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古代擼串簡史:老祖宗是怎麼擼串的?原來古代早已有“擼串神器”

由 舒培榮 發佈於 美食

隨着冷空氣南下,我國大江南北再一次迎來一年一度的冷寒時節。然而根據某平台夜宵時段訂單量顯示,日益走低的温度顯然並沒有降低國人夜宵的熱情,在這其中,“燒烤”類食物更是一年四季都常見的菜品。

燒烤,作為一種烹調方式,咱們國人一般稱其為“擼串”。在過去是指將肉及肉製品放於加熱裝置中烤制的過程,現代由於有多種用火方式和五花八門的配料,可烤制的食材也愈發多樣。

深夜裏,約幾個相識好友圍坐於燒烤店中,談笑風生,享受舌尖上的美味,縱使窗外寒風呼嘯,屋內卻是大汗淋漓的景象。

那麼,在享用美食的同時你可曾想過,擼串是怎麼來的?老祖宗是否也會喜歡擼串呢?今天就聊聊老祖宗們的“擼串簡史”。


遠古——“擼串”的起點

遠古時代,人類還在過着茹毛飲血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天火降世”,可以理解為火山爆發、電閃雷擊引起森林起火。

如此光亮的事物對於原始人來説是可怕的,就如同自然界裏的野生動物一樣。但是,他們最終掌握了火,雖然這一過程是漫長且艱難的。

恩格斯説:“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可見,火為文明的誕生照亮了前路,沒有火,不會有今天的文明,也不會有今天常見的“擼串”。

隨着人類初步擁有了火,他們用火取暖,用火將冰塊化為飲用水,用火與大自然抗爭。

然後,某一天某一個原始人嘗試將獵來的食物用火烤熟,於是,最原始的“擼串”誕生了。


夏商周——“擼串”是主要食物

進入新石器時代,雖然當時人類已經有了將植物當做食物的做法,但還不算普及,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要靠打獵為生。

打來的食物怎麼吃?自然是烤着吃或煮着吃,以方便程度來説,人們會優先選擇“擼串”。

燒烤,可以説是人類生存本能的需要,但是在我國的傳説中,這一切都是由人文始祖伏羲發明的。古籍中,伏羲教會人們打獵、捕魚,甚至還取來天火。

人們因為吃着烤熟的食物普遍長壽了許多,身體更加強壯。為了感謝伏羲的恩賜,人們將伏羲稱為“庖牲”,意思是指“用火烤熟瘦獸肉的人”。


伏羲若知道後人如此讚譽他,大概會説謬讚了。火的運用與發明顯然不會是一人之功,而是人類集體意識的催生。

夏商周時期,“燒烤”一詞有些過於前衞,在當時它被稱為“炙”,意思是將肉放在火上烤。

春秋戰國先秦——“擼串”格調升級

隨着井田制瓦解農業進一步發展,糧食的產量漸漸能夠供應人們的需求,打獵不再是剛需,燒烤也開始漸漸退出普通人家的餐桌,成為了貴族專屬。

《詩經》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意思是野兔的肉又鮮又嫩,用火烤它燻它,將其做成佳餚。君子備好香醇美酒,倒滿之後回敬客人,要禮節周到。


至此,燒烤成了一件雅事。顯然,“雅事”跟平普通老百姓沾不上邊,主要原因是在當權者的壓迫下,底層人民生活艱苦,大多要為生計奔波忙碌,哪有時間附庸風雅?所以這些“雅事”只能由貴族享受。

《禮記》中甚至規定了在吃燒烤時要講究一些禮儀規範,比如“濡肉齒決,於內不齒決。毋嘬炙。”。

乾的肉不能用牙齒去咬,要用手去撕或者用刀將其切下,以防傷到牙齒;吃烤肉時不能大嚼大咽,不利於雅觀。

如此一來,烤肉成了貴族宴席的必備菜品,不僅格調升級,美味程度也有很大提升。提升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比如配料,又比如器具,其實古代早已有“擼串神器”。


1933年,安徽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了一個雲紋方爐,方爐呈長方體,內壁淺斜,足根部有小方孔,爐上刻有云紋,美輪美奐。

作為發現較早的“擼串神器”,雲紋方爐的發現佐證了彼時人們在吃上面品質的提升。然而這只是一個起點,真正的神器還在後頭。

漢唐——“擼串”的大發展時期

任何一個文化、美食的興起與時代從來都是緊密相連的,因為人們惟有在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之後才會考慮的更多,才會想到更多的奇淫技巧。

漢唐,作為盛世較為集中的兩個朝代,不僅政治、經濟、文化大發展,美食同樣是大發展中的一個必要環節,其中擼串燒烤也是大放異彩。


社會穩定,農業進步,人們在吃的方面下足了功夫,民間尚且如此,更不必説貴族們的奢侈享受。

1969年,陝西西安境內的延興門村出土了一隻上林方爐,經考古學家考證,此物為西漢皇家御用之物,爐子分上下兩層,其形狀已非常接近現代常見的烤爐,其底部有數條鏤孔,方便熱氣上升。

其實在上林方爐發現之前,1957年洛陽老城西北一公里處老城牆與燒溝村之間就發現了西漢晚期的墓葬,墓中壁畫上有一幅圖中就有烤肉的畫面。

畫中有兩人手持長叉在一四足爐上烤肉,專家研究分析稱,畫像中燒烤用籤的樣式為單股,材質為鐵,分叉的長叉使得烤肉時受熱更加均勻,增強穩定性,使得烤出來的食物更加美味。


畫中的四足爐是西漢烤爐的常見形式,比如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烤爐——漢烤爐,底部四足,爐上有兩根鐵釺,鐵釺穿過五隻蟬,只可惜文物歷史過於久遠,蟬眼、蟬翼都被腐蝕,只能看個大概。

與漢烤爐極為相似的還有上海博物館展出的綠釉漢烤爐,形制與漢烤爐基本一致,爐上的兩門考簽上也有四肢蟬。到此可能很多人會奇怪,為什麼漢朝人對蟬這麼情有獨鍾?

首先,不可否認蟬烤着吃非常香,哪怕在現代,烤蟬也是很常見的食物。三國時期,曹植曾賦過一首詩名叫《蟬賦》,其中寫到“委厥體於膳夫,歸炎炭而就燔”。

可見在漢朝烤蟬、食蟬是很常見的,人們為了尋找美味的食物嘗試過很多東西。


1972年湖南長沙出土了一座漢墓,墓中驚現完好的辛追夫人,一時驚動世界。除去女屍辛追夫人外,還有大量的漢代竹簡出土,為人們揭曉了千年之前的大漢王朝究竟是怎麼一個模樣。

其中關於烤肉原料的記載更是讓今人大開眼界,比如牛、犬、豕、鹿、牛肋、牛乘、狗肉等等,食材之多超乎想象,甚至有些食材現代人都沒有吃過,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無所不烤,無所不能吃。

到了大唐,財大氣粗彰顯的淋漓盡致,無心炙、逍遙炙、靈消炙、天臠炙、蛤蜊炙、蝤蛑炙、駝峯炙……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吃不到。加上當時政府沒有關於保護野生動物的法律,所以在食材選用方面五花八門、上天入地應有盡有。


宋元明清——擼串的平穩過渡

説完了擼串食材以及各種擼串神器,剩下的便是後人對前人發明創造的延伸與拓展。讓我們不得不相信,從古至今,吃貨們對於吃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宋朝之後人們更熱衷於炒菜,不過對於燒烤卻從未放棄。可能因為大唐時期擼串發展的過於迅猛,到了宋朝擼串並沒有很多的創新。

元朝,因為皇室偏好吃羊所以烤羊腰、烤羊心很受歡迎。至於明朝,貴族們擼串則更講究情景搭配,比如踏雪尋梅時“凡遇雪,則暖室賞梅,吃炙羊肉”。

清朝時,燒烤擼串已固定成為一個邀請親朋好友聚餐的活動。當然,燒烤的花樣也一直在進步,只是不再那麼集中發展,每個地區各有自己的特色。


結語

時至今日,燒烤已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文化特色,包含濃濃的人文情懷。圍繞在燒烤架旁,一夥人有説有笑,吃着燒烤,喝着啤酒,聊着生活瑣事,味道濃烈卻又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