分多一些。
那麼參軍戲中到底有沒有歌舞呢?這個要從不同階段來看,不同階段不太一樣。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參軍戲在唐朝屬於哪一類。比如相聲現在是屬於曲藝類,二人轉屬於民間戲曲類。根據宋朝人陳暘所著的《樂書》中《胡部》中對唐胡部有如下的敍述:“唐胡部:樂有琵琶、五絃、箏、箜篌……拍板……戲有參軍、婆羅門。”這就説明,在唐代,參軍戲首先是戲,其次是列在胡部之下。
唐代琵琶,現藏於日本奈良正倉院
那什麼叫做“胡部”呢?《新唐書》中有這樣記載:“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升胡部於堂上。”還説“樂用龜茲,鼓、笛各四部,與胡部等合作”。綜合這兩句話,胡部看來應該是一組用於宴會奏樂助興的一套以西域樂器為代表的音樂班底。而參軍系列在胡部之下,應該是有音樂伴奏的。
唐代詩人薛能有一首詩叫《吳姬》,詩中有“此日楊花初如雪,女兒弦管弄參軍”,既然是有弦管,那自然應該是有音樂伴奏的。所以參軍戲有音樂伴奏應該是確鑿無疑。
有伴奏自然就有歌唱,唐人的《云溪友議》中就有這樣的語句:“有俳優周季南、季崇,及妻劉採春……善弄陸參軍,歌聲徹雲”。所以總的來説,參軍戲在唐代應該是有音樂伴奏和歌唱的元素。
這個駱駝上拉的可能就是一個胡部
那既然有歌了,有沒有舞呢?唐代詩人路延德有一首《小兒詩》裏有這麼一句:“頭依蒼鶻裹,袖學柘枝揎”,這意思是把頭髮裹成蒼鶻的樣子,把袖子弄成柘枝的樣子。這裏的柘枝就是一種舞蹈。前面提到的《樂書》中這樣記載拓枝舞:“柘枝舞童衣五色繡羅寬袍,胡帽銀帶……對舞相佔,實舞中之雅妙者也”,看來拓枝舞是一種唐代的舞蹈,而這首詩將參軍戲中的角色蒼鶻跟拓枝舞聯繫在一起,可以表明:在唐代參軍戲的表演中,是有舞蹈的成分在裏面的。
唐代參軍戲有音樂有歌唱有舞蹈,如果要説是更接近相聲還是更接近二人轉,我覺得參軍戲在唐代還是更接近二人轉一些的。
但是,隨着晚唐社會動盪,戰亂頻頻,要想湊齊一套歌舞班底也是不太容易了。所以,到晚唐五代時期,參軍戲越來越在諷刺搞笑這條路上開始發展,而原有的歌舞伴奏也都逐漸取消了,所以,這個階段,參軍戲逐漸脱離了二人轉的風格,開始形成類似相聲的以對話為主的表演形式。
《新五代史》中曾經記載了五代時吳國有一位叫徐知訓的權臣專政,連吳王楊隆演都不放在眼裏。“嘗與王為優,自為參軍,使王為蒼鶻,總角弊衣執帽以從。”自己做參軍,讓吳王做蒼鶻,捉弄吳王。要知道蒼鶻可是參軍的奴僕啊。這位徐知訓歷史上倒是沒説他會不會歌舞,不過一個大臣演參軍戲,估計應該是以説話居多。
再比如《新五代史》中記載後唐莊宗李存瑁,特別喜歡演戲。他老丈人叫劉叟,是個走街串巷買藥算卦的,有這樣出身底下的父親,劉叟的閨女,也就是莊宗的皇后,特別避諱談到家世。有一次莊宗自己穿上劉叟的衣服,背上買藥的行頭,讓他兒子戴着破帽子跟着,跑到皇后卧室説:“老劉來看閨女啦!”把皇后劉氏嚇一跳,把莊宗的兒子給打了一頓。“宮中以為笑樂”。閒着沒事跑去捉弄自己的皇后,這皇帝可是真沒溜。
後唐莊宗李存瑁
莊宗和兒子的裝扮很明顯是參軍戲的裝扮,這次“表演”也很明顯沒有歌舞伴奏。由此可見,到了五代時期,參軍戲應該逐漸由有説有唱有舞蹈轉變成了單純以説為主要表現形式。而到了宋代,所有關於參軍戲的記載均為以説為主,再也沒有見到歌舞的影子了。
到了這個階段,參軍戲才更靠近相聲了。
作為在唐代廣泛流傳的一種戲,參軍戲其實某種程度上是繼承了自秦漢以來的俳優的諷諫傳統。其起源就是源於對貪官的嘲諷和捉弄,這事雖然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但是終究也只是執行君王的命令而已,其嘲諷也只是停留在居高臨下的侮辱和戲耍上,難以真正對君主形成真正的諷諫效果。
從參軍戲的起源上看,參軍本來應該是戲耍的對象。可是到了唐代,似乎蒼鶻成為了參軍的僕人,而作為一個僕人是沒辦法戲耍參軍的,只能在參軍的捉弄下偶爾反擊一下。參軍由被捉弄的對象變成了捉弄他人的對象,這從前面説的徐知訓的例子就可見一斑。
那麼,參軍戲到底是更接近相聲還是二人轉呢?總結一下,唐代參軍戲基本是有歌有舞有音樂還有滑稽搞笑,基本上更靠近二人轉,但是進入五代以後,參軍戲逐漸轉向了以説為主,這就更加靠近相聲了。簡單來説,前半場劉老根領先,後半場郭德綱佔優。
參軍戲在發展到了金元時期,逐漸匯入了雜劇的河流中,成為了金元南戲的一部分,如今談起中國戲劇歷史,仍然繞不過參軍戲,這是中國戲劇史的重要發展階段。如今的我們已經無法得知參軍戲當年受歡迎的程度,只能從一些故紙堆裏,尋找一些蛛絲馬跡,來做一些拼湊和還原。而這些史料中的光點,以及它背後所反映的那個萬國來朝,國力強盛,百花齊放,光輝燦爛的大唐時代,才是真正讓人驕傲和神往的盛世光華。
參考文獻
1、《唐代參軍戲探論》 劉維維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中國參軍戲研究小史》 綦翔 河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3、《唐宋滑稽戲研究》 王彤 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學位論文
4、《唐參軍戲蒼鶻角色考論》 朱東根 中國戲曲學院學報 2003年8月
5、《唐代參軍戲淵源考》 常麗文 戲劇文學 2010年第12期
6、《唐五代參軍戲演出形態轉變考》 黎國韜 藝術探索 2008.4
感謝您關注頭條號“懶龍説”,如果您喜歡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評論下方與我留言交流,或者可以轉發朋友圈,甚至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讚賞”,為作者提供一點點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