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瘦為美不健康,年輕人應如何走出身材焦慮

以瘦為美不健康,年輕人應如何走出身材焦慮

  2018年11月7日,重慶花博會期間,大劇院街頭設置了一個鮮花長廊,但近看長廊共有7個不同等級的“身材挑戰門”,其中“完美身材”等級僅有20公分寬度,不少市民稱,沒人能過得去。 視覺中國供圖

  一個多月前,以只賣小碼衣服著稱的時裝品牌BM(Brandy Melville)在北京三里屯開了新店。開張第一天,店外排起長隊,店內人山人海,網友們戲稱,“全北京的美女都在這兒了!”與之前火遍全網的A4腰、漫畫腿、鎖骨放硬幣一樣,BM宣揚的也是“紙片人”的審美標準——只有“瘦成一道閃電”,能把自己塞進童裝一樣尺碼的衣服裏,才有資格成為“BM女孩”。

  在歐美國家,BM不僅因其單一的審美標準備受爭議,更因為讓眾多消費者感到在店裏受到“身材羞辱”而一再遭到投訴和抵制。然而,這一品牌和它所宣揚的“纖瘦才是美麗”的理念在亞洲卻大受歡迎。“BM風”的流行,增加了女孩兒們的身材焦慮,甚至有女生因為達不到所謂的“BM女孩標準”而感到自卑。

  以健康為代價的審美標準一定不是好標準

  事實上,“瘦益求瘦”已成為當下年輕人的一種“流行病”。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的王葵副研究員和她的團隊,針對我國年輕人的求瘦意願開展了一系列相關研究,發現在被調查者中,只有12.6%的女性大學生和13.5%的男性大學生對自身的體型滿意;有72.8%的受訪女生希望更瘦些,這個數值在男生中為46.2%。研究者進而分析了參與者自我報告的身高和體重的數據,發現其中只有10.58%的人真正超重,其餘的人不僅並不肥胖,而且在成年人羣中屬於偏瘦體型。

  顯然,大多數想要變瘦的年輕大學生並非是因為自己真的肥胖,那麼他們究竟希望有一個什麼樣的身材?為此,研究者詢問了他們的理想身高和理想體重,結果發現,女性理想的BMI均值是17.87kg/㎡,明顯低於健康標準的下限18.5kg/㎡。事實上,有75.7%的女生希望擁有低體重的身材(BMI<18.5kg/㎡),而有這樣的願望的男生僅佔2.3%。

  在另一項針對蘭州1000多名高中生進行的調查中,研究者發現,被調查高中生求瘦意願與大學生基本一致,甚至更加嚴重。很多被調查高中學生很在意自己的體重,並且受到相關困擾——有16.97%的被調查男生會為了控制體重而減少一天中吃飯的次數,這個比例在女生中為17.5%,有16.1%的女生會為了控制體重而不吃肉。

  為什麼“紙片人”的身材會受到廣泛讚許和追捧?為什麼明明很苗條的姑娘卻嫌棄自己“太胖”,口口聲聲喊着要“減肥”?王葵認為,人們對“瘦”的過度追求與大眾媒體宣傳的單一審美標準有很大關係。在電視、網絡或海報上經常可以看到低體重的演員或者模特,他們通過種種形式向人們傳達了“瘦就是美”的觀念,而這種觀念又通過社交媒體得以強化。然而人們忽視的是,演員和模特其實是進食障礙的高危人羣,很多明星的BMI數值都要遠低於正常值。

  面對苛刻的參照標準,人們很容易對自己的體像感到不滿意。王葵解釋説,體像是人們大腦中關於自己身體的圖片,這個圖片有可能偏離客觀。因而一些從大眾的角度來看相貌還不錯的人,可能會覺得自己丑得“影響市容市貌”,並且感到“難以見人”,有的甚至會出於對外貌的焦慮而回避一些正常社交。

  體像的“主觀性”從胖瘦的角度來看更明顯。臨牀上可以觀察到一些明明體重低於醫學上正常水平的人,卻堅信自己的某些部位“太胖了”。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在父母看來並不胖的孩子,採取一些非常“決絕”的方式來控制體重。而這些決絕的方式,常常會損害他們的健康。

  王葵説:“什麼樣的身體才是好看的,不同的時期人們往往有不同的標準。但是,當一個標準需要人們付出健康的代價,那麼這個標準一定不是好標準。”

  減肥的風險不僅僅是減不了肥那麼簡單

  降低體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要達到並保持調查折射出的大多數女性希望的低體重水平更是難上加難。為了達到目的,一些人可能會對自己“下狠手”,嚴格限制自己的食物攝入量,讓自己一直處於飢餓狀態。然而,據王葵介紹,眾多科學研究表明,長遠來看,苛刻的節食計劃對體重控制往往沒有效果。從心理學來説,其中的原因可以用“白熊效應”來解釋。(記者注:白熊效應又稱白象效應、反彈效應,源於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象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大家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當人們刻意轉移注意力時,思維也開始出現無意識的“自主監視”行為——監視自己是否還在想不應該想的事情,從而使自己無法從根本上放棄對事情的關注。)

  王葵進一步解釋説,當一個人制定並且參與了非常苛刻的節食計劃,首先就要考慮哪些東西不能吃,而這些往往是自己非常喜歡吃的東西。“苛刻的節食計劃意味着一個人將常常處於飢餓狀態中,於是大腦很可能想的都是與這些食物有關的內容。一旦忍受不住的時候,就可能吃掉比正常量多許多的食物。”王葵説,“就好比很餓的時候點餐,基本都吃不完;很餓的時候逛超市,會莫名其妙買比平常多得多的食物。”

  王葵介紹,心理學上有一個基本假設,即人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也就是説,當一個人想要抑制獲取食物的衝動,就需要調動認知資源,而當這個人遇到壓力情境時,則需要調動一些心理資源來進行應對,因此,那些負責掌控節食計劃的認知資源就被調走,節食的閥門隨之鬆開,一個大吃大喝的週期就會開始。不節食的人偶爾大快朵頤內心一般沒有什麼負擔,而對於節食的人而言,大吃大喝之後往往會有深深的負罪感。於是,在負罪感的驅使下,新一輪的、很可能是更苛刻的節食計劃就會開啓,隨之而來的是新一輪的體重循環。一個循環之後,體重基數更可能上升而不是下降。一不小心,節食減肥就變成了越減越肥。接着,人們會責怪自己沒有毅力,懷疑自己的自控能力,而這一切都源於大家低估了降低並且控制體重的難度。

  王葵看到,為了降低體重,有些人甚至會鋌而走險,採取一些非常極端的減肥方式,比如用代餐食品代替正常食物,完全不吃某類食物或者乾脆禁食,此外還有過度運動、服用非醫生建議的減肥藥,飯後誘導嘔吐、濫用食慾抑制劑、濫用代謝加速藥物、濫用瀉藥和利尿劑等。這些方法都是進食障礙患者常常用以控制體重的,對健康的危害性極大。王葵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神經性厭食症和神經性貪食症是最常見的進食障礙亞型。其中,神經性厭食症是所有精神障礙中致死率最高的。不少進食障礙患者在發病前都有嚴苛的減肥史。因此,減肥的風險不僅僅是減不了肥那麼簡單。

  身材/容貌焦慮背後有更深層的心理根源

  那些採取苛刻和不理性的方式讓自己變瘦的人,他們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究竟是什麼?身材焦慮或容貌焦慮是否只是淺層的表象,其背後還有什麼更深層的心理根源?

  王葵認為,很多在容貌和身材上跟自己較勁的人,其實是因為生活中有一些更深層的焦慮在控制着他們,這種焦慮可能來自對現實生活中某些人或事的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性,只是因為造成這些焦慮的根源更加難以掌控,於是他們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身材和外貌上,不僅糾結於自己的體重,對自己的五官也百般挑剔。從前陣子被熱議的“顱頂增高手術”“小腿神經阻斷術”以及“玻尿酸精靈耳”就可看出,很多人的外貌焦慮已經發展到近乎失控的程度。

  女孩子會對身材和容貌產生焦慮的另一個原因,則是來自社會對女孩子的設定,那就是“女孩子一定要好看”。王葵指出,不少女生可能在中學時代都收到過一些有關自己外貌方面的負性評價,這些負性評價可能來自自己的朋友,更多的則可能來自自己的父母。雖然他們在説這些負性評價時很可能是無心的,比如父母可能會跟朋友開玩笑説“我家胖墩兒”如何如何,但這些評價往往會讓當事人很走心。無心的玩笑可能讓一些人多多少少有了心理陰影,在以後的人生中遇到挫折時,例如被分手,或是求職失敗,就會懷疑是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好看。社會對女孩子外貌的過多討論,造成了女性對人生的觀察和總結有了偏差。

  外貌與幸福感沒有因果關係

  王葵指出,其實外貌與個人的幸福感並沒有因果關係。由於社會過分強調女孩子需要好看,讓一些女孩子覺得好像只要自己好看,生活中所有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但其實當她們走入職場,或者進入婚姻後,就會意識到這個信念是錯誤的。每個人在職場和婚姻中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都會有問題需要解決。即使是高顏值的明星也會跟平常人一樣遭遇感情的背叛,也可能要面對職場中的不公平競爭以及婚姻裏的雞飛狗跳。解決矛盾需要深層次的交流,而不是想當然的自以為是。

  人們在擇偶時的確會偏愛容貌好看、身材出眾的人。在交往不深的時候,人們也的確很容易以貌取人。“但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那些真正對你有影響的人,都不會在意你的外貌。”王葵説,“真正能夠維繫一段關係的,絕不是容貌或身材,而是更深層的東西。”

  王葵對那些會被相貌和身材困擾的中學生羣體尤其感到擔憂,她在調研中看到,“一些中學生真的會因為覺得自己不好看而拒絕出門見人,甚至不去上學。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並且這種影響會非常深遠。”她告訴記者,很多進食障礙患者在中學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進食障礙症狀。

  因此,王葵建議,媒體應有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讓孩子們建立多元的審美觀和正確的人生觀,避免對容貌和身材的過度宣揚和關注;同時,當學校從醫學角度教育孩子們有關肥胖的危害時,也要注意教導他們區分肥胖和正常體重的標準,不要矯枉過正,避免他們因控制體重而危害健康;此外,家長也可以幫助孩子們豐富他們的生活,讓他們懂得,豐富自己的內涵比關注外貌更加重要,讓他們把注意力轉移到比容貌和身材更有價值的地方。

  “人生中有許多比追求美麗的外貌更有價值的事,過多地糾結於體重和容貌,會妨礙實現自己的價值。”王葵説,“年輕人應該放下對於身材和容貌的執念,學會愛自己,欣賞自己,接納自己,不僅要學會接納自己的優點,也要學會接納自己不完美的地方。這對於每個人來説,都是一門必修課。”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100 字。

轉載請註明: 以瘦為美不健康,年輕人應如何走出身材焦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