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揭秘:古代唐朝女人最美原因竟是捨得花美容費?

由 老巧雲 發佈於 八卦

  導讀:讀唐宋傳奇,看到唐玄宗封楊貴妃三姊妹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每人每月給錢十萬,為脂粉之資,於是來了興趣。在西安“不化妝是兵馬俑,化了妝是唐三彩。”加之十萬脂粉之資足以證明,“唐朝長安是中國女人最美的時間和地點”。

  古時的脂粉之資相當於今天的美容費,美容化妝向來是後宮三千佳麗的頭等大事,女為悦己者容,能夠依靠脂粉博得龍顏歡笑從此豪貴榮盛,是佳麗挖空心思的事情。唐玄宗染有“眉癖”,史稱“唐明皇令畫工畫《十眉圖》……”天子親自推廣和提倡化妝美容,想那“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的美女,不知曾吸引過多少往昔的眼球。

  唐朝的脂粉之資和纏頭、湯沐一樣普遍,除了皇帝贈送,士大夫之間也多慷慨之舉。除了宮女可以領取脂粉之資,一些朝廷官員的夫人也有這種名正言順的收入。曾國藩也曾經把五百兩銀子送給王闓運,作為王闓運的紅顏知己花豔芳的脂粉之資,不過這筆錢是用來收買人心的,想讓王闓運在主編《湘軍志》時能為他多美言兩句,不料王闓運是個有骨氣的人,不為所動,秉筆直書,於是和曾國藩不歡而散。王闓運這才意識到,這筆脂粉錢原來是塞口之資。


  齊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時,用管仲為相,興得客妻路妓,“復官山海鹽鐵之利,為女閭三百,專居美婦,日事顏華脂粉,務為妖淫嬌媚,以迷各國之商賈賓旅,徵其夜合之資,以足國用。”脂粉之資成了拉動經濟增長,增加國庫收入的主要來源。有了這一先例,國庫的開支從此沾上了青樓女子的脂粉香氣。


  明朝時“兩京教坊,官收其税,謂之脂粉錢”,從北京的八大胡同到上海的四馬路,都是有名的銷金窩、風流藪,收來的脂粉之資最終是“以佐軍國”。而有時這種豪華,本身就是齷齪的豪華,明成祖朱棣時,“(十六樓)終歲斂一年之利,交於宮中金花庫,為后妃脂粉之資,美其名曰金花銀兩。”以胯下得來之物,為后妃面飾,即便濃妝豔抹,粉香襲人,但蒙在頭上的仍是一塊帶着“娼”字的遮羞布。

  許多地方政府怕取締既與“風俗”不合,且影響到若干人生活,因此很正當的定下一些規章制度,向這些人來抽收一種捐税,並採取了個美麗名詞叫作“花捐”,類似“無煙工業”,把這筆款項用來補充地方行政,保安,或城鄉教育經費。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後,宮中剩脂粉銀四十萬兩,宮女至九千人,內監至十萬人,飯食不能給,日有餓死者。

  晚清時期,日本則傾全國之力,克勤克儉,想通過這一場戰爭征服清政府,連皇孃的脂粉錢都捐出來了。當時中國不是沒有這個財力,而是不肯花錢,慈禧太后的脂粉之資都抹在那張老臉上了,可是銅錢厚的脂粉沒有擋住日本的堅船利炮,她在無顏中倉皇西逃。美是比任何介紹信都有力的推薦。但是,美與脂粉之資有了關係之後,美麗也打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