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有部日本電影,在《電影旬報》評選十佳電影裏第一名,
是繼《龍貓》之後,第二部登頂日本旬報十佳之首的動畫片,
還獲得了第40屆日本電影學院獎和第26屆法國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
在當時爛番茄更是給出了100%的新鮮度,
在國內伴隨着爭議,豆瓣評分卻從8.9開始下降,
最近這部電影的未刪減版本出來,
一起來看看這部説不出喜歡的神作——
《在世界的(還有更多的)角落》
豆瓣:7.6
地區:日本
分割線
女主小玲,一個出生在廣島上的小女孩,
温暖有愛的家庭氛圍下,
小玲也十分善良,喜歡畫畫,喜歡天馬行空,
家人卻總認為小玲是個迷迷糊糊女孩,
她會畫下好吃的西瓜,
還會把自己被人販子誘拐的故事畫下來,
她會把自己童年被人販子誘拐的經歷畫下來。
異想天開的小玲還會把人販子畫成一個長毛的怪物,
嬉嬉鬧鬧的日子很快就隨着成長開始逐漸現實,
年滿18歲的小玲,有人上門來提親,
就這樣小玲穿着和服遠嫁到20公里以外的吳市,
丈夫周作竟然是小時候被誘拐事件中的小男孩,
小玲就這樣成了大人,開始操持家裏的家務,
好在小玲和丈夫的感情很好,夫妻恩愛,
雖然已變成家庭主婦的小玲,卻依舊還可以保持着童真。
不注意看影片中的時間線,可能覺得這一切也還挺美好的,
但整部影片以二戰後期為大背景,
小玲和周作的婚後生活,也是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物資的急劇減少,食物都是配給,
小玲不得不每天想盡辦法讓家裏的看起來飯菜多一些,
儘管小玲很樂觀的對待這一切,
會聽海軍丈夫和她講吳市的軍艦,
連天空中四處散開的彩色煙霧彈,小玲覺得很美,想畫下來,
還會在黑市買糖路上認識好朋友,
可是,吳市作為軍艦港基地,受到空襲的次數越來越多,
房屋都被戰火摧殘,
小玲和丈夫依舊對生活保持熱情,
戰火之下,焉有完卵,
帶着小外甥女的小玲,
受到了炮彈的侵襲,
小外甥女因此喪命,自己也失去了右手。
失去了畫畫的右手,失去了做飯的右手,
在家人的陪伴下,小玲堅強的活着,
然而很快,昭和20年(1945年)廣島被投下原子彈。
小玲的家人和吳市的市民們在核彈侵襲下,化為灰燼,
收音機放着天皇宣佈投降的消息,
影片中很多細節都透漏出戰爭帶來的傷害,
物質的不斷減少,
小玲遇見的好朋友,打扮時尚漂亮,卻讓她不要到她那裏去,因為她那裏是“服務”軍人的場所。
還有被戰爭之火侵襲的地方,最殘忍的畫面莫過於,
一個死去的母親,身上蟲蠅在飛,小女孩卻在呼喊着她。
然而電影引起爭議的部分在於,
這部影片是「反戰」還是「反戰敗」,
有人認為影片是“迂迴反思”,不應該被政治所捆綁,而是作為意識形態被接納,
有人則認為,這類型的影片並沒有起到反思作用,完完全全的洗白,反戰敗影片。
胖喵也看過一些關於此影片的影評,
對於那些説其是迂迴反思,沒有刻意煽情,
只是通過玲的經歷來闡述戰爭的殘酷,
不想爭執,只想説一下自己的看法,
論導演或者創作者是否有“反戰敗”的心態,
客觀上講他們起到了美化記憶,
正如荒井晴彥評價説道,
《在這世界的角落》還是沒變的“戰爭=被害”的電影,這樣是不對的,平民對戰爭就沒有責任嗎?
其次,《在這世界的角落》會使日本民眾通過這種“自虐史觀”,根本不會不反思戰爭的原罪,只會離反思越來越遠,
影片中玲在聽到日本天皇宣佈戰敗投降時,
“怎麼能就這樣結束呢?為什麼不拼盡最後一個人呢?我還有一隻手和一雙腳·····”
無論這段話,是否是因為小玲為這麼多人犧牲,家人的離開,覺得不該投降,
在我這裏都無法接受,
想到自己在讀張純如《南京大屠殺》時,
他們如何屠殺我國的人民,如何進行殺人比賽,如何虐殺婦女兒童,姦殺擄虐樁樁件件遠遠殘忍超過於此,
他們又何曾會想到,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也有人期盼平凡的活着。
日本是世界的一個角落,
中國也是世界的一個角落,
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
每一位人都是世界的一個角落,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
未刪減版將影片名由《在這世界的角落》改為《在世界的(還有更多的)角落》,可能也是也因此緣由吧。
平心而論,這部影片是部很好的電影,無論是鏡頭語言還是畫風,
前半部分的呆萌日常,
後半部分逐漸成熟隱忍,
不刻意煽情又生動十足的展現生活細節與人物情感。
然而任何藝術的精彩都不能掩蓋主題的殘缺。用藝術手法掩蓋罪行,扮演受害者,時間會流逝,有些東西不會被掩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