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在這些天,殭屍似乎風靡一時,在電視、電影、書刊還有新聞中時常提起。當然殭屍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早在幾十年年前,以喬治·羅梅羅(George Romero)在1968年推出的經典殭屍片《活死人之夜》為代表,殭屍影片開始成為一個“流行符號”,人們也將其稱為“貪屍鬼”。
雖然很多人把殭屍當做一種有趣的流行文化,但現實中有些人卻認為殭屍是真實存在的。比如,海地文化就流傳着關於殭屍的事件,還有許多非洲國家文化中也都有殭屍這一説法。
在文化比較落後的地區,人們很大程度上會沉浸於魔法和巫術等信仰。有一個被稱為伏都教,或者巫毒教(Voodoo)的神秘宗教起源於非洲西部,是極為原始的宗教,但該宗教以擅長通靈術而變得更加神秘。在非洲黑奴被販賣到海地後,這個神秘的宗教也隨之流傳到了海地,目前已經遍及海地。與電影中的殭屍不同,海地流傳的真實殭屍卻是受害者。研究人員發現它們是被一種神秘的手段控制,其中涉及到毒藥和巫術,然後這些屍體可被巫師操縱,聽器百步,並從事一些體力勞動。
在歷史上,對殭屍的恐懼在海地被用於政*治和社會方面的控制。比如,當地人們認為巫醫可利用一種神秘的力量,將“死去的人”起死回生,因此巫醫受到人們廣泛地尊重和懼怕。海地之前的統治者杜瓦利埃(1957年至1984年)就是一位巫醫,在海底的俚語中被稱為“妖怪”( Tonton Macoutes),也意為“殺人惡魔”,除了殘酷和非常可怕的秘密警察外,如果違抗命令可能被處決為“活死人”。
在傳統的小説劇情中,面對殭屍的襲擊一般都有若干種抵禦方法,比如用槍射擊殭屍的頭部,但是海地殭屍卻與眾不同,巫師製造殭屍的目的在於提供勞動力,如果人們要將一具“活死人”從殭屍狀態還原,那麼應該給它餵食鹽,喂鹽法是海殭屍還魂的一種巫術。也有人認為當殭屍看到大海,就會喚醒殭屍的“自我意識“,並且感到憤怒,最後試圖返回自己的墳墓。那麼,海地殭屍是否是真實的呢?很多人相信海地存在殭屍巫術,其中也包括經過實地考察的人類學家,但是卻一直缺少直接證明的證據。
比如,在1980年,一位名為納西斯(Clairvius Narcisse)的海地居民聲稱自己已經在1962年“死去”,然後被巫師從墳墓中挖掘出來,變成了一具殭屍,被被迫一個甘蔗園從事奴隸工作,與他一起的還有其他幾具相同命運的殭屍,但是納西斯無法向調查人員提供相關證據,也不能確定他在“殭屍狀態”具體的工作地點。
海地殭屍是否有科學依據呢?在海地之外,巫毒教還在其他地區流傳着。然而海地殭屍與大量傳説中的惡魔有所不同,也有異於狼人和吸血鬼。關於海地殭屍的留言在1980年得到改變,當時來自哈佛大學的民族植物學家韋德·戴維斯(Wade Davis)聲稱,他在海地發現了一種流傳廣泛的神秘“殭屍粉”,主要活性成分為神經毒素,可將受害者變成殭屍狀態。據稱,殭屍背後還隱藏着巫毒教的巫術,而研究人員認為巫術不太可能是真的,而神經毒素可能是製造殭屍的源頭,科學和醫學能否解釋這個現象呢?
韋德·戴維斯在此後寫了幾本關於海地殭屍的書籍,其中包括《大蛇與彩虹》,後來被拍攝成恐怖電影,雖然在出版書籍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是很多科學家懷疑韋德·戴維斯的發現,認為他誇大其詞,以及所發現的“殭屍粉”中毒素劑量還不至於將人變成殭屍狀態。
從理論上講,這些殭屍粉也需要在理想狀態下使人變得殭屍,而在現實世界中很難尋找理想狀態,因此將一個活人或者死人變成殭屍非常困難,比如毒素太少只會起到短暫的效果,太多則會立刻殺死受害者。除了藥理作用外,研究人員也懷疑殭屍可進行長達十幾年的奴隸勞動是否是真實的。因為即使將人變成殭屍狀態,腦部功能也會受到損壞,變得不協調,換句話説它們幾乎是不理想的農場工人。
此外,殭屍製作並沒有經濟學意義,海地是西半球最窮的國家之一,並不缺少廉價的勞動力進行農場和種植工作,而且有着很多身體健全的人,他們幾乎願意做任何工作。如果一位巫師要使用殭屍作為奴隸,還需要為這些殭屍提供衣服、安置,並不會從中獲得太多的利潤。更重要的是,還未發現充滿殭屍的種植園。
泰國巫術“養小鬼”
當你打開一個紙箱,裏面都是嬰兒的屍體時,你會覺得這是人性泯滅還是噩夢纏繞呢?聽上去匪夷所思,但近日在泰國就發現了這樣一宗案例。在泰國盛行着這樣一種巫術,用童屍來進行“養小鬼”。據《蘋果日報》台灣版報導,近日就有一名男子從泰國偷運鍍金嬰屍到台灣出售給需要煉小鬼的人。
劇科學網瞭解,養小鬼是一種衍生於泰國的巫術,降頭師會先到森林去斬一段適用的木頭,再用刀子雕成一口小棺木,最後去找尋童男或童女,甚至是嬰兒或未破身之少男少女的屍體,讓它坐立起來,再以據説是用人體脂肪提煉而成的一種蠟燭燒烤屍體的下巴,直到屍體被火灼得皮開肉綻,露出脂肪層,再讓脂肪層遇熱而溶解成屍油滴下時,以預先準備好的小棺木盛之。之後便馬上加蓋唸咒,前前後念上四十九天,這個魂魄就能聽命而供差遣行事。
在台灣被捕的英國男子祖籍台灣,在曼谷考山路區域一家旅館內被捕的,泰國警方在其房間內搜出6具屍體,目前尚不清楚這些嬰兒是否自然死亡。據警方介紹疑犯用18.9萬台幣購入6具嬰屍,專賣到台灣可以114萬台幣出售。根據當地法律如果罪成,該名有男子會面臨1年刑期以及2000泰銖的罰款。
從薩滿式基礎的巫術開始,各種招鬼術就一直流傳至今。據網上查到的資料,歷史上絕對不能玩的三個招鬼遊戲如下:
1、鏡子鬼
3個女生2個男生,尋找一個有大鏡子的房間,保證距離是能夠看到所有人的位置上。男生要分開,圍成一個圈,記好鏡子的位置。站立一會,到接近午夜的時候開始繞圈,由女生開始向前面的一個人的脖子根上吹氣,不要發出太大的聲音,依次類推,同時不停的繞圈走。當有人感覺到脖子上被人吹了兩口氣的時候,要説來了,同時背向鏡子,其餘四人一起看鏡子裏面。多了個什麼?忌:不要中途偷看鏡子。不管看到了什麼,不要逃跑,要大家一起説“去”,並轉身。最好有一個人做領導發佈這樣的號令,如果是領導背向鏡子,生死全靠大家自己了。據説是看到5個人面對鏡子,也有説6個人,也有説到處都是人,也友説不是人。沒有正確描述出看到了什麼的人現在還存在。
2、進門鬼
6-10個人,女生多尤其好,找一背陽的房間,於天黑之後全體進入,大家編好號碼,以抽籤決定最好。可以點燈,屋外也可以點燈,但是屋外不能來往人太多。由1號首先開門出去,再關上,面對門默數10下,敲三下門,由2號開門讓一號進來,再出去,再關門。依次類推。在開門關心的時候,屋內人不要喧譁,不要靠近門,5步外較佳。最後,當某一號給某一號開門的時候,在門外的某一號身後有什麼?切忌:如果看到門外的某一號身後有什麼,切不可關門,否則門外的人有性命之危;大家看到該東西后,不要四散跑掉,要一起向門外吹氣,直到看不見該東西為止。門外人切不可回頭,開門人切不可離開門旁邊。看到的東西就是門外人上輩子所欠的罪孽,如果出現了,門外人今生要注意保護、愛護該類人或物,方能補前世罪過。
3、吃糧
10人以下,男女各半,蒸白米飯一碗,碗用古舊的尤其好,殺雄雞一隻,淋血於飯中至和飯齊。眾人圍成一圈,繞飯行走,並口中或心中念:過往神靈,請來吃糧;若吃我糧,請解我難。不時,碗中雞血漫出,立即鋪白紙於地下,全體背過身去,一人提出問題,什麼都成,聽到碗破裂後,可以回頭看紙上內容。一般是用雞血寫成。切忌:問問題後在碗沒有破裂之時回頭;看完紙上內容要立即到十字路口焚燒,碗和糧腰深挖埋至背陰出。不要讓其他人看到紙上內容,不可透露紙上內容;其餘人不可偷看紙上內容。據説:紙上有解答但是也有條件,最嚴重是幾天死。一般鬼吃了你的糧不會提太過分的條件,但是鬼也是冒了風險的,所以,如果你不執行或者沒有達到它的條件,你就很難説了。
首度曝光:秦始皇屍體已腐爛
根據幾十年的考古勘探、發掘與研究,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考古隊隊長劉佔成日前首次提出秦陵地宮的營建主要分“六步走”,即建設排水設施、挖掘墓壙、佈置墓室、券砌石頂、墓頂封土和回填排水渠等,初步揭開了秦陵地宮營建過程的神秘面紗。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陵從公元前246年秦始皇13歲開始營建,前後38年時間動用數十萬人力。
“從秦始皇陵建設工程總體上看,由於工期時間長,人力有保證,秦陵可説是統一規劃、同時動工的。”曾參加秦兵馬俑一、二、三號坑田野考古發掘工作的劉佔成説,當時的場面是修地宮的修地宮,搞建築的搞建築。
根據近幾十年的考古調查勘探,發現其陵區總面積達56平方公里,主體工程包括地宮、城牆、從葬坑等,整體佈局完整,埋藏豐富。
劉佔成指出,地宮最為複雜,其營建步驟也最為講究,“首先應是排水設施,其次為挖掘墓壙,然後是佈置墓室、券砌石頂、墓頂封土和回填排水渠”。
為何最先建設排水設施呢?據秦陵地區地下水文資料顯示,第一層地下水距地表15米左右,第二層地下水距地表30多米。而最新研究表明秦陵地宮的深度為30米左右。秦陵地區地下水源豐富,如不解決地下水問題,地宮的土壙工程根本無法完成。
劉佔成説:“要隔斷排走地宮周圍的地下水,排水渠應該環繞地宮一週,其深度一定要超過地宮深度,其底部則用不透水的青膏泥密封地下水源。所以説在挖掘秦陵地宮時,首先動工的是排水渠工程,水渠四周圍陵,地宮範圍形成孤島,以利於下一步施工。”
秦陵地宮是豎穴土壙墓,專家利用重力定量技術推算出地宮的開挖範圍為東西170米,南北約145米,深約30米,墓室底部東西80米,南北寬約50米。如果把這個口大底小的土壙粗略計算,要挖掘土方約50多萬立方。
劉佔成説:“當排水系統把地下水通過暗渠坎兒井不斷排出後,就可以在排水渠以內的範圍正式開挖地宮墓壙了。50多萬立方的土方量經過墓道和周壁所留台階而運出土壙,工程量是很巨大的。至於墓壙底部的地下水問題,則可用青膏泥填封,其之上再夯土,夯土表面再鋪磚石。”
墓壙挖好之後就是佈置墓室了。地宮土壙底部約4000平方米的面積,也是經過精心規劃佈置的。
劉佔成説,分區或分室是必然的,首先主室的位置要確定,主室要安排銅棺、石槨、黃腸題湊等,文獻中還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記載,其他一些放置陪葬品的副室或耳室也留有空間,供秦始皇地下享用。
一般的豎穴土壙墓都是用土填實的,但是秦始皇陵物探驗證結果顯示,地宮中存在石質板材。劉佔成認為墓室中存在石質板材可能屬於地宮墓室頂部的覆蓋材料,即地宮應是券砌石頂。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上具天文’的記載也就是説地宮頂部有繪製的天文星宿圖;至於石材來源,則如晉人張華《博物志》所説‘取於渭(河)北諸山’。”劉佔成説。
券頂之後則是墓頂封土,實際上這是地宮建造的最後一道工序。如今實測小山般的秦陵封土,其底部近似方形,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封土全部經過粗夯。
劉佔成説:“高大的封土堆,象徵着秦始皇帝的威嚴,標誌着秦陵營建工程的基本結束。《史記·秦始皇本紀》:‘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就是講的地宮工程的結束情況。”
至於回填排水渠,則是想使秦陵地宮永久性地不被地下水侵蝕。劉佔成認為,地宮工程一結束就會及時回填排水渠,排水渠底部應回填有很厚的青膏泥層,其上再用土夯實。
“如果我們用考古探鏟鑽探,打過夯土層,穿過青膏泥,必然會見到地下水,不過深度一定要打過30米才行。由於排水渠的回填密封,秦陵地宮內至今仍然沒有地下水患也在情理之中。”他説。
考古專家指出,秦始皇陵在歷代帝王陵中具有獨特位置,弄清其地宮的營建對研究古代帝王建陵思想和中國陵寢文化的發展與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秦陵地宮營建的每一個步驟都是重大的學術科題,都需要不斷地深入研究。隨着今後更細緻的考古勘探與研究,結合物探等最新科技成果,相信對於秦陵地宮的營建之謎一定會得到更科學更確切的結論。”劉佔成説。
據《漢書》和《水經注》記載,秦始皇陵於公元前206年被項羽鑿毀。北魏酈道元在其《水經注》中説,項羽人咸陽之後,以30萬人運了30天還沒有把東西運完。以後,關東盜賊又將銅棺竊去。
後又有牧羊人因尋找遺失的羊,持火把迸人墓穴,不慎失火,將陵墓徹底燒燬,説大火延續燒了90天都沒滅。
據説,方圓數十里的陵區地面,也隨着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幾米。這樣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築蕩然無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這些記載都被當今考古發現所佐證。秦始皇陵發現的陪葬坑、陪葬墓幾乎都遇到過被盜和火焚的破壞。
經過四年楚漢戰爭,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為了籠絡人心,公元前195年,劉邦下令對秦始皇陵妥為保護,安排20户人家住在秦始皇陵附近,作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
此後,各朝各代的統治者對秦代帝王陵墓,也都下令保護。宋太祖開寶三年(公元970年),曾令臨潼縣保護和修整秦始皇陵。清朝的陝西巡撫畢沅,還曾為秦始皇陵立碑。
但是秦始皇陵埋藏豐富,必然會引起各種人物的覬覦。據記載,東漢末年赤眉起義軍、魏晉後趙時期統治者石勒和石季龍、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軍等都盜掘過始皇陵墓地下宮殿可能沒有被盜已出土的兩乘銅車馬位於秦始皇陵封土下面地宮西墓道的耳室裏。有史料記載秦始皇陵地宮普遭火焚和洗劫,如果真是這樣,那墓道旁的隨葬品應該首先遭到破壞。
鑽探資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宮四周均有4米厚的宮牆,宮牆還用磚包砌起來,並且找到了若干個通往地宮的甬道,發現甬道中的五花土並沒有人為擾動破壞的跡象。只發現兩個直徑1米,深度不到9米的盜洞,但這兩個盜洞均遠離地宮,尚未進入秦始皇陵地宮之內。此外,秦始皇陵地宮中存在大量水銀的事實,更是其未遭到盜掘的有力證據。
因為地宮一旦被盜,水銀就會順盜洞揮發掉。由上述理由可以推斷,秦始皇陵地宮可能沒有被盜。隨着最新科技手段的運用,地宮是否被盜掘和焚燬的真相將會大白於天下。
但也有人認為司馬遷寫《史記》,距秦始皇人葬僅百餘年。司馬遷《史記》中有專門篇章論述秦始皇,但對陵墓被毀一事,卻隻字未提,而六百年後的酈道元卻做了詳細記述。這不能不令人生疑。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考古工作者對秦始皇陵進行了探察,尤其在秦兵馬俑發現之後。考古工作者在地宮周圍打了兩百多個探洞,只發現了2個盜洞,一個在陵東北,一個在陵西側,盜洞直徑約90釐米,深達9米,但離陵中心還差250米,都沒進入地宮。現在,這兩個盜洞部己被探埋地層之中,表面完全看不出來了。至於封土層,除當年國民黨軍隊留下的幾個戰壕外基本完整。考古工作者還用先進的儀器探測到地下確有大量的水銀和金屬存在。根據封土層未被掘動、地宮宮牆無破壞痕跡以及地宮中水銀有規律分佈等情況,可以得出地宮基本完好、末遭嚴重破壞和盜掘的結論。班固、酈道元所説的項羽掘墓、地宮失火之説是不可靠的。據估計,當年項羽盜毀的可能是陵園的附屬建築。如確實如此,始皇陵又將是一座舉世無雙的地下宮殿,對秦始皇屍體能起防腐作用,但由於秦始皇死後屍體已經腐爛,我們不能見到他的面目了!
秦始皇與十二金人之間的秘密
公元前221年,秦國軍隊向南攻齊。齊國土崩瓦解,這樣,中國歷史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出現了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秦王朝,秦滅六國以後,除了在原來政權機構的基礎上調整和完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機器,建立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嚴密的統治機構和封建官僚制度外,還採取了一系列其它措施,其中有一條就是下令收繳天下兵器,鑄成十二個重千石的銅人,立於咸陽。
這十二個大銅人,屹立於秦都咸陽阿房殿前,因為銅是黃色的,所以又稱作“金人”。他們身着外族服裝,每個都非常巨大和沉重,個個耀武揚威,精神抖擻,英勇無比,日夜守護着秦王宮殿。銅人造形之大,製作之精巧考究,為歷史上所罕見。在這方面,有很多歷史書籍記載。據《三輔黃圖》載:“營朝宮於渭南上林苑中”;“可受十萬人。車行酒,騎行炙,千人唱,萬人和,銷鋒鏑以為盎人十二,立於宮門”。
又據史書記載,銅人背後銘刻着李斯篆、蒙恬書:“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等字樣。《史記·秦始皇本紀》也記載:“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遷宮中。”賈誼的《過秦論》也有“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的記錄。
秦代一石約摺合現今三十七點五公斤,以此推算,十二個大銅人就重達四十五萬公斤。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造十二個如此巨大的銅人?圍繞這個問題,存在這幾種主要説法。有人認為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始終在憂慮和思考着如何長治久安、使江山傳之萬世的問題。而要坐穩天下、江山水固,首先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應該收繳和銷燬流散在民間的各種兵器。應該説,秦始皇收兵器造銅人,完全是出於政治上安定的考慮。
也有人認為秦始皇鑄造銅人是出於迷信,是為了“祥瑞”。秦始皇相當迷信,曾封泰山,禪梁父,訪神州,求仙人,輕信方土之言,竭力搜尋長生之藥。《漢書·五行志》也記載:“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天戒若曰,勿大為夷狄之行,將受其禍。是歲始皇初並六國,反喜以為瑞,銷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
這種説法有一定依據,但也有疑點,那就是秦始完全可以徵集天下一般銅料作為鑄造的原料,何必非要下令收繳天下的兵器呢?一部分學者還認為認為,秦始皇銷燬兵器、鑄造銅人,是表明今後不再將銅兵器作為主要作戰武器。但是,這種説法同樣就有疑點,那就是雖然鐵製兵器始於秦始皇之前,但到漢代才普遍化。秦始皇統一天下時,便決然把青銅武器廢除不用,使百萬軍隊全部換上鐵製武器,以當時的制鐵水平來説,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讓人信服的説法是:秦始皇這一舉措的目的,有兩方面:一是為了誇耀武功、粉飾太平;二是為了防止人民反抗。實際上,秦統一後,曾採取不少措施防止人民反抗,而收繳天下兵器的做法,也是有先例的。《左傳·襄公十九年》載,春秋時魯國的季武子曾經“以所得於齊之兵,作林鐘,而銘魯功焉”。秦始皇鑄銅人只是做得更為徹底,把民間的兵器也收繳了。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統一後,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不封國置王,説:“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於是“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這裏把“收天下兵”與“求其寧息”聯繫在一起,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意圖是為了太平無事。他宣佈“大酮”,舉國同慶這一偉大勝利,表現出好大喜功的情緒,而銅人、鍾鐻也是象徵吉祥、天下太平的意思。此外,秦始皇巡遊各地的刻辭,也都是誇耀武功、粉飾太平之語。
令人遺憾的是,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這12個銅人的蹤影了。那麼,它們究竟到哪裏去了呢?目前,關於金人的下落問題存在着三種猜測:有人認為,當初楚霸王項羽在攻克秦都咸陽後,曾經火燒阿房宮。在火燒阿房宮時,連同象徵秦王朝永固的這12個金人也一起燒燬了。這種説法始於元明時期,證據並不充分。
還有一些歷史學者指出,這12個金人是毀在董卓和苻堅的手上。據《後漢書》和《三國志》記載: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取洛陽及長安銅人、鍾鐻、飛廉、銅馬之屬以充鑄焉。”晉人潘岳《關中記》:“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徙清門裏。”
也就是董卓將其中的10個銅人銷燬,並鑄成銅錢,而剩下的兩個被他下令遷到長安城清門裏。到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下令把這兩個銅人運到洛陽。當成千上百的工匠們運到霸城時,由於金人的重量太沉,不得不放棄了這個巨大的工程,於是就停止了搬運。到了東晉十六國時,後趙的石季龍又把這兩個多人運到了鄴城。後來前秦的秦王苻堅統一北方,他又把這兩個金人從鄴城運回長安銷燬。至那時,存在於世間約600年的12個金人全部被銷燬了。
還有一種比較樂觀的看法,那就是因為12個金人是秦始皇生前的最喜愛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營造好後,這12個金人和其他精美的珍寶一起隨着秦始皇的死去被當作隨葬品葬於陵墓中了。現在,由於一些技術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發掘工作暫時還不能開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問題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也許到了我們的考古技術達到秦始皇陵墓開掘的那一天,這個歷史上的未解之謎才有可能被解開。
秦始皇兵馬俑裏全是男?女的去哪了?
印度總理莫迪看完兵馬俑問“咋全是男的”這則新聞已經瞬間引起熱議,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的中國人也紛紛開始尋思,女兵馬俑呢?
中國傳統重男輕女的思想讓人們在潛意識裏習慣性的忽略了女兵這一羣體,所以很難會想到為什麼沒有女兵馬俑這個問題。那麼為啥印度人會注意到這個話題呢?這和兩國古代迥異的文化有關,中國人認為打仗是男人的事兒,在中國説起戰神人們會想到的一定是刑天、武聖關羽、呂布、二郎神等,這些戰神無一不是男性。在古印度的軍隊中卻存在大量的女兵,這些女兵並非如一般人所想的那樣負責醫療、後勤等工作,而是真真正正的女戰士,印度的戰神也是由一位女性(杜爾迦)來擔當。因此不應以我們的價值觀去衡量別人的判斷,除了印度外歐洲神話中戰神也是一位女神(帕拉斯·雅典娜)。
不過這並不代表中國古代沒有女兵,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花木蘭之外,早在兵馬俑產生之前就已經有了婦好這樣的女軍事家。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大放異彩的巾幗紅顏並不在少數,除了為人所熟知花木蘭外,還有楊家將中的佘太君以及大名鼎鼎的秦良玉等。為什麼現在的兵馬俑中看不見女兵?現在還沒有發現並不代表不存在。兵馬俑的挖掘工作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一號坑的第三次挖掘在2009年才剛剛開始,二號坑、三號坑的挖掘工作基本沒有展開,而且兵馬俑還有存在一定爭議的四號坑。這一古代文化的瑰寶向人們展露出的僅僅是冰山一角,現在還沒有發現的女兵馬俑説不定就藏在下一個被挖掘的坑洞之中。
揭:秦陵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的真相
1974年3月,秦始皇兵馬俑在陝西省臨潼縣得以重見天日,由於規模宏大、栩栩如生,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近日,一些考古專家提出了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兵馬俑中的士兵沒有一個人戴頭盔,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些衝在戰爭第一線的士兵和將領不戴頭盔?秦國能夠統一六國,為什麼連頭盔都不給士兵配備?
秦國士兵上戰場時袒胸赤膊,根本就無所謂生死
兵馬俑的一些士兵都是戴着一種小圓帽,據考古人員證實,這是一種麻布做的頭巾。
軍官模樣的戴着牛皮做的板狀帽子。更多的士兵則把長髮盤在頭上,挽成一個個髮髻。但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秦軍一律不戴頭盔。這究竟是什麼原因,是軍費緊缺還是其他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西北大學歷史系主任、秦漢史專家徐衞民教授就此問題説出了自己的看法。秦國本身就是個崇尚武力的民族,這就好比日本崇尚武士道精神一樣,都是一個民族的精神。
《史記》上説:秦,帶甲百萬。意思是有百萬身披盔甲的軍隊,這裏的甲也僅僅是指盔甲,但是卻不包括頭盔,不同的兵種穿的盔甲不同,基本上這些盔甲是皮質的,很簡潔,這些都是為了顯示出他們的這種尚武的精神。
這種尚武的精神從其他著作中都能感受到。韓非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記錄了初次接觸秦人的感受。他説,秦人聽説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無所謂生死……
當時一個著名的説客這樣描述戰場上的秦軍:他們光頭赤膊,奮勇向前,六國的軍隊和秦軍相比,就像雞蛋碰石頭……他們左手提着人頭,右胳膊下夾着俘虜,追殺自己的對手……
不僅如此,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同樣記載:戰場上的秦軍竟然袒胸赤膊,索性連僅有的鎧甲也脱掉了。
秦國士兵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的主要動力源於可以進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