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這才是成年人該看的日本片,全片聽不到一句台詞,但依舊妙趣橫生

由 聞人海瑤 發佈於 八卦

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

皮皮電影 / 每天一部精彩電影推薦

小津安二郎,日本的電影巨匠。

在六十年的短暫人生中,他一共拍攝過53部電影,可謂創作力驚人。

出生於1903年,後於1963年去世的小津,人生的脈絡是跟電影緊密的聯繫在一起的。

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就像跳交誼舞一樣,小津跟隨着電影早中期發展的每一步。

我們熟知的小津電影有被法國哲學家德勒茲稱為“世界上最好電影”的《東京物語》,此外還有《秋刀魚之味》、《晚春》等。

不過這些都是二戰後的作品,而我們今天所要説的這部黑白無聲電影《我出生了,但......》上映於1932年,豆瓣評分為8.9分。

這是早年的小津對於日本無聲電影史所做出的貢獻。

這是一部兒童片,充滿了孩子的天真與童趣,讓人不禁感嘆原來小津還有這麼可愛的一面呀......

影片依舊講述的是家庭故事。

一對小哥倆,跟着父母一起搬到了東京郊外,整天只為一件事發愁:本地一羣孩子老欺負他們。

尤其是那個人高馬大的領頭的男孩,最為可惡。

他每次打架之前都要生吃一顆鳥蛋,然後就像吃了菠菜的大力水手波波一樣對他們大打出手。

當然,這兩個人也不是那種任由人欺負的主。

弟弟每次打架都要把木屐脱下來拿在手裏當成武器,可惜中看不中用,兩人很快就落荒而逃了。

打不過還躲不過嗎?

為了躲那一小羣“地頭蛇”,哥倆一開始不敢去學校。每天裝模作樣地出門,然後在草地上晃悠一天,瞎劃拉幾個字,中午就吃從家裏帶的便當。

但這種狀態並沒有持續幾天,老師跟他們的父親一通氣,謊言就敗露了。

哥倆為了哄望子成龍的父親開心,還請半文盲酒店小夥計裝成老師寫了個“甲”,然而小夥計把“甲”寫成了“申”。

沒有辦法,哥倆只能把紙摳了個洞......

可想而知,家裏的老父親自然不會輕易放過他們。

自那以後,父親送他們上學時,都會在門外站很久,防止兩人再偷偷溜出來。

這兩個孩子鬼精靈,耍了點花招讓那個酒店小夥計揍了那個領頭的男孩一頓,於是兩人成了新一代孩子王。

俗話説的好嘛,“永遠別相信在野黨”。

哥倆“執了政”之後沒有好到哪兒去,發號施令的樣子那叫一個威風凜凜。

但在兒童片有趣幽默的表象之下,《我出生了,但......》實際上隱匿了一個異常沉重的話題。

比如一羣孩子圍在一起,比誰的爸爸更厲害,可見“拼爹”的歷史源遠流長。

哥倆本來信誓旦旦覺得從小汽車上下來的父親是最厲害的,但很快小夥伴就指出來那是大郎父親的車,大郎爸爸才是最厲害的。

雖然哥倆用自己老大的身份強制“地主家的傻兒子”大郎承認自己的父親更厲害,但這場爭論卻真實得讓人脊背發涼。

大郎的父親是哥倆父親的頂頭上司,於是就產生了成人世界和兒童世界的對比。

在成人世界中,哥倆的父親處處獻媚討好大郎的父親。

在兒童世界中,大郎對小哥倆言聽計從,俯首帖耳。

這兩個世界在一天晚上交匯了。

那天晚上,大郎家放生活電影。

大郎邀請了包括小哥倆在內的幾個小朋友一起去看,大郎的父親也邀請了包括哥倆父親在內的一切公司職員去看。

於是在大郎富麗堂皇的家裏,哥倆目睹了父親在銀幕上用小丑形態取悦大郎父親。

目睹了父親的醜態之後,兩兄弟無法在觀眾們的鬨笑聲中待下去,羞憤至極提前返回了家中。

在他們的印象裏,父親是嚴肅偉大的,是至高無上的權威。

但實際上呢,父親是個為了工作為向上司獻媚討好的小丑。

這一晚,父親的形象在兩兄弟心中崩塌了。

在另一部電影《獨生子》中,小津曾發出喟嘆:“人生悲劇的第一幕,便在於親子關係的建立。”

父親的權威崩塌之後,兄弟倆就像放出籠的小猴子一樣開始目中無人,大鬧天宮。

他們故意用力摔東西(主要是哥哥摔,弟弟不知所以然但學着哥哥摔),對父親喊出一系列“大逆不道”的話:

“你要我們做大人物,你是大人物嗎?”

“你為什麼對大郎父親卑躬屈膝?”

“為什麼不是你給大郎父親發工資?”

“我比大郎強壯,成績也比他好,如果長大了也像你這樣的話,我寧肯不去讀書!”

這簡直句句扎父母的心啊。

這些話都是哥哥喊出的,他大一些,開始懂事了,弟弟還是個小不點,只會跟着哥哥屁股後面跑。

被激怒的父親把哥哥拉了過來,狠狠地打了幾下屁股。

哥哥哭了,看見哥哥哭,弟弟也開始“聲情並茂”地哭了起來。

大哥宣稱“明天開始不再吃飯”以此作為反抗,小弟猶豫了一下還是跟從了。

在整個過程中,弟弟時時刻刻都惦記着那包爸爸帶回來的零食,原本想吃,卻一再被哥哥用眼神阻止。

於是這包零食被拿來拿去,踢來踢去,最後弟弟也沒吃成。

可這包零食就是父親的心意啊,他在上司面前出的所有醜,都是為了能回家的時候買上一包零食讓孩子們開心。

原本母親想讓父親道歉,父親卻嘆了一口氣,説這件事可能他們一生都想不明白。

第二天早上,哥倆依舊強撐着絕食,卻被母親用幾個熱騰騰的飯糰攻破了防線。父親此時打蛇隨棍,坐到了兩人身旁,一起吃起了飯糰。

那包零食沒説出來的話,被飯糰説了。

吃完飯,父親照舊送兩人上學,路上又遇到了大郎父親。

經過昨晚的風波,父親不再自然而然地上前打千兒問好,而是十分猶豫不敢向前。

眼看着場面僵持不下,鬼精靈弟弟眼珠一轉,特別自然地對父親説道:“爸爸,你應該上前問好。”

這是對父親的體諒,也是一瞬間的成長。

小津的電影從來都不會對人生的殘酷進行直接的、毫無保留的展露,他只進行絕妙的呈現,然後在一個話題剛開始時就戛然而止。

《我出生了,但......》,這個片名中罕有的轉折性詞彙凸顯出小津十足東方化的欲説還休。

小津電影中流淌的分明是靜默的時間,他讓時間把一段暫時的“喜怒哀樂”統攝在永歸於平靜的家庭生活之中。

在那些看似固定的場景之中,實際上有軌電車呼嘯而過了十幾次,像極了那個迅電流光勢不可擋的時代。

那一件件在風中飄揚的衣衫,恰似任人擺佈不得脱身的人生。

作為小津的早期作品,《我出生了,但......》所涉及的空間實際上很有限:家庭、學校、郊外、辦公室......然而,卻絲毫不給人以單調感,一股股充盈飽滿的生活流在屏幕上展現。

在電影正式開始之前,小津説這是“給大人讀的繪本”。

我想,也正是因為大人的視角,電影中的孩子才會那麼可愛,父母的苦衷才會被委婉展現,那句“爸爸,你應該上前問好”才會被説出。

只有成為大人之後才會明白,當大人真是一點都不好玩。

“斑馬是黑底白紋的,還是白底黑紋的?”

這樣孩子氣的發問,原來早在小津的電影中就已經有了。

人生就像這個問題一樣,不是非黑即白,不是一句簡單的偉大或是渺小就能説清的。

正是在這種曖昧的交織中,我們一天天長大,逐漸明白父親其實是個普通人,我們也是普通人。

即使這樣普通的人生,也需要我們全力以赴地去過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