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對老師説什麼
教師節,我該對老師説什麼?
這麼多年了,其實老師交給我的東西我都毫無保留的還給了他們。
數學,我自己不會解二元一次方程,忘了數列長什麼樣子,排列組合已經和海底撈的菜單弄混了,千萬別提極限、微積分、空間解析,我的大腦皮層的褶皺裏從沒給他們留有過空間。
對不起了老師! 語文,似乎記得主謂賓這個説法,但是具體誰是誰已經太模糊了。好像有個物理老師教過我們一篇配平化學方程式的文章……
記起來了,每個老師都教過這篇課文: 你們這一屆,是我帶過的最差的一屆…… 你們聽聽,你們這個班的笑聲最大…… 你看我幹什麼?我臉上有答案?
雖然知識有好多都還給老師了,但是他們教給我做人的道理,卻如雨露一般,時時滋潤着我的成長。
教師節,你想對老師説什麼?
説到教師節,有一部電影非常適合在這個時候拿出來聊一聊:《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
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羣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
《放牛班的春天》這樣的劇情堪稱法國版的“麻辣教師”;主題結構並不算新鮮,卻把輕鬆逗趣、温馨可愛推到極致,並體現了對教師的尊重以及對問題學生的關懷,喚起了人們心靈的共鳴;該片沒有美女、沒有暴力、沒有動作、沒有太多商業元素,該片如一股清流,用最古典的技法説出了一則最純真的故事,將長期被“電影機器”圍攻的觀眾心靈徹底清洗了一番。
第一眼看到《放牛班的春天》這個名字,只覺得它很奇怪,通過這個名字我完全想象不到這部電影是講什麼的,是什麼類型的電影。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個老師用音樂與孩子們交流的故事。而所謂放牛班是指池塘地教養院的問題學生們,他們調皮,不服管教,喜歡惡作劇,或者無父無母。
他們因為種種原因聚集在這裏,而這裏是為再教育問題少年們設立的寄宿學校,是放牛班。
而音樂老師馬修的出現讓這些生活在地獄中的天使們迎來了春天。
一個教師的付出,可以影響許多人的一生。
馬修夢想成為一個偉大的音樂家。奈何機遇有限,現實殘酷。處於人生低谷的他只好來到池塘底教養院當一名音樂老師。
面對同事的不幸遭遇,面對亂哄哄的教室,面對屢教不改的學生,他始終沒有放棄希望,一直不斷的試圖拯救每一個誤入歧途的學生。或許是音樂真的能夠觸及人心,又或許是馬修的包容與耐心打動了他們。
失敗的音樂家最終成為了一名成功的教育家。
《放牛班的春天》是每次重温,都能被輕易打動的一部電影。
沒有光彩奪目的演員,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幾個稚氣未脱的“問題”孩子,一位禿頭老師,再加上乾淨簡單的音樂,涓涓流淌出的,卻是一個擁有洗滌靈魂力量的故事。
禿頭老師叫馬修,影片通過他的日記,回溯了五十多年前,這羣問題孩子是如何被救贖的。
該片堪稱法國版的《春風化雨》,還有一絲《天堂電影院》的味道。
自2004年上映以來,票房與口碑齊聲沸揚,獲得凱撒獎6項提名,併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影片中的音樂也是一大亮點,電影原聲帶蟬連法國排行榜冠軍,天籟童聲治癒無數人。
有人説,這是一部能讓人因喜悦而淚流滿面的電影。
在這裏,能找到最純真的善良、最生機的希望,同時也讓人明白了何為師德,何為園丁。
馬修老師身體力行地告訴人們,最好的教育,就是告訴孩子“你值得”。
而一個人的頂級幸運,就是在年少時,遇到這樣一個讓你篤信自己“值得”的老師。
老師説:你值得被寬容
電影中,這所被稱為“池塘之底”的學校,其實也是一所充滿暴力的監牢。
在這裏,校長是牢頭,所有學生都是囚犯。
沒有人被善待,惡意與暴行無處不在。
如果有孩子觸犯了紀律,全校師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將受到嚴厲的懲罰。
如果三秒內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關六小時的禁閉,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發為止。
在這種毫無尊嚴的嚴厲懲罰中,孩子們表面乖順,內心卻暗潮湧動。
而馬修不一樣,他對孩子們釋放善意,讓他們明白,還有一個人與自己站在一起。
第一次上課,樂格克搶走了馬修老師的公文包,校長來質問,馬修平靜地掩飾:“什麼也沒有”。
電影中,三個孩子撬開櫃子,從馬修的公文包裏拿出了他珍藏的樂譜,躲在廁所裏翻看。學監聞訊趕來,馬修再一次聲明:“沒什麼”。
皮埃爾因為違反課堂紀律,被校長關禁閉,不能在規定的探視時間和母親見面,馬修則替皮埃爾圓謊,説他到醫院補牙去了。
長期被粗暴對待的孩子,潛意識裏會覺得自己很差勁兒,所以只配受這樣的懲罰。
而馬修卻憑藉自身的柔軟與善意,讓他們知道,原來自己也可以被寬容和善待。
孩子們每天都被善意包圍,日復一日,他們身上的戾氣漸漸消褪,開始顯露善良的本性。
老師説:你值得被期待
電影中,老師和家長對這羣孩子都不抱希望,校長甚至説:永遠不要指望他們變好。
馬修老師卻反駁道:永遠別説永遠,希望就在前方。
別人看到了孩子的頑劣、不可救藥,而馬修卻看到了他們的閃光點。
馬修讓他們在一張紙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年齡,以及長大後想從事的職業。
他們有的想當消防員,有的想當拿破崙,有的想成為一個熱氣球駕駛員。
每個孩子的夢想,都是那麼美好。
更美好的是,馬修讓他們重新認識了自己,也重新點燃了內心希望的星星之火。
有一天,孩子們唱歌罵馬修是禿頂,馬修不僅沒生氣,還很興奮地意識到:
他們雖然唱的不怎麼樣,可是他們愛唱。
他成立了合唱團,並針對每個孩子的音色分出高中低音,讓他們每一個人都發揮出自己的價值。
從來沒有唱過歌的小派皮諾,馬修承諾會給他補課,同時任命他為“合唱團指揮助理”;
五音不全的郭邦,因為個子較高,馬修讓他做了合唱團“活的樂譜架”。
皮埃爾生在單親家庭,自認為是一個被母親放棄了的孩子,所以也就乾脆自暴自棄。
他性格敏感,習慣用冷漠武裝自己,對音樂卻有着天生的靈性。
他沉默而彆扭,遠離人羣、抗拒友善,卻會在夜晚空蕩蕩的教室獨自歌唱。
馬修千方百計讓他加入到合唱團,這也成為他人生的重大轉機。
馬修説服皮埃爾的母親,把皮埃爾送進最好的音樂學校,發揮他的天賦。
最終,皮埃爾得以在里昂音樂學院深造,成為著名指揮家。
池塘之底,亦可育出天籟之音。
皮格馬利翁效應説:
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
這羣不被期待的孩子,在馬修老師那裏,卻被寄予厚望,這讓他們感受到了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也找到了久違的自信。
老師説:你值得花心思
電影中,校長的教育“理念”是“行動—反應”,他的口頭禪是“犯錯就要被處罰”,簡單粗暴得像是本能。
簡單是因為無心,粗暴是因為無愛。
而馬修卻懂得在如何壓制孩子狂妄的同時,還維護他們的自尊。
這是他的高明之處,亦是他的可貴之處。
樂格克惡作劇,把墨水瓶放在門上,砸傷了神父的眼睛。
馬修卻沒有把他交給校長,接受體罰,而是和他偷偷達成協議,讓他去照顧神父。
結果,毫不知情的神父拍着孩子的肩膀説:
“你並不像他們所説的那樣無可救藥,其實你的內心是個好孩子。”
在那一刻,這個“壞孩子”開始改變了。
皮埃爾被馬修賦予了獨唱的特權後,他逐漸找回了自信,但在他漸漸漫過自大的警戒線時,馬修又撤回了他的獨唱權。
“你嗓音還不錯,但並非無人可替代。”
合唱團在給公爵夫人公開表演時,皮埃爾鬱鬱寡歡地站在隊列之外,以一種“受處罰”的姿態。
然而到了他被奪走的獨唱部分,馬修卻向他遙遙示意,眼神鼓勵,等他開口。
皮埃爾在經歷了主唱權的失而復得後,對自己的價值有了更客觀的認識,也開始懂得感激、體諒。
在他如天籟的歌聲裏,我們感受到了至純的熱愛,還有濃到瀰漫開來的感激之情。
校長的懲罰是一種粗暴的強勢,而馬修的懲罰則是讓孩子平等選擇、承擔後果。
在遭受懲罰時,他們感受到的不是屈辱、仇恨,而是被用心對待後的感激和醍醐灌頂。
老師説:你值得被愛
電影中,“池塘之底”的這羣“問題兒童”,看起來劣跡斑斑,但馬修卻一語道破天機:
小可憐們只是需要理解罷了。
馬修清楚,這些孩子,最需要的是愛。
無論他們做過怎樣過分的事情,其實都是在表達,一個孩子不被認可的不滿,不被重視和疼愛的自暴自棄。
他無條件地給予了孩子們愛,讓他們知道自己值得被愛。
馬修到學校的第一天,就看到小男孩派皮諾站在校門口,馬修問他:你在幹什麼?
他用稚嫩的聲音回答:我正在等着星期六,我的父親會來這裏接我。
父母雙亡的他,就這樣固執地等在校門口。
馬修到來後,給了他父親一般的愛,每天晚上給他蓋被子,讓他免受其他孩子欺負。
他也把愛,分給了每個孩子,這羣習慣被責罵懲罰的孩子,終於在愛中變得柔軟。
所以在馬修被迫離開學校時,他們一邊高唱馬修教給他們的歌,一邊將紙飛機撒得漫天都是。
所以派皮諾央求馬修:“你可以帶我走嗎?”
他承認了自己是孤兒的事實,也最終等到了要等的人。
馬修帶派皮諾離開了,他們走的那一天,剛好是星期六。
電影裏有一段話特別感人: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温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
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每個孩子都應該被愛,而知道自己值得被愛,正是救贖的開始。
在馬修來“池塘之底”之前,這羣被老師和家長放棄的孩子,都有很深的匱乏感。
他們從大人眼中看到的,是失望、厭棄,所以他們自暴自棄,在問題孩子的路上越走越遠。
而馬修卻告訴他們:
你值得享受寬容和善意;你值得被愛、被期待;你值得一切美好的東西。
而這,也正是這部影片教會我們的,同時也是最打動我們的。
願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都能遇到一位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