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經濟時代,露天電影院能救市嗎?
隨着國內疫情突如其來的反撲,影院復工復產的呼聲被迫戛然而止,原本抱有希望曙光的中小影城再次走到懸崖盡頭。
比起近半年來零票房收入帶來的現金流虧空與影院維護固定成本的壓力,遙遙無期的復工通知成為了壓垮電影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本來籌備倒計時的國內大小影院,繼續做起了婚紗影樓、水果微商的生意。
甚至在地攤經濟回潮的風口之下,許多影院為了緩解經濟壓力,也紛紛跟上“地攤經濟”的浪潮,走上街頭,開始擺起了地攤。
太平洋影城
賣庫存爆米花、烤腸、電影周邊已經是初級操作,還有影城成功轉型餐飲,開始做起大排檔,每晚的營業額高達5000元左右。
棗陽漢城國際影城
在全員擺攤的氛圍之下,讓停業中的影院轉型“露天電影”的呼聲越來越高。這不僅讓我們思考:地攤經濟時代,露天電影院能成為電影市場的救命稻草嗎?
露天電影院發展史
對於中國的00後、10後來説,露天電影可算個新鮮玩意兒,可對於90年代前出生的人,露天電影卻是難忘的童年記憶。
露天電影是幾代中國人共有的青春物證。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末漸出歷史舞台,露天電影一直是最重要的娛樂項目,尤其在廣大農村。它是人們心中的至愛。
中國露天電影的興起可以追溯到建國前。1932年,電影批評家王塵無就首次指出:“中國的露天電影,不是指大飯店每年夏季開映的那個專供洋紳士和高等華人助興的露天電影,而是走江湖的人們在內地小城鎮或大一點的農村裏隨時放映的露天電影。”
新中國成立後,“走江湖的人們”逐漸正規化專業化,正式組建成為“流動電影放映隊”,遍佈在神州大地的大街小巷。雖然當時的電影放映帶有很強的意識形態色彩,但對於娛樂生活匱乏的人們來説,已經是很難得的愉悦體驗。
藉着露天電影的東風,人們很快形成了以看電影作為休閒娛樂乃至社交的消費習慣。1979年,改革開放僅僅過了一年,中國看電影的觀眾人次就達到了空前絕後的293億。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空地操場,凌空掛起的銀幕總能匯聚起摩肩擦踵的人羣,聚焦無數狂熱的目光。
在此後相當長的時間內,電影都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休閒娛樂方式。在2000年之前,村裏每逢哪户人家有喜事,比如生了男孩子、結婚大喜,甚至是母豬多下了幾個崽、莊稼豐收這些小事,都會講講排場,請電影放映員來村裏放一場電影。在部分農村地區,露天電影已成為全民狂歡的代名詞。
銀幕上的悲歡離合與蕩氣迴腸,滋潤了物質匱乏年代人們飢渴的心靈,露天電影成為幾代人共有的刻骨銘心的人生記憶。
電影放映員通常在下午就會拉着設備佈置場所了,兩三米的幕布放在現在不足為奇,可在當時的孩子們眼裏都是神奇的“高級貨”。銀幕有時掛在竹竿上,有時直接釘在某户村民的牆上,但無論在哪裏,總會有孩子假裝路過,偷偷看一眼銀幕的背後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如今連畫質低於720P都會嫌棄的年輕人一定不會想到,當年露天電影的放映有多受環境影響,一旦起風,銀幕固定不住,畫面會變形;音量夠大的音響,雜音也免不了出現;多次使用的膠片特別容易損壞,在放映過程常會出現黑幕或者跳幀現象,但在當時的觀眾眼裏,也只是稀鬆平常的“尿點”。
2000年以後,露天電影更多地出現在小學操場上,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組成部分。雖然當時人們家裏已經出現了彩色電視機,室內大型影院也漸成氣候,可孩子們還是依舊會為黑白的《地道戰》、《地雷戰》熱血沸騰。
近幾年,好萊塢特效大片的盛行迅速引發了電影銀幕的“軍備競賽”,不管是在一二線大城市還是小村鎮,擁有3D放映能力已經是基礎配置,杜比音效或IMAX已經是稀鬆平常。而露天電影也已成為懷舊、復古的代名詞,成為了幾代國人的獨家記憶。如今,中年人常常提起懷念“露天電影”,懷念的都是當年逝去的青春啊!
疫情當前,露天電影能捲土重來嗎?
當年人們觀看露天電影,實屬經濟基礎設施不足時的無奈之舉。然而,如今再次提起露天電影,卻是出於疫情考慮。
作為典型的“室內大型人羣密集場所”,電影院停業實是出於公共衞生安全的考慮。畢竟,面對層出不窮的確診病例,讓大家集中在一個密閉空間中呆上兩三個小時確實存在風險,不管是片方、影院還是管理部門都承擔不起這種後果。
然而,露天電影的環境卻能使這一問題迎刃而解。
對場地空間的需求不固定,解決了繁瑣租賃、裝飾包裝步驟,可操控性高;室外場所空曠,觀眾的公共衞生安全得以保證;現場大銀幕效果、觀影氛圍,雖然不能完全將室內的特效效果還原,但也是再先進的手機、電腦等移動端都無法比擬的觀影體驗。
實際上,實際上,在過去疫情爆發的幾個月中,國外露天影院已經掀起一陣熱潮。
可能在疫情之前,很少有人瞭解露天汽車影院。實際上,汽車影院就是坐在自己的汽車裏看電影。從外觀上看,汽車影院就是一個停車場,前面有一塊巨大的銀幕,而音響就是你自己車裏的收音機。因為汽車裏私人性、親密性等特點,露天汽車影院成為了“浪漫”的代名詞。
受到疫情蔓延、傳統影院關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國外,露天汽車影院再度走紅。在人人“談疫色變”的當下,只需要待在自己的車內空間而不需要與陌生人接觸的觀影方式,成為了汽車影院的天然優勢。
今年3月下旬,《好萊塢報道者》刊登了這樣一則消息,在北美絕大多數影院都處於關門和虧損期的時候,位於加利福尼亞州一家名為The Van Buren的汽車影院的票房收入卻逆勢上漲,在3月最後一個週末榮登全美票房收入第一影院的寶座。
德國的Autokino Essen汽車影院也相當火爆,4月初的時候,該影院僅一天時間便售出了500張電影票,此後汽車影院放映的所有影片提前2周便全部售罄。
在韓國,不少汽車影院的營業額都迎來了不同幅度的上升,其中位於大邱的Cine 80汽車影院票房收入相比往年增長了20%,位於首爾的Jayuro汽車影院票房則上升了30%。
除了原為“浪漫”而生的露天汽車影院成為新寵,窗口電影院也在國外的社區中逐漸流行開來。如其名字一樣,它用社區中的大樓外牆當作幕布,通過把電影投射到建築上,就能讓整個住宅區中的住户在窗户或陽台足不出户觀看電影。
在意大利的羅馬、佛羅倫薩甚至法國的巴黎,都能看到居民在牆上投影電影的嘗試。
國內各地也在逐漸開啓露天影院的再探索。在四川,峨影廠舉辦了“峨影1958公益放映”活動,截至6月共放映了43場,備受孩子們和城市居民的歡迎。
不僅是四川,南京、西安、張家港、鄂爾多斯等全國多地也組織了各類公益露天電影放映活動。甚至平遙國際影展也專門搭建了可容納1500人的“站台”露天電影院以供觀眾觀影。
地攤經濟時代,露天電影院能救市嗎?
對於停擺中的影院,不管是擺地攤賣爆米花,還是嘗試露天電影,都是無奈之中的“自救”之舉。對於有着大銀幕情懷,許久無法步入影院又眾多顧慮的影迷來講,類似於地攤經濟的露天影院可以説是理想觀影方式之一,在疫情之下有可能進入紅利期。
此外,對於國人而言,露天電影是難以替代的獨家記憶,正如中國電影資料館收集整理部主任、資深影展策展人林思瑋所説,“這種形式有很強的年代感和時代感,有這種記憶的人,會非常想參與。”喚起觀眾重新聚集觀影的感受和體驗,引起國內觀眾對於電影的熱情,對於後期電影業實現完全復工復業有着重要的鋪墊作用。
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在有效釋放觀眾的觀影熱情,帶來獨特觀影體驗的同時,露天放映也有一定的侷限性。一方面,露天放映的片源仍以上映過的經典老片為主,對觀眾吸引力有限,需要產業政策在片源上的支持;另一方面,露天影院的放映設備也亟待升級,而更新設備的這筆開支,對於停業中的影院來説也是額外的負擔。
露天電影院能成為救市英雄嗎?結果並不盡然。但是,我們可以從國內外的探索嘗試中看到疫情當前露天影院新的發展機遇。
左手是國人對於露天電影的懷舊情懷,右手是國內外探索嘗試的多元案例。用一種“過時”的方式,重新開啓電影與公共生活的可能性,正是時代賦予電影人的新課題。
在這種嘗試中,須得有影院作為先鋒挺身而出,也須有片方和管理部門積極配合,更須有忠實的電影愛好者提供市場反饋。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希望看到中國的電影行業能夠在這次疫情中活下去,站起來,也希望絕境之中能夠出現新的生產升級。
露天電影會成為後疫情時代的行業變局嗎?我們拭目以待。
部分資料參考:銀幕穿越者、上游新聞·重慶晨報、影視產業觀察、聯合雜貨UnitedGrocery 、河豚影視檔案 河豚影視檔案
文化產業新聞:
創建於2013年4月,微信內創建最早、最有價值的文化產業資訊平台,在業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中國文化報》曾 做專訪,刊發題為《生產高品質內容,做專業自媒體平台——文化產業新聞:不做新聞的搬運工》的報道。發送最新行業動態和分析報道,鏈接政府、企業、學界的 信息中轉站,文化產業相關從業者學習、交流、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