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暴死之謎 明仁宗暴死的隱情
在朱棣奪取皇位的過程中,朱高熾立下了汗馬功勞。那麼當朱棣做了皇帝以後,曾經做過世子的朱高熾,是不是就可以很順暢地被立為太子呢?這當中究竟有着什麼樣的是非曲折?讓人感到納悶的是,朱高熾是一個短命的皇帝,他何以能夠成為治世的明君呢?朱高熾的突然死亡究竟有着什麼鮮為人知的隱情?
明仁宗暴死之謎 明仁宗暴死的隱情
在朱棣奪取皇位的過程中,朱高熾可以説是立下了汗馬功勞。那麼當朱棣做了皇帝以後,以世子身份的朱高熾為什麼不能夠很快地被立為太子?究竟是什麼人在暗中搗鬼?
讓人感到納悶的是,毛佩琦先生為什麼在説朱高熾是一個短命的皇帝同時,又説他是一個治世的明君呢?因為顯而易見的是,一個短命的皇帝,他將難以有所作為,而既然難以有所作為,朱高熾又將憑藉什麼從而成為“治世明君”呢?
朱高熾在位時間很短就突然死去,這當中究竟有什麼鮮為人知的隱情?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毛佩琦教授走進《百家講壇》,為我們講述《明十七帝疑案》之明仁宗暴死之謎。
毛佩琦: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朱高熾,他的廟號是明仁宗。明仁宗他的年號是洪熙,洪熙皇帝或者是明仁宗,都是這個朱高熾。我們講朱高熾,用四句話概括他的一生。哪四句話呢?“賢德的世子,多難的太子,短命的皇帝,治世的明君”。
先説——“賢德的世子”
世子是什麼?世子是親王的長子,他可以封為世子。親王的長子繼承王位,王位的候選人是世子。“賢德的世子”就是説這個世子很賢德。為什麼我們講他成了世子呢?因為他的父親本來不是皇帝,他的父親是誰?是明成祖,也就是明太宗,朱棣。朱棣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個孩子,他奪了他的侄子的權,最後才做了皇帝。那麼他在奪權之前是什麼?親王,是封在北平的一個燕王,他的兒子只能做世子。朱高熾在做世子的時候,表現出了賢德的一面。
這種説法讓人多少感覺有點奇怪,因為我們知道,世子跟太子比較起來,那真是天壤之別!世子的活動空間非常有限,他的事蹟一般也不太受人關注。那麼毛佩琦先生為什麼説朱高熾在做世子的時候就表現出了賢德的一面?這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得出來呢?
我們舉幾個例子。
朱元璋為了讓他這些子孫們練習政務,將來好幫助他支持大明江山,經常讓他們接觸一些實際工作。有一次檢閲軍隊,很多的親王、郡王、世子都去參加了這項活動。大家都去檢閲了,可是隻有朱高熾這個世子來晚了,他的軍隊沒有和其他軍隊一齊到達。為什麼呢?朱元璋責問他説,大家都已經檢閲完畢,你為什麼沒有及時來到?他説:報告祖父,今天天氣非常冷,我等士兵吃完了飯,我才開始檢閲。朱元璋聽到這裏,哦,原來這個世子是關心士兵,他有仁德之心。這是第一件事。
第二個例子呢,是朱元璋要讓他了解國事,很多章奏都由他來處理。朱高熾看完了這些章奏以後,就向朱元璋彙報,朱元璋也檢查他彙報的情況。朱元璋就發現,他只是説了一些大事,奏章中的一些錯誤他並沒有提出——當然不是大的錯誤。朱元璋就問他:你報告這些大事固然不錯,這些奏章當中有什麼什麼地方文字上有錯誤,你沒有發現嗎?世子回答:我發現了,報告祖父,您是掌握國家大政的人,我們要注意的是大事,那些小事、小錯誤不足以瀆聖聽,我不要用這些小事來麻煩你。這件事情説明,第一個,他能抓住大事,第二個,他也有意保護那些在文字上寫一個錯字啊,或者是哪漏了一個字啊這樣的小錯誤,保護了這些上奏章的人,還是顯示他的仁德的一面。
那麼僅僅在這些小事情上朱高熾表現出仁德,他能不能夠做大事呢?遇到大事,他怎麼辦?大家知道,他的父親不過是個親王,後來發動了“靖難之役”,奪取了政權,才做了皇帝。“靖難之役”就是朱高熾在他做世子的時候遇到的一件大事。在這件大事面前,朱高熾的表現怎麼樣呢?
靖難之役發生以後,朝廷先後派大將軍北伐。曾經在北京城外,燕軍和李景隆所率領的官軍發生了激戰。這一次官軍北伐到了北平城下,恰巧燕王朱棣沒有在北京城裏,形勢十分危急啊!燕王朱棣到哪兒去了?他北上去到了大寧,要想聯絡寧王,爭取兀良哈三位一起參加靖難。官軍這時候正是利用了朱棣不在城的時候,包圍了北京。就是現在的北京,當時叫做北平。誰在北京城裏頭?世子朱高熾。
朱高熾在北京據守,當時叫做“調度有方”。他的母親——當時是燕王妃徐氏,徐達的女兒——也幫助他一起守城,動員將士家屬登城守衞。因為他們的調度有方,所以北平城得以沒有被攻破。等燕王回來以後,內外夾擊,在北京城外打敗了官軍。所以在靖難之役當中,這位世子也立了大功,為將來他的父親奪取皇位掃平道路。
我們再説第二點——“多難的太子”
説這太子是多災多難。朱高熾在他的父親奪位以後,他就有資格被立為太子了,但是是不是被馬上立為太子了?沒有,他當太子的道路是艱難曲折。
經過毛佩琦先生的分析我們知道,在朱棣奪取皇位的過程中,朱高熾可以説是立下了很大的功勞。那麼當朱棣做了皇帝以後,按理説,曾經做過世子的朱高熾可以名正言順地被立為太子,怎麼反而是非常地不順利呢?這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變故?
朱棣一共有四個兒子,老大是朱高熾,老二叫朱高煦,老三叫朱高燧,還有一個老四叫朱高燨。老四朱高燨早早的死了,所以在世的有這麼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都是明成祖朱棣的骨肉至親,誰來繼承皇位呢?照理説,朱高熾是老大,又是後來的徐皇后所生,那還有什麼爭議嗎?有爭議。
在三個兒子當中,明成祖朱棣最喜歡的是老二朱高煦。這老二朱高煦有什麼特點讓他喜歡呢?非常勇武,身體雄壯。説是身上有幾塊肌肉,若龍鱗狀,像龍鱗一樣長的。我們現在看,很健壯,像那個健美先生的肌肉,一塊一塊,“龍鱗狀”。更重要的是,在“靖難之役”的幾次激烈戰爭中,這個老二朱高煦曾經救過他父親的命。朱棣就拍着他這個兒子——老二朱高煦——的肩膀説:“世子多疾,汝其勉之。”説老大的身體不太好啊,你要加油幹。什麼意思?你有希望!將來天下可能就是你的,但是沒有明確表示。但是這種暗示對於朱高煦非常重要,本來他沒有做皇帝的份,現在他的父親這樣暗示他,有希望了。而且朱棣也把這種意圖,曾經向他身邊的謀臣透露過。所以朱高熾當不當得成太子,當不當得成皇帝,是問題。
這件事雖然一度影響了朱高熾做皇太子,但是還是在永樂二年朱高熾被封為了皇太子。就是朱棣都當皇帝兩年以後,他才被封為太子。大家説,既然朱棣不喜歡這個朱高熾,喜歡朱高煦,為什麼又不能夠立朱高煦,一定要封這個朱高熾為太子呢?有這麼幾條原因:
第一個原因,按照明朝的制度,叫做嫡長子繼承製。朱高熾是嫡母所生,又是長子,按照制度,必須這樣走。如果破壞了嫡長子繼承製,那麼有很多的人都可以爭奪皇位,就會引起紛爭。制度不能破壞,這是第一條。
第二條呢,朱棣喜歡這個朱高煦,但是朱高煦啊,扶不起來,缺點太多。他倚仗他父親對他的寵愛,經常是任意殺人,為非作歹。這樣的人,能夠將來當皇帝嗎?不能當太子,無法立他為太子。
第三個原因呢,就是朱高熾有一個好兒子。朱高熾他的兒子叫什麼?叫做朱瞻基,朱瞻基是朱高熾的長子。這個長子有很多地方很像明成祖。所以,明成祖不論在北征的時候,還是在平常生活的時候,都把這個孫子帶在身邊。一旦有人對於朱高熾提出批評,想要廢太子的時候,旁邊就有人説了,好太孫,好太孫,説這孫子不錯啊。皇帝跟平民是一樣的,老年人喜歡隔輩人,喜歡他的孫子。如果他的兒子不能夠當皇帝,他這個孫子也沒有權利繼承啊,他希望把這個皇位將來傳給他這個孫子,因此就不能夠廢他這個太子。
朱高熾能夠保住太子地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有一個好媳婦。朱高熾娶了一個好媳婦啊。這個媳婦姓張,張氏,張氏非常賢良。帝王之家和百姓之家一樣,這個媳婦很講孝道,尊敬公公、婆婆,甚至親自下廚房給公婆做飯。對後宮的事情,只要是交給張氏辦理,沒有不安排得井井有條的。所以明成祖也很喜歡這個兒媳婦,經常説一句話:要不看這個媳婦的面子上,就早把你廢了。
按理説,朱高熾作為徐皇后所生的嫡長子,他以前又做過世子,最終被立為太子實屬合情、合理、合法。但由於朱棣時不時地施加壓力,太子朱高熾的日子也就並不好過。好在朱高熾最終依靠很多有利因素,從而保住了太子地位。根據史料記載,朱高熾被立為太子時已經26歲了,他的身邊有着很多得力的助手,可以説根基非常牢固。那麼,這是否意味着朱高熾的這個太子之位就坐得非常穩當,不會再遇到別的什麼麻煩嗎?
沒有。為什麼呢?他還有兩個弟弟,也想當皇帝啊!他的父親不是説過嘛,“世子多疾,汝其勉之”,那我們好好表現,將來不是還會有機會嗎?所以他們日日夜夜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夠把皇太子廢掉,自己奪嫡。
什麼時候啊,都可能出現一些小人,尤其是在權力鬥爭當中。有的人看着皇帝的眼色行事,知道皇帝不太喜歡這個太子。那麼在朱高煦還有朱高燧他們身邊的這些人,當然喜歡自己輔佐的人將來做皇帝,那自己可以升官啊!所以,他們就千方百計,希望打倒太子,輔佐朱高煦還是朱高燧上台。
這時候朱高煦已經被封為漢王,朱高燧已經被封為趙王。漢王和趙王身邊的人經常去到明成祖朱棣面前,去給太子進讒言,説太子不行。這個謊話重複久了,也會被相信。這種情況,在“靖難之役”的時候就已經發生了。在靖難之役的時候,朝廷和燕王的軍隊打得非常緊張。朝廷除了在戰場上要贏得戰爭以外,還企圖要離間朱棣父子,離間朱棣父子就是瓦解燕軍。採取什麼辦法呢?進讒言。朝廷有一次派人給朱高熾送了一封信。這時候朱高燧身邊有一個人——宦官黃儼知道這個情況,他認為機會來了,你看,世子現在暗中通朝廷。趕快就跑到明成祖朱棣那兒報告,他説什麼?説世子跟你不一條心,現在朝廷給他送信的人都已經來了。朱棣一聽,心裏打鼓,是不是這種情況呢。説着説着,説世子給你送信的人來到了。怎麼回事呢?原來是朱高熾接到朝廷的書信以後,一看,明白了,這封信無論如何不能打開看,原封不動送給父親。父親拿到這封信一看,噢,我的世子跟我是一條心,讒言不足相信。但是這個説明,世子他所面臨的環境非常險惡呀。
還有一次,是在朱棣即位以後,也就是“靖難之役”完了以後,當時朱高熾已經被封為太子了。我們知道明成祖經常出去帶兵打仗,帶兵打仗回來,他的這些個大臣、親王、太子們都要去迎接。有一次太子迎接來得晚了,朱棣非常不高興。朱棣的不高興按照明朝的做法,在一般的情況下不能夠把這個火直接對太子發,要對太子身邊的人進行懲罰。他先後因為太子有這樣的小毛病懲罰了很多人,學士謝縉被關在監獄裏頭致死,黃淮被關在監獄裏十年。所以很多朱高熾身邊的人,都因為護着朱高熾遭了難。這説明什麼?説明皇帝和太子之間缺乏信任。所以我們看,這個太子當得也是很艱難。
漢王朱高煦沒有當成太子,朱棣就把他封為王,開始的時候就把他的封國安排在雲南。他説雲南這麼遠,為什麼讓我去啊?我在“靖難之役”當中立了功,如果沒有我立的功,你連燕王當得成當不成都是問題。我又沒犯錯誤,給我弄到雲南去,我不去。那不去,就換個地方吧。朱棣也讓着他,因為好像在他的面前有點短處,曾經想封他為太子,後來封不成,現在他提出條件,就滿足吧。安排到青州,朱高煦説青州也不去,離北京太遠,離南京也不近。那再改一次,改到樂安,樂安也在山東,現在的山東博興,這個地方朱高煦勉強接受。因為他想的是什麼呢?我即使當不成太子的話,我也能夠在北京做做親王;但這個願望沒有實現。朱高煦總算同意到樂安去,但是他還跟他的父親提出一個條件,他説你要把天策衞的軍隊交給我。我們知道,一個親王可以有自己少量的護衞軍隊,天策衞是比較能作戰的一個軍隊。朱棣仍然讓着他,説給你,就把天策衞給了漢王。漢王因此非常驕傲,他説,當年唐太宗奪取政權就是因為有天策軍,現在我有天策軍,你們看,將來我説不定也能當皇帝。這無形中都對太子構成了威脅。另一個弟弟趙王,剛才我們説,趙王在“靖難之役”的時候就曾經派人去進讒言。現在他被封為趙王以後,仍然有做皇帝的想法。所以他這兩個弟弟時時刻刻就威脅着皇太子的地位。
我們再講第三點——“短命的皇帝”
明成祖朱棣在北伐回程當中死在榆木川,當時是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八月,太子繼位,當了皇帝。朱高熾即位以後,改年號叫做“洪熙”。他採取了一系列不同於他父親的政策,國家面貌大大改觀。第二年五月,有一天他接見下邊一個大臣,叫做李時勉。為什麼要接見李時勉呢?李時勉給他上了一道奏疏。朱高熾一看,大為生氣,罵了一頓李時勉。沒想到,回去以後,朱高熾一病不起,第二天死了。
所以朱高熾一共就僅僅做了十個月的皇帝。當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做了十個月的皇帝,所以我們説他是短命的皇帝。
僅僅在位十個月,朱高熾確實是一個短命的皇帝。那麼這樣一個短命的皇帝,他將很難有所作為,因為時間實在太短!但令我們感到納悶的是,在本期節目的開頭,毛佩琦先生就説過,朱高熾是一位“治世明君”。那麼,做皇帝不到一年的時間,朱高熾是憑藉什麼樣的作為,從而成為治世明君呢?
我們不要看他僅僅做了十個月的皇帝,但是他做太子的時間很長。明成祖一生曾經多次出兵打仗,多次離開首都,在這期間,他都要求他的太子據守,就是代理國政。所以在明成祖永樂年間,二十二年當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是由太子直接掌握政治的。所以看起來他好像只當了十個月的皇帝,但是他掌握國家大政要比這個長得多。
不論太子監國代理國政,還是他自己親自掌政,他的事情都做得怎麼樣呢?
四——“治世的明君”
我們對他的第一個評價叫做“寬嚴得體”。舉一個例子,有一次,一個大臣在朝堂上向皇帝報告事情。報告事情要有一定的禮儀規定,説什麼樣的話,怎麼樣站,站在什麼位置,都非常嚴格。這個大臣在報告事情的時候用詞不當,違反了報告事務的禮儀。當時宮殿上有很多維持秩序的這些士兵,士兵上去去糾正,甚至打了這個大臣。那麼朱高熾怎麼做呢?朱高熾當時什麼話沒説,下朝以後,朱高熾獎勵這個維持秩序的士兵。別人問,你為什麼對這個違反禮儀的人不給予懲罰呢?朱高熾回答説,我給他留了面子,將來他還要給我做事;可是我獎勵了這個糾正紀律的士兵,就是對他實行了批評。所以大家一看,朱高熾做皇帝,對待下級寬、嚴得體。既批評了、糾正了不講禮節的行為,由給他留了面子,很得體。
第二個呢,就是朱高熾非常關心民間疾苦。永樂七年,有一個叫做虞謙的一個大臣到安徽去,説穎川這個地方發生了災害。他回到朝中了以後請求皇帝,説那個地方發生災害了,國家是不是給予賑濟?朱高熾説:已經發生災害了,老百姓必然很困難,這件事你還用請示我嗎?你應該先賑濟,回來再報告,你怎麼回來請示我你才去賑濟,這不是晚了嗎!馬上賑濟。所以朱高熾表現出對百姓的一種關心態度,叫做“水旱饑饉,賑濟以時”,發生水災旱災,及時賑濟。
那麼做了皇帝以後呢,朱高熾全面改變了他父親明成祖的政策。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對明成祖期間發生的一些大案,凡是不公的、冤枉的,一律予以平反,很多的人被從監獄裏放出來。還有一些以前因為太子和皇帝之間發生矛盾被關起來那些個東宮的大臣,也因此得到了赦免。
最重要的一件事呢,就是朱高熾給當年被關押的那些建文帝忠臣的家屬們親屬們,發到教坊司的,發到浣衣局的,充軍的這些人,予以釋放。當時評價説,這是明仁宗的一件聖德。
我們説明成祖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雄才大略有兩個方面,一,他可以做很多大事,第二呢,他還可能給百姓帶來很多負擔,因為每做一件大事就要花很多錢,就有很多人力物力投入。朱高熾怎麼辦?朱高熾完全改變他父親的政策,實行全面的收縮和調整。第一件事,他就停止了鄭和下西洋;再有,他停止派宦官到各地去採金銀;停止派宦官到南海去採珍珠;停止朝廷派人到西北地區取馬匹;各種工程項目,能夠停的一律停止,減輕百姓負擔。所以,在他的這種政策之下,百姓連年的負擔得到了減輕,得到了休息。所以在朱高熾即位以後,一直到他的兒子在位期間,明朝社會出現了一個繁榮的局面,大量的錢財省下了,老百姓的負擔沒有了,國家不再打仗了,太平了,百姓生活得到了改善。所以當時把這個社會現象叫做“仁宣之治”,就是仁宗和宣宗共同推動了盛世和太平。所以我們説,明仁宗是一個治世的明君。
如此説來,明仁宗朱高熾確實是一個治世的明君。那麼這樣一位有着英明遠見的皇帝,他究竟是由於什麼原因,僅僅在位十個月就突然去世了呢?是自然死亡,還是被人謀殺?明仁宗朱高熾的死倍受後人關注。這當中究竟隱藏了什麼樣鮮為人知的秘密?
我們知道,明仁宗在洪熙元年五月一病不起,我們説是猝死。他為什麼突然死亡呢?剛才我們説過,他接受了一個大臣的奏章,這個大臣叫李時勉,他看了奏章以後很生氣,第二天就死了。這是一個説法。還有一個説法呢,就是五月是張皇后她的生日,張皇后的生日,宮中的嬪妃要給張皇后上壽敬酒,這一天朱高熾就在張皇后的宮裏。郭妃這時候給張皇后送了一杯酒,張皇后接下來以後,放到桌子上沒有馬上喝。朱高熾説:皇后,你是不是又多心了?説着,就把這杯酒拿下來喝了。這時候天上響了一聲大雷,嘎啦一聲,郭氏心驚肉跳啊。這杯酒下去以後,第二天,仁宗病逝。
是不是因為宮中嬪妃、皇后之間的矛盾,誤殺了朱高熾呢?明仁宗的死很奇特,是一個歷史之謎。還有更為駭人聽聞的,有人説明仁宗在安葬的時候,只有屍體而沒有頭顱。那麼明仁宗究竟是怎麼死的呢,這是一個歷史謎案。
明仁宗死以後,他的兒子朱瞻基擔任了皇帝,這就是後來的宣宗。我們對明仁宗如何評價呢?歷史上把明仁宗和宣宗統治時期稱作“仁宣之治”,仁宣之治在很大程度上是從永樂末年一直到仁宗、宣宗這一個長時期實行的。歷史評價明仁宗,説是:“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做了很多好事,如果天假一年,説他如果能夠活得長一點,他和古代的文帝、景帝“文景之治”是可以相比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