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今日最大聲欄目為您提供手機鳳凰客户端今日最大聲欄目的網頁版,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最近開學季啊,假期要結束,再也不能愉快的玩耍了。昨天晚上伊素婉的直播大換風格啊。開學了,各大主播們都給自己的粉絲們提交了一份作業,馮提莫的旗袍寫真集,MISS的長文答卷等,當然小編覺得最有意思的伊素婉了。直接給大家直播了一段非常歡快的兒歌舞蹈-巴塔木小雞舞。
巴塔木兒歌相信很多小夥伴們都聽説過吧?這是一首幫助大家學習英語知識的小兒歌,學霸級的小夥伴們可都是一定聽過的哦。至於你,沒聽過,那隻能證明你一定不是一個學霸了。
伊素婉的這個造型確實挺萌,挺清純的吧!
哈哈,這個轉身動作表情還是蠻酷的嗎?而且伊素婉確實好身材,背影都是這麼的性感。只是這麼性感的她去模仿一個那麼肥的小雞,看起來好滑稽啊!哈哈, 不過這個舞蹈整體上來看,還是很歡快,讓那些假期要結束的小夥伴們都直呼“要放假,不要開學~”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暫時先為大家分享到這裏了,希望大家能喜歡。喜歡的話就不要忘了關注小編哦,這樣就不會錯過小編更多的文章內容了。同時,如果你對小編的文章有什麼看法或者異議,都可以在留言區留言討論交流。小編也會時刻關注大家的留言和動態。最後感謝大家的閲讀與分享。我們下期見!
今年5月,美國當代著名政治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羅伯特·帕特南的著作《我們的孩子》中文版上市。帕特南歷時數年,帶領他的研究團隊追蹤訪問了美國各地107位年輕人與他們的家庭,從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學校條件和鄰里社區四方面入手,詳細討論了美國貧富兩個階級的孩子們在成長經歷中的全方位差距,以點帶面地展現了過去近半個世紀以來美國社會日益擴大的階級鴻溝,揭露了“美國夢”正在走向衰落的事實。
作為一本聚焦美國社會變遷的社科類學術書,《我們的孩子》一經出版,就在中國讀者中引發了熱烈的反響。這一情景耐人尋味。為此,澎湃新聞記者專訪了此書譯者、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田雷。作為一名美國社會和法律的長期觀察者與研究者,田雷不僅深入解讀了原作者帕特南在書中描述的美國,更進一步分享了他自己的思考與感受。
《我們的孩子》譯者田雷
澎湃新聞:《我們的孩子》為什麼會在中國受歡迎?
田雷:羅伯特·帕特南是美國當代著名政治學家,自2000年出版《獨自打保齡》以來,他就是美國社會變遷最具洞察力的觀察者,他有一種一針見血直指問題根本的能力,這也讓他在公共知識界有很廣泛的影響力。而他的這本《我們的孩子》也是理解美國近半個世紀以來社會變遷的重要著作。這本書的核心關鍵詞是不平等。我們這次中文版的封面很好地表達出這個信息,你可以看到,出身不同的孩子,他們人生的起跑線就是不一樣的。
《我們的孩子》中文版封面
雖然這是一本談美國的書,但閲讀這本書,也許會讓中國讀者產生一種強烈的代入感。我覺得這本書之所以引起國內讀者的廣泛關注,恰恰是因為最近這段時間我們自己的憂與思,特別是學界以及社會上關於教育資源分配和機會平等的一系列討論。根據出版社反饋給我的信息,這本書自上市以來,某網店賣出了2000多冊,而其中位於北京、上海兩地的購買者就佔了60%,這並不符合學術書的銷售模式,想必正是因為書中某些內容打動了北上廣一線城市的家長們,也許書中的有些故事讓他們會有某種感同身受的體驗。
中美兩國,儘管政治制度、歷史背景截然不同,但現狀有相似之處。而從世界範圍看來,不平等的政治也是我們理解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整個世界的關鍵線索。在我看來,《我們的孩子》之所以受到歡迎,恰恰是因為這本書特別能打動目前中國有消費書籍的意願和能力的那部分人。
澎湃新聞:如何理解美國夢的衰落?
田雷:所謂美國夢,帕特南在書中將其解釋為“每個人都公平地站在人生起跑線上”,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機會平等,無論出身如何,每個人都可以憑自己的才華和努力,實現人生路上的成功。
美國的二十世紀可以分為三個歷史進程:兩個“鍍金時代”中間夾着一段相對平等的漫長時期。這段世紀中葉的平等期,從羅斯福新政起,到1970年代新自由主義的復興止。這段比較平等的歷史時期,正是帕特南在書中所寫的,他童年在俄亥俄州的克林頓港生活的時代。當時不同階級的孩子可以住在同一個社區、上同一所學校,跨階級婚姻也非常普遍,底層的孩子可以通過個人奮鬥而實現社會流動。
而在那之前的鍍金時代,或者1980年代裏根改革之後的新自由主義時期,貧富差距不斷擴張;而社會平等,無論是結果平等還是機會平等,都在不斷縮減。
有些朋友在讀後給我講,如果不是研究美國社會的專家,在讀到這本書之前,壓根不可能意識到美國的底層家庭出現瞭如此嚴重的問題。甚至我在翻譯這本書時,經常都懷疑自己是不是理解有誤,因書中有些數據實在是觸目驚心。例如,截至2007年,在僅受過高中教育的女性中,非婚生育率已達到了65%,而在高中文化水平的黑人女性中,這一比率甚至高達80%;而單親家庭的比率也非常高,如今有超過半數的孩子都有在單親家庭中生活的經歷——美國底層家庭竟然支離破碎到這種地步。有這樣的羣體存在,所謂美國夢就只是一個不堪一擊的幻影。
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個例子是學校教育中出現的階級差距。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當預測哪些中學生最終能從大學畢業時,家庭的經濟條件甚至變得比中學成績更重要。從這張圖(下)可以看出,如果你成長在經濟收入最低的家庭中,那麼即便中學成績好,你從大學畢業的幾率,也要低於生活在高收入家庭但成績差的同齡人。對此,帕特南説,我們只能宣告美國夢已經破碎,作為其核心理唸的機會平等已不復存在,因為出身在不同的家庭,就站在完全不同的人生起跑線上。
一個人能否大學畢業,家庭出身更重要,而不是中學時的考試成績
而同時,破碎的理想背後,是逐漸分裂為兩個美國的殘酷現實。這一點最直觀地體現在了美國人的居住模式上。正如圖中所示,越來越多的家庭住在清一色的富人社區或窮人社區,而住在貧富雜居或中產社區的美國人越來越少,這體現的正是日益森嚴的階級壁壘。而美國窮人街區的危險程度,也是我們完全無法想象的,這一點帕特南在書中也有仔細講。
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社區內的家庭
帕特南是研究社會資本的大師,他在書中提到,弱關係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尤為重要。所謂弱關係,是指孩子的父母是否有朋友的朋友,能夠在孩子找工作、申請大學或生病就醫問題上隨時施以援手。從這張圖中可以看到,受教育程度更高的父母,擁有更廣的社會關係網;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父母,他們的孩子的社交圈就很難超出親戚與鄰居的範圍,在諸多社會職業中,較之於高知家長,他們認識多一些的只有“門衞”。
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擁有更廣的社會關係網
在翻譯這本書時,最觸動我的一個片段,是帕特南團隊中的一位訪談人準備訪問一個工人階級家庭的大兒子,受訪者説想把他的小女兒帶來,想讓她看看一個正兒八經的大學畢業生長什麼樣子的,因為他們過去在生活中從未接觸到。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的窮富孩子尚能生活在一起;而如今,隨着社會分化愈加嚴重,跨階級的婚姻已成絕唱,這已經是不可能的了。有位受訪人的一句話也很動人:“你的過去並非我的過去,你的現在甚至也不是我的現在。”
我本人專業是做美國憲法研究的,前不久,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出席兒子的初中畢業典禮,發表的致辭廣受追捧,可以説一夜之間成了“網紅”。不過當他對這些每年學費就數萬美元的私立中學的孩子講“願你們被不公正對待”(注:後半句是“唯有如此,你才真正懂得公正的價值”)。我相信羅伯茨説這話時是真誠的,但如果考慮到美國社會的階級分化,那這句話也只有心靈雞湯的意義了。
澎湃新聞:為何帕特南只強調階級這一因素對社會不平等的影響,卻沒有肯定種族、宗教這些因素的作用?您又如何評價他的論證立場和角度?
田雷:一直以來都有很多學者從種族的角度解讀美國社會的問題,在這一方面已經有了充足的論述。而帕特南想表達的應該是,種族差異依然存在,甚至仍觸目驚心,但美國社會當下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卻是階級分化,於是我們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一個又一個的圖表,其形象都是標示着階級差距在逐漸擴大的“剪刀差”。我想他的潛台詞是,是時候把“階級”重新找回來了。在當下,一個種族內部的階級差異遠遠高於一個階級內部的種族差異。為了論證這一點,他在書中特別用了好幾個上層階級黑人家庭的故事。
帕特南也談到了宗教,但他是在階級的框架內談宗教的,例如上層階級的孩子更願意去教堂,他因此會從宗教所反映的社會信用度來分析。舉例説,富人區的人們之間的信任感也更強;而在貧民窟,惡劣的生存環境讓人很難去相信陌生人。帕特南想強調的是,現今的美國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窮人階級,他們比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窮人更絕望。這一驚人的事實卻是多年來為人們所忽略的,而今他指出了這個問題。
除此之外,帕特南的可貴之處在於,作為一個社會平等的追求者,他並沒有將自己完全侷限在左翼自由主義的立場上。他沒有簡單地將美國夢的破滅全部歸咎於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而是看到了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在的不平等。他以一個孩子的成長為線索,先後談到了家庭、父母教養方式、學校教育和鄰里社區這些環節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其中有些環節往往是保守派的議題。他甚至特別點出了個人主義的盛行導致了一系列傳統價值的崩潰,也因此導致了平等無所依歸。所以説,他在立論上非常公允,並沒有將自己侷限在美國文化內戰中的某一方。事實上,這本書的題目《我們的孩子》,重點就在於“我們的”,在帕特南成長時代的俄亥俄州克林頓港,養育孩子並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而是整個社區共同的事情,“我們的”就意在強調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羣關係。
澎湃新聞:帕特南在書中非常詳盡地描繪了美國兩極分化的分裂景象,卻沒有深入探究不平等的來由。您認為美國社會的不平等是如何形成的?有沒有解決它的辦法?
田雷:我比較悲觀,打個比方,不平等是一個順流而下的過程,而實現平等卻始終要逆流而上的,雖説人人生而平等,但不平等也在以某種方式契合人天性中的一部分。如果沒有一系列的政治安排和公共政策的糾偏,不平等往往就是一個社會的宿命。諾齊克在《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一書中這樣講,一個社會要想實現平等,就必須始終保持對社會分配的干預力。
在書中,另一個導致不平等的因素在於美國社會的去工業化。當一個社會的經濟主要依託於實體工業時,經濟成果更能惠及大眾;但當服務業和金融業佔據優勢,勞動不再成為最主要的創造價值的方式,兩極分化就不可抗拒了。
關於緩和不平等的趨勢,通常會在分配政策上進行調整,如規定全民的基本收入等等。然而這樣的努力,在滾雪球一般直面而來的不平等前,顯得那麼杯水車薪。對於窮人來説,想要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依舊艱難。帕特南在書中引用了另一位社會學家的話,“有錢人的幸福總是相似的,但現如今的窮人卻要不幸得多。”
根據帕特南在《我們的孩子》中追溯的一個個貧富家庭的孩子的成長曆程,我們可以看出,不平等是會不斷積累和疊加的。比方説,只有上層階級家庭的父母能讀到科學的育兒理論和新方法,而他們教出的孩子,也因此在智商和情商上都遠遠領先於底層家庭的孩子。這種在人生起點上便已種下的不平等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變本加厲。有時候我也在想,這本書中文版的出版同樣有此效應。前面已經提到這本書在京滬兩地的網絡銷量佔了總銷量的一半以上,雖然沒有更詳細的數據,但我相信這本書的國內讀者基本上會是佔有更多教育資源的大城市中產階層家長,相比之下,生活在小城市或農村的、沒有讀過大學的父母會就不那麼有機緣和意願去翻開這本書。
因此,悖論在於,翻譯這本書是為了提醒我們不平等已經發生在我們生活中。但這本書的傳播方式卻又一次呈現出階層的分化,因此這本書越是成功,就越可能以某種方式加劇現有的不平等。不平等只會以滾雪球的方式越來越加劇。在帕特南的童年時代,一個窮人家的孩子並不會意識到什麼是貧窮,直到上大學學了一點經濟學,才明白自己屬於被剝削的階級;可是看看現在的底層孩子,他們當然知道什麼是貧窮以及無望的生活。生活在一個社會流動性不斷減少、階級固化卻日益嚴峻的社會里,窮人想擺脱悲慘的命運可謂是難上加難。這就是美國夢的破滅。
過去的二十多年來,中國學界對美國的敍述多半聚集在它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面向,描述的是自由派鏡頭下的美國。而這種美國敍述,也往往是被過於美化的,沒有看到美國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而今帕特南的這本《我們的孩子》把整個社會圖景帶到了我們面前,有助於我們從另一個角度深入理解美國,同時也為我們思考中國社會提供了很好的對照。
當然我只是譯者,在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總在思考,有沒有中國學者可以借用帕特南的研究方法,未來寫作一本《我們中國的孩子》,我想這樣的工作比我的翻譯當然要有意義得多。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星辰大海”:看了這條新聞買了這本書,還沒讀完,看得非常有感觸,社會變革,機會平等和社會流動,伴隨着的家庭結構的變遷…。建議讀讀這本書!
網友“13732678703”:不止於孩子,如另寫,其它年齡段,如青年,及至老年都同樣有意義與價值。不止於負面,盤點一下正面也很可讀焉?
網友“康橋貓兒”:美國出現的問題,美國人已無法解決
網友“蟋蟀”:努力吧騷年們
網友“北地雪帥”:美國今天的問題,就是我們明天不得不面對的。
網友“小糖豆 ”:機會不平等擱哪兒都一樣
網友“Dimitri”:機會不平等擱哪兒都一樣。
網友“遠西回聲”:美國社會的問題,也常常就是今天世界的普遍問題。
網友“小一”:不想説啥
(1970-01-01)
花蕊夫人是五代十國中後蜀主孟昶的 貴妃,據説從小就能做文章,被稱為天才小美女,尤善於寫宮詞,後來給蜀主孟昶做了老婆,被賜號為花蕊夫人。
凡是熟悉中國歷史和古代文學的人都知道,自古以來才華和美貌在女子身上是互不相容的。李清照、謝道韞文才雖然很高,但在長相上只能説很一般;魚玄機、薛濤,雖説長得還不錯,但她們的文才和智慧卻又遠遠不及當時的男士。而唯一例外的,就是這個叫做花蕊夫人的女子,她美麗卻摒棄妖嬈,聰穎而博學強記,對詩詞歌賦更是無所不通,才學之高實屬罕見。
所以,這位花蕊夫人很得後主孟昶的寵愛。女人都愛花,這位夫人也不例外。一説自己最喜歡牡丹花和紅梔子花,後主忙下令讓人大量種植牡丹,還吹乎説:洛陽牡丹甲天下,我今後讓成都牡丹甲洛陽。當皇帝的當然都很有錢,雖然從理論上講不應該全是他的。為了博花蕊夫人開心,孟昶派人前往各地選購優良品種,只要品種好,花多少錢都行。這位老孟為取悦美女可真是下了血本,不過話又説回來誰讓人家有那資本呢!
然後就在這兩位濃情蜜意、你吟詩來我填詞過着美滿幸福生活時,中原地區的後周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殿前都檢點趙匡胤效法太祖郭威,演了一幕“黃袍加身”的鬧劇,取代後周而君臨天下,建國號宋,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的宋朝。之後,趙匡胤便開始南征北伐,想要統一全國,逐漸便把目標指向後蜀。可能花蕊夫人也覺察到了這個嚴重的政治危機,畢竟書也也不是白唸的,就屢次勸孟昶勵精圖治,可惜這位老孟乃大草包一個,認為蜀地山川險阻,敵人不可能打進來。
老孟計算得挺好,蜀地不是號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麼!我在那站一個人,就能擋住你一萬人,況且我小弟也不止一個人,怎麼也有個十幾萬!他是越想越安全,越想越高興。可惜,這位老兄卻不知道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在人和而不在於地利。等到他明白的時候,自己的都城成都已經換了主人了,他不知道這幾年自己的所作所為早已經天怒人怒,老百姓不造反已經是很給他面子了,誰還給他賣命!於是,在老孟的注視下,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現象:宋軍一開到成都,14萬蜀軍,連一根箭都沒發,扭頭就跑。
孟昶絕不會作出提劍砍了媳婦砍兒女的事,而是很快讓人寫好降表,出城投降。從北宋出兵到後蜀滅亡,共66天!奇蹟啊,老孟創造了一個奇蹟,絕對夠得上一個吉尼斯紀錄了!
這位孟兄就這樣帶着自己最心愛的女人來到了京城汴梁。當他牽着美人的手走進那繁華的京城時,還在慶幸自己能和她幸福地活下去,國家沒了也無所謂。可惜他至死都不知道,正是因為手中的女人把自己很快送上了黃泉之路。
趙匡胤對這位傳説中的花蕊夫人垂涎已久,等一見到了才懂得啥叫美女,不見不知道一見魂出竅,趙匡胤下決心一定要得到這個女人。7天后,孟昶暴疾而終。
就這樣花蕊夫人轉身又變成了大宋的妃子,而此後太祖每天下班後,也是必到花蕊夫人那裏,飲酒聽曲,沒事時還讓她吟詩作曲,看到其才學之高,更加深了太祖的愛慕之心。
後來花蕊夫人因介入宋廷權力之爭,觸犯了太祖弟弟趙光義的利益,在一次打獵時,被趙光義,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在亂中一箭射死。趙匡胤雖然英明,但也無從追究,很長時間都處於悲痛之中。
花蕊夫人一生可説是極為不幸的。她才學之高,直追當世士人。她親眼見到了國破家亡的情景,自己卻又不得不委身殺夫仇人,每日裏強顏歡笑,虛與委蛇,遭受身體與心靈的雙重摧殘。她一生沒有脱離權力核心階層,最終也因此而失去了自己的性命。
(2017-08-22)
説離婚的時候一點表情也沒有,説完便出了家門,只剩下她對着門發呆,雖然她早已經知道那個人的存在,但這結果還是來得太過突然,她做好了忍耐的決定卻沒有做好離婚的準備。
過了一個無法入睡的長夜,第二天一早,她發了短信給他:同意離婚,但有一個條件,每天必須回家吃晚飯,出門之前要擁抱一個。她不知道他會不會同意,但這是她的最後一搏,已經近一年沒有共進晚餐了,上一次擁抱的時間她也已經記不得了,太遙遠了。
她做好晚飯的時候,他回來了,仍舊是沒有表情的臉。他想:吃就吃,沒什麼大不了的,為了早日擺脱這無愛的婚姻,吃一頓晚餐算什麼。
一碗稀飯,幾份小菜。女兒顯然不歡迎他回來,只吃了一點便回屋了,甚至沒有叫一聲“爸爸”。他感到有點心涼,這場失敗的婚姻受傷最大的是女兒吧。他也只吃了一碗便要離開,她也起身,在門口等他,他一愣,然後明白過來,應付地給了她一個擁抱,完成任務似地離開了,她默默地吃完了晚餐,竟沒有流一滴淚。
第四天,他的心情有了好轉,女兒今天沒有早早離開,吃完後還輕輕説了聲“慢吃”。雖然他不能肯定這是説給他聽的,但他還是很高興。説實在的,每天都在飯店吃大餐,一連吃了幾天粥感覺還真不錯,他發現這幾天的粥每天都不同樣,但都是清淡可口的。吃完了要離開時,他給了她一個感謝的擁抱。
......
第十天,今天女兒吃飯的時候講了學校的事,他極有興趣地聽了,還給了建議,女兒吃完説“慢吃”的時候顯然對他笑了笑,他也説了句“別熬太晚了”的話,雖然底氣不足,但還是説了,女兒也點了點頭。他發現女兒長大了,上初中了,是個大姑娘了,他前一次關心女兒是在什麼時候?那時女兒還是小娃娃。
這天,他沒有急急地離開,在客廳裏坐了坐,喝了杯茶,是他以前喜歡的,只是很久沒有喝了,在那個家,那個她是不會這樣的,這還是有點遺憾的,到底人無完人。出門的時候,他在門口停下了,等她走過來給了她一個擁抱。他覺得她有點瘦了,也許是很久沒有擁抱的原因。
第二十天,吃過晚餐,女兒沒有馬上進房間,他們在客廳裏聊了聊,原來女兒懂的東西還真多,很久沒有聊得這樣開心了。剛聊了一會,手機響了,是那個家的電話,他有點不高興:“等會兒我就回家。”
掛了電話,他又坐了一會,起身準備離開,女兒拿來了他的包遞了過來:“明天早點來,行麼?”他心情極好,立刻答應下來。在門口,給了等在那裏的她一個大大的擁抱,他想,以前不管多晚,她從不會打電話催的。在分開的那一剎那,他看到她眼角的細紋,心裏有點酸——他對不起這個為他付出青春的女人。
第二十五天,他發現了她的晚飯每天都不會剩下的原因:他跟女兒吃得多的時候,她就會吃得很少,反之,她會把剩下的全吃了。他有點慚愧。這天他坐到很晚,女兒進房間後,他又坐了一會兒。臨走的時候,他突然想記起他們最後擁抱的時間,但他卻想不起來,也許是太遙遠了。這次,他把她抱在懷裏,抱得有點緊,懷裏的這個女人為了他付出了全部的最好時光,現在,卻什麼也沒剩下。
第二十七天,他沒有回來吃,因為那個家的女主人已經鬧得不可開交,他氣惱地應付着她,面對這個如潑婦的女人,他不明白為什麼會為了她而放棄家庭,放棄那個什麼也不説的女人和可愛的女兒。
第三十天,他回來了,女兒看到他十分高興,甚至沒有問他為什麼這幾天沒有回來,只是討好地為他做這做那,他覺得有點心酸,為女兒的早熟心酸。
她對他的到來也有點意外,但還是不露聲色地準備了晚飯。飯後,他跟女兒在客廳裏坐着,她在廚房洗碗,他故意説得聲高了一點,他想讓她聽到:“丫頭,今晚我可以留下來麼?”女兒愣在那裏,眼偷偷地瞄着廚房,廚房卻一點聲音也不有,他也坐在那裏,豎着耳朵聽着,整個家就剩下時鐘的聲音,還有他的心跳了。
當廚房再次傳來洗碗的聲音的時候,女兒跳起來抱住他:“歡迎爸爸回家!”他抱着女兒,眼卻濕潤了——他明白了為什麼她要在一個月後的今天做出決定:今天,是他們的結婚紀念日。
(2017-03-21)
話題男星炎亞綸看世大運有感,直呼選手的努力與成果,療愈台灣破碎的民心。
今年台灣主辦國際級賽事世大運,各項目比賽正如火如荼進行中,而台灣年輕運動選手們不負代表地主國的使命與期待,屢創奪牌佳績,讓台灣民眾看得滿心感動,眾人一同燃燒熱情,整個社會也瀰漫着正向團結的清新氛圍,而多次引發話題的俊美男星炎亞綸,對此也相當有感,直呼感謝世大運與選手們,讓台灣人的心都被療愈了。
向來關心時事且敢怒敢言的男星炎亞綸,理所當然相當關心世大運的發展,日前反年改團體挑在開幕典禮時在會場外抗議,嚴重影響選手入場,讓炎P直罵“台灣已經分裂了,別再讓這樣的事情使得仇恨繼續擴散!”,所幸台灣選手們心理素質相當高,後續表現讓人驚豔,也讓炎亞綸相當感動,今天特地po文,直呼:“最近這陣子,應屬台灣這十年來最令人振奮的日子吧”。
炎亞綸對於台灣健兒在世大運爭光,相當有感觸,表示“看夠了貪贓枉法,受夠了猜忌懷疑,果然還是純粹的事情得到了好的結果”,認為選手們的認真努力,不但在競技場上贏得對自己的肯定,“也療愈不少十年來台灣破碎的民心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他對世大運及選手們表示最誠摯、最謙遜的敬佩與感謝,疾呼“Amazing Taiwan,加油,有你們真好”。
(2017-08-28)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