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他被譽為音樂魔術師,31歲英年早逝,如今死因遭高曉松質疑,歌迷

由 酒書端 發佈於 八卦

“如果大海能夠喚回曾經的愛,就讓我用一生等待。如果深情往事,你已不再留戀,就讓它隨風飄遠……”

唱這歌時,張雨生還是個文藝青年。彈着吉他,戴着眼鏡,樂聲隨風捲動,婉轉悠揚。

今日再唱,不但人去樓空,還有口“大鍋”從天而降。

5月4日,張雨生去世23週年後,歌迷發博痛斥高曉松:

“高曉松先生,關於您造謠張雨生酒駕一事,張雨生的歌迷多次提醒您,向您説明張雨生並非酒駕,希望您能闢除謠言。可是您只會不斷地拉黑歌迷,毫無歉意可言……”

TA們表示,對方不僅口頭造謠,還編入著作、販賣出書。

身為雨生昔日好友,為何在故人逝去後,頻頻造謠抹黑?若真想拿“酒駕”警告世人,又為何不以己為例?


2011年,高曉松因酒駕被拘六個月。為表歉意,他公開發聲“永不酒駕”。

一方面説好友酒駕車禍,另一方面又被質疑人品欠佳。究竟是粉絲的錯,還是高曉松自己的鍋?

事實上,雨生去世那日的報紙似乎已説明一切。

上面寫到,死者病例上並無任何醉酒記錄,且車內無酒精味。張雨生的汽車保險公司已同意理賠。

報紙力證,保險理賠,外加“人證俱在”,高曉松的確理屈詞窮。

而31歲便英年早逝的張雨生,逝去多年仍遭高曉松質疑,歌迷的“震怒”也在情理之中。

是非功過,雖未蓋棺論定,但雨生一生,的確值得追憶。

1966年7月,台灣一户小院裏,誕生了一個可愛憐人的小傢伙。

父親本想借澎湖給他取名“澎生”,又因連下大雨,索性喚作“雨生”。

和大雨的“滂沱”不同,雨生打小便對文而雅的東西感興趣。

不喜語文,不願算術,他偏愛拿起音樂,端詳音符。

有天早上,母親叫他起牀,發現兒子不在,桌上寫一紙條,“媽媽,我要出去打天下,不成功不回家!”

後來父母在家旁找到了他。

那之後,雨生像變了個人似的,用功讀書,專心學習,不再調皮。

19歲那年,他順利考入台灣政法大學,用更多時間來學音樂。

原本考上大學的他,和漸漸長大的弟妹,會朝着新希望一起進發。可沒曾想,妹妹卻永遠留在那年夏天。

雨生20歲時,妹妹跑到山澗旁嬉戲。

腳一滑,竟掉進水裏。水流湍急,不一會她便被衝得無影無蹤。

一個生命,就這樣逝去。

對妹妹的思念,對命運的“咒罵”,讓他悲痛欲絕。含淚中,他寫下《大海》,久久吟唱,時時感懷。

隨着一首首歌曲的走紅,一張張專輯的大賣,張雨生被譽為“音樂魔術師”。

“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認真的過每一分鐘。我的未來不是夢,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動,跟着希望在動……”

《口是心非》、《我的未來不是夢》、《一天到晚游泳的魚》……

雨生的歌,總帶種莫名的幽怨,在淺吟低唱間,訴説着屬於自己的故事,至今仍為人懷念。

可就是這樣一位音樂才子、舞台瘋子,卻永遠活在了31歲。

1997年10月20日凌晨,天已黑,路漸暗,工作一天的雨生準備開車回家,卻在途中意外發生車禍。

送到醫院時,早已傷勢嚴重。在經歷與死神的23天搏鬥後,最終撒手人寰。

歌迷、親友、愛人,無不傷心感懷,張惠妹則以一首《聽你聽我》,悼念逝去的“貴人”。

他走了,可歌還在。

在第28屆金曲獎頒獎典禮上,張雨生的一首《天天想你》榮獲最佳奉獻獎。

母親張惠美替他領獎時感慨發言:

“他是家中的長子,從小聽話、孝順父母,是弟弟妹妹的好哥哥,我們都很捨不得……我多希望他能自己從台下到台上領獎。他的一生雖然短暫,謝謝那麼多朋友傳唱他的歌曲,延續他的音樂生命。”

説罷,掌聲如雷。

於歌迷,他是神一般的天籟;於家人,他是星一般的璀璨;於朋友,他是花一般的存在;於愛人,他是酒一般的醉人。

可惜,這樣完美且深情的男人,終究不在。

但願圍繞他的質疑與流言,能如歌中所唱的那樣,“隨風飄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