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世界最小西瓜來了, 產於南美, 僅拇指大小

由 烏雅竹雨 發佈於 娛樂

新聞閣娛樂新聞欄目為您提供最新娛樂新聞,讓您瞭解一手娛樂新聞、電影、電視、音樂等娛樂資訊,大陸港台明星八卦、明星緋聞、明星寫真和明星資料等娛樂信息。

  它3釐米長、直徑2釐米,外皮柔滑細嫩,內瓤為青綠色,口感如黃瓜般清脆爽口,可以直接食用。


  生物學又有最新發現,科學家昨日宣佈,他們在東非馬達加斯加島上發現一種變色龍,全長僅2.9公分,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變色龍品種。

  這項發現是德國和美國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之成果,他們在在馬達加斯加北海岸外的諾西哈拉(Nosy Hara)島發現這種迷你變色龍,學名為「Brookesia micra」 ,「Brookesia」代表分佈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的一屬變色龍屬,「micra」則是希臘文「微小」之意。

  德國慕尼黑邦立動物學蒐藏研究中心(Zoological State Collection Munich)科學家葛羅(Frank Glaw)告訴路透社:「這種變色龍很難在白天看到,因為它們很小也不大移動。」葛羅表示:「唯一、或者最能夠看到它們的方法是,你在夜間戴頭燈與火炬外出,因為這種變色龍會在黃昏時分爬上小株植物睡覺。」

  葛羅説,他們的研究團隊是在一個石灰岩小島上發現這種變色龍,這也讓科學家認為小島上的物種為了適應受限的環境,體型隨着演化越來越小。

  葛羅指出,迷你變色龍與馬達加斯加島上體型較小的侏儒變色龍也有所謂的「雙島效應」,馬達加斯加島上有自成一羣的侏儒變色龍,而小島上則繁衍出體型更小的物種。

  葛羅強調,這次研究團隊總共發現了迷你變色龍等4種新物種,不過由於這些物種的棲息範圍都很小,最小的只有1平方公里,因此對棲息地干擾更為敏感,所以科學家都擔心這些物種棲息地會受到外界干擾的威脅。

  (2017-04-02)


  手術現場照片。

  12月10日,上海醫生成功救治了一名僅11個月大的“巨食管”患兒。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獲悉,這名患兒是來自山東的女嬰。她被確診患有“賁門失弛緩症”,俗稱“巨食管”,是一種先天性疾病。此前,被救治的國外最小病例出現在日本,年僅3歲;國內最小病例出現在西安,23個月大。

  “寶寶出生時在純母乳餵養階段一切正常。到了5個多月大時,開始添加輔食,發現寶寶容易出現嘔吐現象。”女嬰的父親王先生回憶説,寶寶吃蛋黃或麪條等固體食物時,進食後即吐,有時候喝奶等流質食物也會嘔吐,最多的時候一天嘔吐達十多次,由於頻繁嘔吐和嗆咳,寶寶的體重明顯下降。

  王先生表示,因為嘔吐,食物反流誤吸進氣管,寶寶出現發熱、咳喘等症狀,在山東當地醫院被診斷為肺炎。經輾轉幾家醫院、多次住院治療,寶寶始終不能治癒。寶寶因飲食不佳,營養及發育都落後於同齡寶寶,目前11個月體重才7公斤,而同齡寶寶體重在10公斤左右。

  12月2日,王先生一家帶寶寶前往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消化科(簡稱“兒科醫院”),經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鏡等檢查,診斷為“賁門失弛緩症”。

  “賁門失弛緩症在小兒較為少見,一旦發病將嚴重影響孩子的生長髮育。”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副院長、外科主任鄭珊教授介紹説,賁門失弛緩症是一種先天性的食管神經肌肉功能障礙性疾病,兒童發病率僅為0.11-0.2/100000。其臨牀表現為吞嚥困難、進食後嘔吐、營養不良和反覆吸入性呼吸道感染。

  經全面術前檢查和各項功能評估後,兒科醫院決定於12月10日下午,為女嬰實施微創的經口內鏡下賁門環形肌切開手術。

  “既往的治療方式主要是開腹或腹腔鏡下切開賁門部肌層,但對於一個嬰幼兒,手術創傷大,術後併發症多,採用經口內鏡下賁門環形肌切開術,體表沒有手術疤痕,可以減少對嬰兒的創傷,降低手術風險,術後恢復更快。”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消化科主任黃瑛表示。

  手術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周平紅教授主刀,他是目前世界上成功完成該類手術最多的醫生。

  12月10日17時27分,女嬰手術順利,醫生預計三天後即可正常進食。

  據醫生介紹,全球報道的實施該類手術的最小年齡患兒為23個月,而本例患兒年齡不足11月齡,開創了經口內鏡下賁門環形肌切開手術的先例,為世界首例。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浙江省杭州市澎友”:偉大的醫生

  網友“納蘭杜若”:寶寶太可憐了 希望越來越好

  網友“浙江省杭州市澎友”:哎……真好

  網友“北京澎友”:祝願寶寶健健康康

  網友“北京澎友”:很好啦

  網友“北京澎友”:上海的醫院還是很不錯的

  網友“北京澎友”:好醫生

  網友“北京澎友”:給醫生點贊

  網友“的話ID”:妙手仁心

  網友“驚鴻一瞥”:唉 苦了這孩子了

  (1970-01-01)


  【編者按】

  “髀設”是市政廳關注好設計和年輕人好想法的版塊。髀設,即畢設(畢業設計)。學生的畢設往往是年輕人充分調研後提出的新鮮想法,是體現“初心”的作品。“畢設”雖然意味着完結,但“髀設”是連接改變的開始。“髀”來自“髀石”,原本是羊腿的一塊連接骨,也是一個有趣的兒童遊戲。我們希望,通過“髀設”的傳播,年輕人的好想法會與現實產生出有趣的張力。

  市政廳收集到許多年輕人的作品,各有其打動人之處。最終,我們挑選出17個涉及不同城市空間和問題的作品,包括:老齡化、幼兒園、古村落、老菜場、老城區、工人新村、辦公空間、共享社區、醫院等等。我們也請不同的學者、專家和市民評委對這些作品做出評價。“髀設·秀”系列不是單純地展示畢設作品,而是展現年輕人思考、探索和理解城市問題的歷程,從中看出年輕人獨到的價值。

  尹健江,現居廣州,現為教師、獨立設計師。

  2014年獲得荷蘭皇家藝術學院室內設計碩士學位,畢業作品《微縮辦公》曾獲入選柏林DMY新秀陣容,並於次年展覽於柏林DMY設計周。在荷蘭鹿特丹開創Studio Roy Yin。2015年末回國後,一直在探究空間的藝術性如何影響行為。他認為,辦公室意味着工作,而工作意味着實現自我價值。辦公空間的變遷是人們的需求發生了變化,設計師要滿足這些變化的需求,並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想像力。

  2012年,我到荷蘭皇家藝術學院學習室內設計,第一個研究題目是,研究荷蘭空置辦公樓的現狀,並提出可行方案。接着,我們參與了兩個在空置辦公大樓裏舉行的項目(Todays Art的室內項目和鹿特丹建築日的項目)。

  研究生第二年,我與著名的OMA總部在同一個大樓上課。眾所周知,OMA是荷蘭最著名的建築事務所,即CCTV辦公大樓的設計者。他們在世界各地設計了不少辦公室——但OMA所在的辦公樓,居然是半空置的。我對這種黑色幽默背後的辦公室產生了疑問。一方面好奇發達國家荷蘭為何有這麼多空置辦公室,另一方面則對中國新辦公室的瘋狂增長產生了一絲憂慮。於是,我的畢設選擇研究辦公空間。

  被固定的工作單元

  1960年代起,人們對更開放和更靈活的辦公室設計產生了需求。當時,對開放性大空間進行小隔斷的辦公形式十分流行。1963年,Quickborner團隊設計了Bürolandschaft開放性辦公樓,奠定了開放性與靈活性辦公的地位。

  Bürolandschaft平面,本文圖片除特殊標註外均來自尹健江。

  他們以公司的工作流程決定如何安排大量傢俱。工作空間、安靜空間、會議空間和休閒區域,形成了一副壯觀的辦公景觀。在自上而下的等級制度下,面對面的交流成為有限距離內唯一的溝通方式。因此,人們必須在固定的地方工作,讓別人更容易找到自己。

  這種刻板的公司結構,控制着員工的工作地點、行動路線、社交活動、休閒活動和時間安排。電影“Play Time”(1967)把這種冷峻的辦公環境渲染得淋漓盡致。人們就像機器裏的零部件,沒有選擇自己工作環境的自由。

  電影“Play Time”劇照。

  靈活多變的工作空間

  1980年代後,工作方式和工作地點有所變化。個人、團隊、客户,廣泛討論辦公的設計方向。許多變化源於信息技術的發展、靈活工作的時間表、靈活的公司管理制度和個人需求。當一個公司的服務器可以連接到每個員工,每個人都可以在家、酒店、咖啡廳或其他地方上網工作。因此,Hans Hollein的移動辦公就從理論變成了現實的概念。

  Hans Hollein移動辦公概念。

  戴爾公司計劃,在2020年,實現50%的員工在辦公室以外工作。2013年,Dell公司已有20%的員工不在辦公室工作。這是為了推行更便捷的辦公模式,為廣泛的員工提供“邊工作邊進行私人生活”的機會。這種工作方式也會節省巨大的固定資產投資成本。

  荷蘭代爾夫特的公司The Vision Web鼓勵員工在任何地方工作,被視為實行靈活工作非常成功的企業。另一家公司Sun Microsystems在實行新辦公概念上有許多的經驗。他們的目標是創造一個靈活的辦公點網絡——從家庭辦公到衞星辦公室,再從衞星辦公室到地區總部或中央辦公室。獨立的工作準則允許員工“Sunner”在家裏工作,從而避免交通堵塞和其他干擾,也可以和家人共進午餐,節省許多時間,還可享受私人生活。員工到衞星辦公室或中央辦公室的唯一原因,是見客户或與其他團隊人員配合工作。

  Sun Microsystems公司的中央辦公室和衞星辦公室。

  但當我們從固定工作轉向靈活辦公時,也產生了負面影響——辦公樓的空置。近年來,歐美地區辦公室的使用率普遍下降。企業減少辦公空間的使用,意味着減少開支,在辦公室工作的人逐漸減少。辦公樓的空間使用率在降低,就出現了辦公樓裏的剩餘空間。

  被節省出的辦公空間

  一棟傳統的辦公大樓,只是用來工作的。建築師和規劃者並未想到,如今的西方社會,辦公空間會供過於求。在我看來,作為新生代的設計師,有必要對新情況提出獨到的見解,把問題轉化為機遇。也許,辦公樓裏的剩餘空間——或者説,是節省出來的辦公空間,也許能變成其他生活空間。

  那麼,什麼樣的項目,才適合被節省出來的空間呢?我們可以重新思考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需求:

  早晨,我們想吃新鮮的早餐,配上香濃的咖啡,享受日出,聽聽音樂,閲讀報刊。一個咖啡廳出現在我們的辦公室旁,是最美好的。中午,如果我們吃膩了自帶的三文治或飯盒,那私人廚房不會讓你失望。私人廚房沒有菜單,但每天提供一或兩道特別的菜式,可能是西餐也可能是中餐,它將會讓我們的舌尖得到驚喜。下班時間,抒發一天壓力的最好地方,可能是健身房。在我們回家前,還可以在隔壁超市買到食物或日用品。各種服務讓工作生活十分便捷。

  因此,靈活辦公和生活悠閒體驗可以存在於同一個辦公大樓裏。未來的辦公空間將會更加多元化,比單一的辦公樓更有價值。

  畢設研究分析過程。

  創造最小的辦公室

  於是,我提出一個想法:是否可以設計一種無法縮小的辦公室?它不再是傳統的辦公室,可以帶來更好的工作空間,也會帶來各種生活方式。

  首先,讓我們來分析,哪些空間是可以被捨去的?

  現在,獨立工作和程序化工作完全可以在辦公室以外執行和完成。在個人辦公室、開放式辦公室和會議室這三種傳統辦公空間裏,只有開放式辦公和會議室在未來得以保留。而傳統會議室又經常被空置,在空置的時間裏,它應該開放給日常工作使用。

  於是,我以著名的Bürolandschaft為研究對象,探索是否有極致的可能性,以節省空間。從Bürolandschaft平面可見,走道空間佔據了Bürolandschaft大部分的面積。如果我們把所有傢俱一個挨一個地移向一側,它將會變成下圖的情況。

  Bürolandschaft平面轉變。

  第二張圖片黃色部分佔差不多40%的額外空間,倘若這些空間都用於我們之前提到的生活和體驗,將給辦公人員帶來許多好處。在這個例子裏,人們不能走到傢俱所在的地方,除非他們在傢俱上走動。而一旦不穿鞋子,我們就變得自由,可以發現許多超乎想象的工作方式。

  實際上,在辦公室裏不穿鞋子,可以帶來更健康的工作方式。德國聯邦姿勢與移動性研究所所長Dieter Breithecker説:“如果你非常注重人機工程的效應,那工作的時候不穿鞋子,將可以減少你的工作壓力。”在鞋子發明前,人類已赤腳行走了200萬年,腳已進化為行走和跑動時不需任何東西支撐的狀態。所以,出現了一個新機會,讓我們體驗和感受工作赤腳時的輕鬆。

  在桌椅上行走。

  在辦公室的一些設備,如存儲間、書架、衣架、冰櫃等,佔用了不少空間。如果這些設備可以像桌子椅子一樣讓人使用,會增加工作的地方。另一方面,桌子椅子之間的通道不復存在,每個人之間的空間變得更擠。

  在同一個水平上空間間隔小,視線被阻隔。

  然而,如果我們讓桌子椅子的高度增加,變成許多層,我們就可以合理地使用垂直方向上的空間。空間因此變得更加舒適。同時,因為部分桌子椅子的高度增加,其下方的空間可用來放置不同的辦公設備。在靈活辦公的時代,這種不可再縮的辦公概念可成為現實。人少的時候,空間不會過於空蕩;而人多的時候,也可以滿足需求。

  下一個問題是:如何用設計來滿足這種要求,讓不同高度的桌子和椅子在任何一個地方,隨時工作。未來的辦公室,可以讓我們走到哪裏就工作到哪裏。

  在不同高度,有更好的視野和更大的空間。

  桌子,椅子和辦公景觀

  一直以來,椅子和桌子——這對古老的搭配決定着辦公室的形態。在未來不可變小的辦公室裏,桌子和椅子仍然起重要作用。通常,辦公椅和辦公桌的高度設計,符合不同人的身體比例。桌子是一個讓人們完成不同任務的平面。但當一台筆記本電腦就可以處理成千上萬的文件時,大型桌面將變得空空如也。

  另一方面,人們通常放許多東西在桌子上,這給工作帶來許多幹擾和不便,想要找到相應的東西將花費我們不少時間。因此,我們需要更小的桌面,滿足基本需求的同時,也能提高工作效率,節省空間。

  大桌面與小桌面。

  在未來的最小辦公室裏,人們是自由的個體,他們有權利選擇任何地方工作,挑選自己的工作位置。原有的傳統椅子要不太軟,要不太小,或不夠平坦,不能像桌子一樣放東西。這樣,人們不能在任何地方工作。如果增加椅子的尺寸,可以模糊桌子與椅子的功能。桌子也是椅子,椅子也是桌子。

  增大椅子面積前後對比。

  通常一把舒服的椅子可以給予我們身體很好的支撐。但實際上,即使坐在舒適的椅子上,長時間不活動對身體還是不利的。Kansas State大學研究員Richard Rosenkranz的研究表明:“我們發現,長時間坐着對糖尿病和所有慢性疾病都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個人體力活動和其他活動也與此緊密相關。”醫學網站Medical News Today報道説,辦公室人員有着更高的機率患上慢性疾病,因為他們花費一天中的更多時間坐在桌子前。專家建議,人們應該減少久坐和特定的坐姿,應該做更多的體力活動。

  在新的辦公景觀裏不同的工作姿勢。

  因此,辦公室應該允許人們可以以更多的姿勢工作。因此,這種“桌子=椅子=階梯”的概念使人們在辦公室裏走上走下,他們無意中做了許多額外的體力活動。

  我認為辦公室意味着工作,而工作則意味着實現自我價值。辦公空間的變遷是人們需求發生了變化。設計師應當滿足了人們的需求,並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想像力。

  最小的辦公室原型C。

  在我的畢設中,桌子、椅子和其他辦公用品之間的關係形成了新的辦公景觀。這個最小辦公室,不僅滿足了功能性辦公室的基本需求,也釋放了更多辦公空間,來豐富日常辦公生活,為人們提供更多地點、路線、姿勢和鄰里同事的選擇,讓人以各種姿勢在任何地方工作和見面——甚至是在角落,或在別人上方。在一些等級制的辦公室裏,絕不會出現這樣的空間。

  這個最小辦公室的設計,將減少租户的花費,提高辦公效率,豐富辦公生活,也讓開發商免受虧本的煩惱。最重要的是,設計將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新的辦公景觀將為新的工作觀念創造機遇。

  最小的辦公室原型A。

  最小的辦公室原型B。

  2015年6月,我的畢設參加了柏林的設計節。在展覽中,最多的問題莫過於,這已經成為現實了嗎?有沒有公司在用你的設計呢?我説,這需要一個既勇敢又創新的客户。

  2015年6月,在柏林設計節展示畢設的尹健江。

  許多年輕人覺得,設計非常有趣,表示如果有這樣一個共享空間,一定會去工作一番。也有足球俱樂部的經理過來問,他們辦公室可不可以設計成這樣?是否有成品可以購買?因為他們喜歡運動,希望辦公室也可以設計成鍛鍊身體的地方。

  有些老師説,他們辦公室設計成這樣,肯定很受小朋友喜歡。的確,這吸引了一些小朋友,來我的展區玩耍。一個幼兒園的老師跟我説,她準備回學校申請,改造一個類似的區域。

  看來,這個設計的形態,已超越辦公室的範疇,給人們帶來了更多可能性和趣味性。當然,也有老師帶了整個專業的學生過來聽我演講,他們嘗試了我的設計,感覺非常棒,但覺得很可惜,暫時沒有客户願意用好的材料去做這樣一個設計。

  或許有一天,人們會問我們為什麼坐在桌子底下。我們會回答:“對不起。我們在工作。”

  範文兵(上海交通大學建築學系副系主任)評語:

  這是一個基於研究的畢業設計(design based on research)。所謂基於研究,是指針對一個課題,追根溯源,找到規律和趨勢,以此作為設計依據,或需要解決的問題。針對該類型的學生作品,我會更關注設計者如何通過理性推導,將結論順暢地轉換到設計步驟與設計成果,這是一種理性的設計思維與設計能力,非常需要培養。

  本設計的推導過程,還是比較荷蘭、比較嚴密的,尤其是圖表的介入(如那張Bürolandschaft平面轉變圖)非常關鍵,而以後的如赤腳、小尺寸、高低強調運動等因素的引入,其實帶有強烈的主觀性,這個主觀性幫助了設計的開展與物化,同時意味着,這個設計,會找到和它匹配的特定的(而非普遍的)客户羣。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海嶽夢中飛”:胡扯

  網友“神勇小胖胖”:説真,好的辦公室最關鍵的是有張好椅子和一台流暢的電腦。

  網友“楊風”:你不考慮那個為了到辦公室另一頭找他的助理小李而爬過30多層堆疊的桌椅結果在最高處摔倒扭傷腳踝還砸到小張的老王的感受?

  網友“Pearl”:桌子真的有優質辦公椅坐起來舒服嗎?恐怕一個小時不到屁股疼

  網友“只看不説話”:概念

  (1970-01-01)


  加拿大女孩卡拉迪·約迪-布魯利(Kenadie Jourdin-Bromley)從一出生就備受關注,她長得實在是太小了,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小的女孩”。她剛一歲的時候身高和薯片桶的高度差不多。

  卡拉迪剛出生時,體重只有1.2公斤,只有一隻手掌那麼大,護士親切的稱她為“拇指姑娘”,是不是有種芭比娃娃的感覺?

  醫生説卡拉迪能活下來就是一個奇蹟,所以父母對這個孩子的照顧更是用心百倍,圖為她身着聖誕老人衣服,她的身高和聖誕老人模型差不多。

  生活中,卡拉迪是一位快樂的小姑娘。圖為父親正在和她開心地玩耍

  在家庭生活中她也是每個成員關注的焦點

  卡拉迪能都健康快樂的成長離不開父母對她的關愛

  在幼兒園裏她和別的孩子比起來,身形要小的多,但是其他小朋友對她都很友好

  媽媽在門外面,但是卡拉迪身高夠不到門把手,無法開門

  現在的卡拉迪學習態度很認真,她會一絲不苟的完成各種學習任務

  在卡拉迪的襯托下,弟弟看起來好像是一個巨人

  卡拉迪的很多用品都是父母給她訂製的,從鞋子到眼鏡無一例外,正是父母這份無私的愛 讓14歲的她和普通孩子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着。

  (2017-07-29)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