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影評 | 百花六十:與導演謝飛一同回顧百花獎
1905電影網專稿 “大眾電影百花獎”走過了60年光陰。60歲並不意味着變老,而是面臨着許多新選擇和新挑戰。“大眾電影百花獎”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和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的電影獎項,創辦於1962年,是我國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獎項之一。
六十年觀眾心聲,一甲子百花競豔,《今日影評·百花六十》 特別策劃系列節目與導演謝飛重温百花獎誕生,同時也回顧中國電影幾十年來的發展成績,並展望未來,思考這個獎項將會給我們的電影帶來什麼樣的新氣象。
第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謝飛與父親謝覺哉先生一同來到禮堂,親眼目睹了百花獎綻放的姿態,也在他心裏埋下了電影的種子。對於這個獎項,謝飛感受最深的,是它的個性。一直以來,“大眾電影百花獎”都反映了羣眾的心聲,表揚觀眾所喜愛的東西。“大眾電影百花獎”這個名字的誕生,也有一段趣事。在起名字的時候,一開始有幾個選項,包括“工農兵獎”,但是最後大家一致投現在的名字,因為它最能代表這個獎項的特點——它是屬於大眾的。
@今日影評:在1962年的時候,“大眾電影百花獎”的評獎不像現在大家通過網絡參與投票,那個時候是通過一本雜誌。
@謝飛:我最近在整理我那個1957年上高一的時候,一直到我大學寫的那個電影筆記,那裏頭貼滿了這些《大眾電影》剪下來的畫片,演員照片啊,甚至是娘子軍,我都有那個彩色的大頭像。正好我要看這個電影寫我的影片,這邊就貼一張,在筆記本上就貼一張剪下來的吳瓊花的英勇照片。所以説這個百花獎初創時期,它選擇了依託一個觀眾最愛看的雜誌。用這樣一個方法產生了投票選舉的方法,這是非常科學而且是心服口服的,就是這是觀眾一票票選出來的。
翻開一本已經泛黃的《大眾電影》雜誌,透過那佈滿歲月痕跡的紙張,我們依然能感受到當年觀眾對電影的熱情。在雜誌中,我們可以看到獎項的選票,有一份候選名單,上面能填寫名字和畫勾,再把這個選票寄到編輯部,以此投出自己心愛的一票。一份雜誌只有一張票,但舉辦的第一屆在三個月間卻收到十一萬張投票的驚人成績。
@謝飛:選出的選票。可能它不就是十一萬個人,也許一張票都是幾個人投的,甚至聽説這樣一個聯隊、一個車間,共同選一張票,所以等於也就是發動了大家都看過這些電影。所以特別這些,像優秀的影片、像第一屆的最後選出來的最佳影片是《紅色娘子軍》。那就應該講當時6億中國人口吧,能看的人除了嬰兒看不懂的,都看過。
在當時,“大眾電影百花獎”還沒有自己的獎盃,在《紅色娘子軍》獲得最佳影片時,邀請了郭沫若老先生等知名文人學者題寫頒獎詞。現在我們的“大眾電影百花獎”已經有了專門設計的獎盃“百花女神”雕像,也有由學者、專家親筆題字的獲獎證書。獎項發展至今已經十分完善,我們還是會想起早期創辦的種種珍貴記憶。
在“大眾電影百花獎”創辦初期,獲獎的影片諸如《紅色娘子軍》《李雙雙》《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無不符合中國觀眾對電影的熱愛。這些影片可以説是人人都看,在社會、藝術和精神上對中國觀眾產生很大的影響。
@今日影評:初創期的這些電影,對您自己的電影創作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謝飛:我們當時主要是接受的理論上也就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就是電影,本身就是一個還原,客觀現實的一個手段,那麼藝術有劇作導演我們遵循一種現實主義的傳統,真實地表現生活。你要把它本質表現出來,就是當年的觀點。所以這些東西,在我們上學和我後面的創作的時候,都是有影響的。
@今日影評:您在1990年憑藉《本命年》獲得了百花獎,手捧百花獎盃,您是什麼心情?
@謝飛:當時得獎那年是三部,你看就是《巍巍崑崙》《本命年》《開國大典》。我個人當時的體會就是,這個觀眾的口味和他們的眼光是多元的,他們既希望有重大題材,重大歷史意義、價值的,像《巍巍崑崙》這樣的,《開國大典》這樣,革命大型影片,對社會上的小人物的關懷、剖析,這樣的生活片,他們也會,你只要拍得好,他認為,他們感動,也會給你投票。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從“大眾電影百花獎”誕生的那一刻,它就為這個目標服務。百花獎一直堅持一個原則,就是由觀眾來看,觀眾來選,觀眾來評。正是這樣心繫觀眾,才展現出它多元包容的一面。在60歲之際,“大眾電影百花獎”仍與時俱進,也為中國電影提供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