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的前世今生,中國哪裏的包子最好吃?
作為一個北方人,包子是我最喜歡的麪食之一。
吃不同包子的過程,總有種不可預知的期待和驚喜。像是一場帶點挑逗的好玩遊戲,懂得探索,才能吃得不亦樂乎。
那麼,中國到底哪裏的包子最好吃?
包子簡史
漢代畫像石上的庖廚圖,呈現出明顯的蒸籠圖
可以腦補一下他們在蒸啥?
包子可不是憑空發明出來的,它的前世很是淳樸——
被人們稱為「饅頭」。
「釋名」曾記「漢有蒸餅」。那個時候,基本將麪食統稱為「餅」,蒸出的麪食就是蒸餅,雖類似饅頭,確無饅頭之名。
漢代畫像石上,曾有蒸籠烹飪的圖像,可見,當時有蒸餅無疑。
到了晉代,則出現了饅頭之名,寫為「曼頭」。盧諶的「祭法」中寫着要用饅頭做四季祭品,「春祠用曼頭、餳餅、髓餅、牢丸,夏秋冬亦如之。」
再往後,到了唐代,也是有「饅頭」形態的食物。「清異錄」裏曾記「玉尖面」,即為饅頭。
一直到五代時期,包子才算正式登場。
「清異錄」裏提到,五代汴梁閶闔門外有個「張手美家」食館,以賣節令食物為主,每至伏日,有一款「綠荷包子」。
宋代的時候,包子已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遍地開花。記錄汴梁風俗的「東京夢華錄」寫着「諸色包子」。「夢粱錄」裏則有江魚包兒、蟹肉包兒、水晶包兒、筍肉包兒之類。這裏是「包兒」的叫法,「兒」與「子」是同義,後來自然而然就有了「包子」的名稱轉換。
當時,還有被稱作「灌漿饅頭」的,大概就是後來的灌湯包了。
不過,這個時候,「饅頭」和「包子」仍舊是傻傻分不清的。或者説,它們在很長時間內都是指的同一個東西,這也不難理解為啥現在很多南方人仍舊管包子叫做饅頭了。
直到清代,饅頭的叫法徹底有了變化。北方管沒有餡兒的叫作饅頭,有餡兒的稱為包子。而南方卻把有餡兒的稱作饅頭,無餡兒的叫「大包子」……
「清稗類鈔」有記:「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清代時期,人們對包子餡兒的追求也到達了一個新境界,許多老字號流傳至今,比如天津的「狗不理」包子。
種類眾多的包子,誰是王者?
包子的江湖,從來都是風起雲湧、暗藏殺氣。各門各派都堅守着自己的一方寶地,被忠實的追隨者牢牢簇擁。
廣東叉燒包、天津狗不理、上海小籠包、成都韓包子、開封灌湯包、山東排骨包、揚州三丁包、新疆烤包子、武漢生煎包、靖江蟹黃包、雲南破酥包、重慶九園包、福建東河包…這些有江湖地位的,自然不在話下。
中國名包何其多,每一樣都「包」治百病。你不信?往下看!
開封丨灌湯包的「鼻祖」
前面説到,包子在五代時出現,宋代時全面開花。
北宋的時候,開封就有了夜市小吃,「東京夢華錄」裏就記錄了「夜市直到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的繁榮景象。那夜市裏的美食,當然是什麼都有啦,包子,更是自帶流量的存在!
當時最出名的就是「玉樓山洞梅花包子」,號稱汴梁第一,被讚譽為「琅繯妙品」,深為百姓所喜愛。據説灌湯包就是源自它,從此便流傳了下來。
開封灌湯包是典型的豫菜系口味的代表,鮮香是它最大的特點。外表看起來和南方小籠沒太大差別,只是更大、更扁一些。
吃它也有人人必備的口訣:「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再喝湯,一掃光,滿口香。」這樣的吃法可以充分感受到灌湯的鮮美流油、皮餡的軟嫩充盈。當然,也可以保證你的吃相非常優雅,絕對不會慘絕人寰。
杭州丨身世成謎的小籠包
杭州人吃的都是這樣的小籠包,薄皮、帶湯汁
在全國各地開「杭州小籠包」店的人,大部分來自浙江嵊州。大概是嵊州這個地方不夠出名,最開始經營的時候,某個「聰明」的嵊州人便給店面取名為「杭州小籠包」,從此讓那一屜屜縮小版的肉包子霸佔了全國早飯的頭把交椅。
但是,在杭州的街上,確實沒什麼「杭州小籠包」的身影。
在「舌尖上的中國2」裏,杭州小籠包曾有專門出鏡特寫:
「杭州小籠包拷貝的是古代開封的工藝,豬皮凍剁細,與餡料混合,皮凍遇熱化為汁水,這正是小籠包湯汁豐盈、口感濃郁的奧秘。」
小籠包是「灌湯包」的一種。灌湯包最先是出現在河南開封。後來,這種「灌湯的饅頭」被傳到了江南,成為了江浙一代的特色小吃。
杭州赫赫有名的要屬蝦肉小籠。「皮像菊花心,餡似玫瑰瓣」形容得恰如其分。餡料由清蝦仁、夾心肉、配上鮮豬肉皮凍製成,咬一口彷彿是春天。
揚州丨每一口都讓人心動的三丁包子
三丁包子,可以説是揚州小吃的代表作。還有網友稱其為「包子王者」。
這個稱號,三丁包子自然是當得起的。
據説,當年乾隆老爺子下揚州時,突發奇想,想吃一種「養而不過補,美味而不過鮮,油香而不過膩,鬆脆而不過硬,細嫩而不過軟」的點心。港真,這不是任性是啥?
鹽商們知道後,差點急禿了頭!趕緊和大廚商量該咋辦。這不,他們就用雞丁、豬肉丁、竹筍丁、海蔘丁、蝦仁製作了「五丁大包」,請皇帝品嚐。乾隆吃了以後,那叫一個愉悦滿足,五丁大包就此成名。後來,因為製作成本比較高,又去掉了海蔘和蝦仁兩種餡料,再加大包子體量,三丁大包子便一直風靡到今天。
三丁又稱三鮮,有着鹹中帶甜、油而不膩的口感。包子皮充分吸收了餡料的滷汁,變得鬆軟而鮮美。掰開軟軟糯糯的麪皮之後,肉餡在一晃而出的熱氣中揭開分曉。
咬一口,雞肉丁細嫩豐腴、豬肉丁不肥不瘦、竹筍丁鮮嫩清脆,叫人直呼「妙哉!」
揚州的三丁包子還曾被空運到日本,天皇吃了連豎大拇指,稱其為「天下一品」。所謂的「包子王者」,果然是被蓋過章的,名不虛傳!
靖江丨中華第一湯包
江南地區做蟹黃湯包的不在少數,哪裏的最好?
靖江!
作家趙珩曾在書中提及靖江湯包,形容道「五六十年代在玉華台吃的,也難以與之比肩」。可見其美味。
更有在「舌尖上的中國」裏的出場,雖然時長不足兩分鐘,也是把靖江的蟹黃湯包提高了一個層次。咱可是經過官方認證的。
去年九月的時候,我們還親自去了趟靖江吃這「中華第一湯包」。第一口,就像是在初吻,讓人心神盪漾。
輕輕撥動躺在盤中的湯包,搖搖晃晃,實在可愛。保持耐心,默唸「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喝湯」的吃湯包要訣。俗話説,心急吃不了湯包。
在包子上先開個天窗兒,輕輕咬破一個小口,再小心緩慢地吮吸湯汁,感受着雞香、蟹肉、蟹黃、豬肉融合帶來的美妙。甜鮮、熱燙、過癮!記得搭配醋和薑絲。
天津丨包子還是要吃素的
要説天津的美味,包子該是頭等。
只不過,對於天津人來説,狗不理雖是當地飲食文化裏一個撕不掉的標籤,但也都是給外地人吃的。和北京的全聚德大致是一個意味。
要説天津人好哪口兒,那還是得素餡兒排第一。這津兒素,也自然是天津獨有的餡料品種。
一個津兒素的包子裏,有豆芽菜、香菜、餜子、粉皮兒、木耳、口蘑、白香乾……等十餘種食材原料,再用麻醬、腐乳調餡兒,吃一口皮薄餡厚、咬勁十足、清香醇厚。
清朝中葉,天津出現了素菜館兒,往後日漸興盛,「吃素」也就這樣流行起來。
後來,據説慈禧太后到天津的天后宮進香,便在當地品嚐了素包,讚不絕口。回京後也念念不忘天津素包的美味,派人特地到天津買了素包帶回宮。可見,這素包也真是大有來頭。
廣東丨人生中不可錯過的叉燒包
先問問,有多少人是因為多年以前的香港電影「人肉叉燒包」而知道「叉燒包」的?直到現在,在網上搜「叉燒包」三個字,仍舊會出來很多和這部電影相關的結果……
不過,話説回來,大廣東的叉燒包,可是個不少人為之瘋狂的美味。早在上個世紀,它就和蝦餃、幹蒸燒賣、粉果一樣,被統稱為粵式早茶的「四大天王」,位列其首。
據説,叉燒包源自北方的開花饅頭。後來傳到了廣東,根據當地人喜愛偏甜的口味和鬆軟的口感,便改良成了獨有特色的叉燒包。
之所以叫「叉燒」,是源於它的做法。選用的肉需要肥瘦相間,先醃製,再用叉子叉着送到爐中燒烤,因此而得名。
餡料中必不可少的是蠔油芡汁,和老抽、砂糖、葱薑片等共同煮成,而芡汁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叉燒包的味道。
一籠裏通常三或四個叉燒包,上面微微咧開嘴,熱氣繚繚,白白胖胖,十分軟萌。這時候,一定要趁熱吃!鬆軟的麪皮、加上甜鹹交融的餡料,滿嘴都是幸福感。
山東丨霸氣側漏的排骨大包子
排骨大包原是山東龍口一帶的特色美食,以「獨特」聞名膠東。還有個民謠唱:「蓬萊小面,煙台大餃,不如黃縣排骨包」。足見這包子的不同尋常。
黃縣:煙台龍口的舊稱。
既然是排骨大包子,主角自然是排骨。
通常,選用豬身上的精肋骨和脊椎骨,剁成小塊。配菜可選的也很多,大白菜、芸豆、蒜薹、香菇……一起包裹上勁道十足的麪皮,捏出精巧的細褶兒,蒸出來便是實力誘惑,滿滿的骨髓油香。
一口下去,熱氣、香氣一起在舌尖上跳舞打轉兒,排骨的原汁原味讓人回味無窮,吃起來是鮮而不膩、湯汁飽滿。輕輕一吮,肉即脱骨,嫩而不爛,肉汁仿若灌湯,真真的十分過癮。
上海丨傳承上百年的「饅頭」
上海寧對生煎有種迷之情結。對於他們來説,生煎是「饅頭」,而不是「包子」。
説起上海生煎,大壺春是繞不開的老字號。大壺春生煎始創於1932年,至今仍是上海生煎的一道響亮招牌。
「生煎」是土生土長的上海點心。
100多年以前,上海的茶樓、老虎灶不僅供應茶水,也會兼營生煎饅頭。後來,人們在不品茶的時候,也想以「茶點」作為快餐來代替正餐。飲食的變化順應着大家的需求,生煎饅頭就這樣走出了茶樓,搖身一變成了「街頭小吃」。
生煎的個頭兒隨着時間越變越大,從原來的「一兩四個」變成了「一兩一個」。皮兒大、餡兒也充足,再包進滾燙鮮美的濃湯,可謂皮香肉嫩。
看看它誘人的外表——麪皮上面撒着芝麻、香葱,混合着擋不住的肉香,底部煎至金黃,讓人忍不住要食指大動。
吃剛出鍋的最好。咬一口,皮薄軟、酥而不焦,肉餡鮮香濃郁,湯汁滿口,從頭暖到腳。尤其是在這寒天裏,最適合捧着新鮮出爐的生煎包大快朵頤,補充能量。
上海生煎最忌「底厚焦枯」。據説,要是碰到這樣的,可以不買,甚至「罷吃」。
雲南丨離開這兒就吃不到的破酥包子
破酥包子是雲南昆明一帶非常有代表性的特色小吃之一。
它的起源也非常有趣。
相傳在1903年時,玉溪人賴八在昆明開了家名為「少白樓」的包子鋪。有天,一個老爺爺帶着孫子來買包子,遞給孫子的時候沒接住,包子便摔落地上,連包子皮也被摔成了七八瓣。孫子立時大哭,引來許多人圍觀,紛紛驚歎於這包子何以這麼「酥」,能摔個粉碎?賴八覺得這「破酥」很能吸引客户,一定要抓住這個「商機」,於是從此改稱自己店內的包子為「破酥包子」。
從外形上來看,破酥包子和其他普通包子沒啥不同。但是,一旦切開它,就會被內裏豐富的層次感所驚豔。
破酥包子在做麪皮的時候,需要經過發酵、兑鹼、揉勻、擀麪皮、抹豬油等多道工序,由此形成一個油層,這是「酥」之所在。餡料裏包括熟雲腿、蜂肉丁、冬筍、冬菇等等。
蒸制的時候要注意火候,使用旺火猛催、一氣呵成。這樣蒸出的包子飽滿潔白、收口微張、香氣撲鼻。
吃破酥包子也有講究,餡心分為甜鹹兩種。入嘴是油而不膩、層次分明、油而不膩,酥脆中有柔軟的口感。
一抖,抖出包子皮的層次;
二蘸,蘸調料;
三揪,揪開包子皮;
四就,就着酒來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