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 揭秘淝水之戰背後的真相
淝水之戰,揭秘淝水之戰背後的真相。
魏晉時期,有四場著名的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和淝水之戰。這四場著名戰役共同特點是以少勝多。官渡之戰後,曹操一統北方;赤壁之戰後,南北對峙;夷陵之戰後,三分天下局面而成;淝水之戰後,苻堅垮台,一統天下的美夢化為煙雲,東晉王朝苟延殘喘。
淝水之戰 揭秘淝水之戰背後的真相
這四場戰役,毫無疑問赤壁之戰的知名度最高,相信很多朋友只知道赤壁之戰,而鮮聞淝水之戰。
其實,淝水之戰本不應該這麼低的知名度的,因為它是決定東晉存亡和前途的戰役。當年前秦苻堅統一北方後,雄心壯志想天下一統,帶領“百萬大軍”南下,直取東晉,揚言投鞭斷流,“長江天險又如何,以我百萬之眾,每個人投一根鞭子,也讓它斷流”。兵臨城下,東晉岌岌可危,東晉第一“淡定哥”謝安與他的弟弟謝石和侄子謝玄帶領八萬大軍,沉着應對,謝安更是不動聲色,指揮若定。八萬對戰一百萬,相距甚遠,即便是赤壁之戰曹操也才號稱八十萬大軍南下。當然,前秦苻堅號稱的“百萬大軍”也存疑。
首先,古人打仗,記載的軍隊數字基本上是打折扣的。其次,就算是“百萬大軍”,戰線肯定非常長,前後綿延數公里,更何況百萬大軍包括戰鬥部隊和後勤部隊,估計搞後勤的也得不少人。因此,真正在前方打仗的,估計沒多少人,所以,這樣算下來,“百萬大軍”恐怕真正對決的也就二十萬人左右,但是二十萬人對決八萬,也挺“嚇人”的。不過結局是人多勢眾苻堅慘敗,並且還創造了風聲鶴唳和草木皆兵兩個成語。
這就是淝水之戰,原本應該也是精彩的,比如以少勝多二十萬對決八萬是一個看點。謝安的“淡定”也是一個看點,淝水之戰時,謝安正在下棋,等到戰爭捷報傳來,謝安看了看,然後繼續下棋,與謝安下棋的人忍不住問,謝安淡定的説,“小兒輩們大破賊軍”,堪比諸葛亮當年的空城計。所以,淝水之戰有看點,它跟赤壁之戰一樣都是南北對決,都是北方主動進攻南方,都是以少勝多,都是關乎生死存亡。但是知名度比起赤壁之戰要低得多,原因何在?
首先,是《三國演義》名氣高。這本書名氣太高了,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又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赤壁之戰又是《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濃墨重彩描繪的一場戰役,從第42回到50回,都是描寫赤壁之戰的,還有後來演變的白話評書就更加詳細了,因為赤壁之戰是《三國演義》這本書中的高潮,它的高知名度就不言而喻。換句話説,只要看過《三國演義》以及改編的影視劇、戲劇的,就沒有不知道赤壁之戰的,因為“三國”家喻户曉,所以赤壁之戰必定也是家喻户曉。但是淝水之戰恐怕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有關淝水之戰的知名度很高的文學作品好像沒有,影視劇也沒有。
其次,由於《三國演義》以及一些説書人的濃墨重彩,所以,赤壁之戰又顯得非常精彩。例如諸葛亮舌戰羣儒,激將法,羣英會蔣幹中計——反間計,黃蓋詐降——苦肉計,草船借箭,諸葛登壇——借東風,最後火燒八百里連營,曹操敗走華容道等等,這一套連環計非常精彩。具體可以閲讀《三國演義》。
淝水之戰的故事就簡單多了。故事是這樣的,苻堅的先行部隊抵達淝水後,臨水布兵,這本沒錯,背水一戰。東晉的軍隊派出使者前去交涉説,“貴國的軍隊這麼大老遠的跑過來,卻臨水佈陣,我國的軍隊都沒過來,這仗怎麼打,不如你們往後退一點點,挪出一塊地方,讓我們的軍隊過來,雙方大戰”。有意思,有點像春秋時期的戰爭,春秋時候的戰爭就是雙方在國境線附近,要等雙方軍隊列陣完畢,才能開戰,只要有一方沒列陣好,就不能去進攻,很講究禮儀和規則。但是戰國之後,戰爭就是“兵者,詭道也”,你死我活,誰贏誰就是老大,那還管什麼禮儀與規則。更有意思的是對於這樣的請求,苻堅竟然同意了。
於是前秦的軍隊就開始往後移動,不移動則已,一移動問題就來了。前方的軍隊往後移動,後方的軍隊不知道什麼情況,以為吃了敗仗,同時軍隊中還有喊“苻堅敗了”,苻堅的軍隊一下子如同鳥獸作散,亂成散沙。苻堅的弟弟苻融親自出馬都阻止不了,自己反而掛了。苻堅的軍隊“亂七八糟”之時,而已經渡過河的東晉軍隊豈能放過如此“良機”,於是趁機出擊。苻堅身中流箭,落荒而逃,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故事就這麼簡單,還沒打,就自己亂了,主要是苻堅的大軍缺乏紀律性,同時軍隊成分複雜,羌人、鮮卑人、氐人、漢人,簡直是“五胡雜交”,自然“心懷鬼胎”。並且在戰爭前,前秦的很多人是反對的,其中包括王猛和苻堅的弟弟苻融,也就是説,前秦還沒出徵,軍心已經散了,根本沒人想打,所以才會有戲劇性的一幕。這就是淝水之戰,比起《三國演義》濃墨重彩描繪的赤壁之戰確實要簡單多了,也確實沒羅貫中筆下的赤壁之戰精彩。
所以,淝水之戰的知名度要低於赤壁之戰,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