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的刺客都有良知?因為有一個字很重要!
“刺客”一詞是怎麼來的?第一次出現記載於司馬遷的《史記》中,在春秋那個時代,倒戈篡位,改朝換代那就跟家常便飯一樣。吳王闔閭殺了王僚,一躍成為主宰。王僚的兒子——慶忌看事情不對勁立馬溜走了,他有多厲害呢?據説他特別勇猛,可以以一敵百。他逃到鄰國後就一直籌劃隨時準備報殺父之仇。
網絡配圖
闔閭知道這件事後,於是立馬在全國範圍找刺客,找到一個叫要離的大漢,此人擅長刺殺活動,有勇有謀。據説他不僅矮還特別醜,這樣的人生也只能靠才華了。要離冥思苦想最後打算使用苦肉計,那簡直就是自殘啊,砍掉了手臂,和妻子決裂。然後投奔去找慶忌,你説他都這樣了,慶忌自然懷疑不了他,還託付大任於他。
慶忌籌劃了大半年終於得償所願攻打吳國,這時要離想起了自己的初衷和必須完成的任務,揮起長劍刺向慶忌,這時慶忌就懵逼了。這個時候衞兵活捉要離,打算就地正法,慶忌念在這幾個月的陪伴和交情就放要離回家。要離因為這件事,覺得有愧於慶忌,於是毫不猶豫的在闔閭面前自刎而死。
網絡配圖
古代的刺客是不絕如縷的,豫讓幼時家貧,於是投靠在智伯門下,智伯待他厚道,後來智伯死於仇人趙襄子的劍下,其頭蓋骨還成為了盛酒的器具。豫讓恩情未報,而恩人已死,一怒之下他換了身份,進入宮闈,伺機殺掉趙襄子。春秋時期的人也都脾氣好啊,別人要致自己於死地,而趙襄子還是放了豫讓。
豫讓就是一根筋地就要殺趙襄子,他就對自己自殘,改變自己的五官然後埋伏在趙襄子經常走過的石橋下,誰知馬有預感驚跳不止豫讓就被發現了,可是他就是不甘心,對趙襄子説,就當我求你,你讓我用劍刺你的衣服三次就當做我報仇了,經過趙襄子同意完成後他也毫不猶豫自殺了!
網絡配圖
晉靈公統治時期,不理政事,沉迷女色,作為輔佐的大臣趙盾就看不過去了,就開始每天唸叨晉靈公。進諫是不能處罰的,晉靈公覺得自己一個國家統治者還這麼憋屈,就找到當時有名的大力士——鉏麑(chúní),命令他刺殺趙盾。在後半夜時是行刺的好時機,可是鉏麑沒有想到趙盾居然已經穿好衣服準備上朝了,這下子鉏麑就懵了,原來大王讓他殺得是一個忠臣,他就左右為難啊,皇命不可為,忠臣不能殺。最後他高喊一聲,告訴趙盾自己是刺客,可是下不了手。聲音才落,鉏麑就向趙盾門前的一顆大樹筆直撞去,一命嗚呼。
在春秋戰國那個時代,“義”這個字是社會的一個重要文化象徵,儘管諸侯割據,但是卻有了一種特殊的階級,你我雖為君臣,卻有以“義”相待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