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讀連環畫,知道梁山好漢是“劫富濟貧”的。長大後細讀《水滸》,卻發現不是那麼回事。梁山好漢在多數情況下,是“劫富而不濟貧”的。晁蓋等人智取生辰綱的目的本來就不是為了“濟貧”,用總策劃吳用先生的話説,不過是“取此一套富貴,不義之財,大家圖個一世快活。”後來東窗事發,朝廷派何觀察到東溪村捉拿時,三阮已分了錢財,回石碣村打魚去了。後來智取無為軍,活捉黃文炳,攻破高唐州,克服曾頭市,打下東平府都是將應有傢俬、府庫財帛、倉廒糧米全部裝載上山,不留一粒。
只有兩回有例外。一回是打下東昌府,“宋江軍馬殺入城中,先救了劉唐,次後便開倉庫,就將錢糧一分發送梁山泊,一分給散居民。”另一回是攻下祝家莊,宋江準備對該村實行“三光”,洗盪一空,幸而石秀建議,有個鍾離老人曾給隊伍帶過路,便決定不殺,並給“所有各家,賜糧米一石,以表人心。”祝家莊共有多少人家?據鍾離老人講,有一兩萬。攻下祝家莊,除去金銀財帛不計,共獲得多少糧食?《水滸》明確講,五千萬石。照這樣算,若有一萬家,宋江要拿出一萬石,劫和濟的比例是五千分之一;若有兩萬家,宋江要拿出兩萬石,劫和濟的比例是兩千五百分之一。當然,有人説,你這個帳算得太迂了。因為“劫富濟貧”本來就是個宣傳口號,梁山好漢如果把劫來的東西都濟了貧,他們自己吃什麼?宋江攻打祝家莊前,曾明確對晁蓋等人講:“若打得此莊,倒有三五年糧食。”也就是説,除了時遷偷雞等雞毛蒜皮的因由外,三打祝家莊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解決山寨的糧食危機,因而留一部分自己享用是再正常不過的,只是如此懸殊的比例未免有點令人失望。
除了只劫不濟,或劫多濟少,擄上山的財物他們內部是怎麼分配的?《水滸》二十回寫晁蓋等人初上梁山後,濟州府派上校團長黃安率眾剿捕,卻被晁蓋吳用殺退。這時朱貴派人送上信來,説有一夥客商從附近經過,三阮便領命下山劫道去了。天亮時得報,“三阮頭領得了二十餘輛車子金銀財物,並四五十匹驢騾頭口。”這些財物後來是怎麼分的?書中明確交代:“眾頭領看了打劫得許多財物,心中歡喜。便叫掌庫的小頭目,每樣取一半收貯在庫,聽候支用;這一半分做兩分,廳上十一位頭領均分一分,山上山下眾人均分一分。”也就是説,他們把打劫來的東西分作兩半:一半留作“公積金”,另一半作為提成和獎金分給眾人。怎麼分呢?十一名“常委”分一半,人民羣眾又分另一半。梁山這時共有多少人?劉唐下山給宋江送金子時説,“見今山寨裏聚集得七八百人”,加上家屬和其他後勤人員,大約千人左右。也就是説,領導和普通人民羣眾的收入差約為一百倍。領導要費心策劃,又要帶領全山人民替天行道,多拿一點也是正常的,但多出一百倍,基尼係數未免也太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