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生不息·港樂季》是芒果TV、湖南衞視聯合香港TVB,在香港迴歸祖國25週年之際特別企劃的音樂獻禮節目。回顧節目中一曲曲膾炙人口的作品,我們可以發現,音樂承接着中華文化的星火,又承載着時代精神的風華。
北晚新視覺供圖
究竟什麼樣的歌是好歌?什麼樣的詞是好詞?孔子説:“《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今天很多人未必能全部認識《詩經》裏的文字,但這不妨礙《詩經》與今天的人們心靈相通,因為其中許多篇目表達的是油然而生、純粹美好的情感。歌詞不論文學化還是口語化,寫得好,都可以流傳。關鍵是歌詞跟旋律要匹配得當。填詞人除了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對旋律也要通曉。填的詞應跟旋律相協調,旋律上升時,如果詞是降的,詞與曲就會矛盾。喬羽等老一代作詞人,都嚴格地遵循這些基本美學原則。
好的歌詞,單看文本就很出色,搭配旋律後又高於文本。有一種觀點認為,歌曲以音律為要,只要填的詞能唱出來就可以。這當然沒錯,但還遠遠不夠。能夠傳之久遠、歷久彌新的歌曲,一定是反映人性的善和美。文學追求、歌者表述和聽眾立場,相互之間並不矛盾。
近年來,國風音樂興起,豐富了當代音樂的類型,使我們可以進一步發揮想象力。音樂資源如此豐富,我們完全可以用和聲體系,加上優美文字,創造出極具反差性或者融合性的作品。我聽過國外作曲家用很現代的和聲將《茉莉花》演繹得絢爛無比,一聽就是東方的音樂,但又不僅僅有東方風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中都會找到認同感。國風這種音樂類型,需要人們不斷挖掘深度,需要創造性的探索。
如何更自如地實現外來音樂形式的本土化,也是今天流行音樂面臨的課題。譬如説唱,有些方言説唱發展得不錯,但普通話説唱還需要繼續探索。創作者可以從我國民間文化中找找靈感。口語化寫作並不等於照搬口語,而是要經過獨特連接,形成一種特殊的邏輯關係。《古詩十九首》並不艱澀,每次讀到都能觸動我們的內心。為什麼?因為它們用淺顯的字詞表達了意味深長的道理。
流行音樂在今天面臨的挑戰,與文學、美術在本質上是大致相似的,創作者求新求變的渴望也是相通的。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很多經典都是當時的流行文化,經過時間的檢驗成為經典,不斷煥發自己的光彩和生命力,給一代代人以啓發。我們今天的流行文化能出經典嗎?這是對創作者和受眾的雙重考驗。作為歌曲創作者,我們要守住自己的底線,堅守自己的陣地,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不放棄對經典化的追求。
好歌因何生生不息?一個重要原因是它能唱出我們心中所想。就像我在節目中最後一首歌所唱的,“魚兒離不開這片大海”,魚兒只有迴歸大海,才會遊得更加歡暢。流行音樂只有跟受眾和時代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聲生不息”。
來源:人民日報客户端 | 作者 李健
流程編輯:TF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