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王朔與馮小剛聯手拍了一片,拍出後被禁映8年
1994年,《陽光燦爛的日子》在威尼斯電影節大放異彩,風格強烈的姜文作為導演界的新秀得到國際影壇的矚目。
但姜文並沒把這部電影的成功全部歸於自己,他説正是因為看了王朔的小説《動物兇猛》,才有了這部不同凡響的處女作。
王朔,何許人也?
他是作家,著名的“京圈大佬”,
80年代,他就紅遍了全國,他的小説解構傳統,嘲諷精英,以荒誕無度的態度調侃一切,收穫大批簇擁。
不少導演是他的忠實粉絲,姜文、黃建新、趙寶剛、張元,這些大導演都曾將他的小説改編成影視作品,其中不乏《陽光燦爛的日子》這樣驚世駭俗之作。
除了寫小説,王朔在影視圈也混的風生水起,《編輯部的故事》、《甲方乙方》、《一步之遙》,這些由他編劇的作品在嬉笑怒罵間針砭現實,打上了“王氏出品”的鮮明烙印。
但俗話説的好,不願意當導演的作家不是好編劇。
1996年,“寫而優則導”的王朔毅然放下筆桿子,拿起了攝像機,把自己的小説《我是你爸爸》給搬上銀幕。
但由於未通過審查就私自到國外參展,影片在國內慘遭禁映,8年後才得以重見天日,更名為《冤家父子》以光碟的形式在國內市場發行······
《我是你爸爸》雖然是王朔的處女作,但拍得確實不落俗套,在瑞士洛加諾電影節斬獲金豹獎的最高榮譽足以説明。
由作者親自上陣拍攝,《我是你爸爸》無疑能高度貼合原作那種荒腔走板的現實感,為了貼合人物,王朔拉來他的鐵哥們馮小剛擔任影片的男主角。
不得不説,馮小剛無論從外形還是內在都把性格懦弱又裝腔作勢的馬林生演的相當傳神,這個角色除了他,皮哥想不出還有誰能更適合。
在機關單位上混跡多年,人到中年的馬林生十分懂得官場上的中庸之道。
影片一開始就是馬林生宣讀總經理逝世的悼詞,情真意切,聲情並茂,必要時還擠上幾滴眼藥水渲染悲傷氣氛。
尤其在評先進的討論會上,馬林生的工於心計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所有人都為了“先進”爭執不休時,一旁的馬林生化身和事佬,和女同事説兩句好話,給男同事遞幾根煙,撫平他們的情緒。
這“温柔的一刀”果然精準到位,老好人馬林生悄無聲息把“先進”的獎狀拿到手,既不得罪人,又落下好名聲。
溜鬚拍馬的本事在工作上游刃有餘,但在處理和兒子馬車的關係上,馬林生卻無能為力。
和很多中國式家庭一樣,馬林生和兒子之間有着深深的代溝:妻子走得早,父子之間缺乏有效溝通,造成兒子馬車的極度叛逆。
讀中學的馬車不是個乖孩子,在課堂上就敢和老師公然叫板,雖然博得同學們的喝彩,卻不得不讓老爸給他擦屁股。
在老爸面前,馬車似乎有所收斂,但其實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表面上恭敬暗地裏和老爸處處作對。
面對馬車的不服管教,馬林生可以説煞費苦心,軟的硬的都用上了,卻無法扭轉馬車的逆反心理。
馬林生感到深深的無奈:在成年人的社會里能應對自如,卻對付不了自己的兒子!
他感到一種發自內心的孤獨和無助,但他別無他法,只能暗自哭泣······
對於馬車來説,他其實也是滿肚子委屈無處訴説:沒有母親的關愛,又被父親的粗暴和懦弱所傷害。
在馬車遭到小混混的毆打後,馬林生氣憤不已,氣勢洶洶地要找那幾個流氓説理。
但關鍵時刻馬林生卻退縮了,他連上前質問一句的勇氣都沒有,在小混混們的鬨笑聲中告訴兒子,咱算了吧!
現實的種種教會了馬車不能再單純,既然父親無法保護自己,那麼他只能以叛逆偽裝自己,學着適應成人世界的生存法則。
在馬車的身上,明顯能發現與父輩不同的精神特質:渴望自由,渴望獨立,不願歸順父輩的秩序,處處凸顯自己的個性。
如此看來,這樣特立獨行的處世態度,何嘗不是王朔自己的精神象徵呢?
在和老爸下棋的時候,人小鬼大的馬車為了不惹老爸生氣故意輸給他幾次,最後被馬林生察覺後遭到怒斥。
在懊惱的同時,馬林生更震驚於兒子與自己的疏遠,這讓他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改變和兒子的關係。
馬林生明確的告訴兒子,兩人之間不再有長幼之分,完全平等相處,希望兒子能拿自己當朋友、哥們一樣對待。
此後的一段時間,馬林生信守諾言,不再對兒子吆五喝六,處處講究“平等”。
父子倆一起看報喝茶,吃完飯以後猜拳刷碗,乍看起來,父子的間隙似乎真的都煙消雲散。
馬林生更是把同學的母親(徐帆 飾)齊懷遠介紹給老爸,性格爽朗又風情萬種的懷遠不禁讓馬林生有些心動······
但就像課本里學過的,“矛盾無處不在”,父子間的問題並不是靠這樣的表面和平就能完全消除的。
雖然馬林生極力想融入兒子的生活和圈子,但橫亙在兩代人之間的“代溝”如此之深,讓馬林生可望而不可即。
比如馬車的同學到家裏來做客,馬林生坐在一幫孩子中間,氣氛顯得嚴肅壓抑,只有馬林生一人自顧自地説話,其他人都一臉漠然。
但在馬林生離開後,飯桌上重歸歡聲笑語,更顯出了馬林生在其中的格格不入。
有大人在一旁,孩子們總感覺束手束腳的放不開,這一無不真實的場景刻畫無疑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幾乎是生活的“場景重現”······
在馬林生翻找馬車的外套被發現後,二人大吵一架,馬林生以父親的身份再一次動用暴力,短暫的和諧關係隨即徹底破裂。
平心而論,馬林生是個失敗的父親,他從未嘗試去真正的理解兒子,當所有的嘗試失敗後,他又迴歸了那種粗暴式的關愛。
馬車從家裏搬了出去,馬林生心中淒涼,他甚至在恍惚中把懷遠看成了從天而降的仙女······
影片並沒有讓這位父親孤獨到底,而是藉助馬林生對“父親”身份的自我肯定完成了救贖,完成了主題的昇華。
事情的起因是馬車招惹了一幫小混混,引得他們找上門來,揚言找不到馬車就要對馬林生動手。
但他們也給了馬林生一個選擇:如果你承認不是馬車他爸,那我們馬上就離開。
出乎意料的是,這一次馬林生沒有認慫,而是主動擔起一個父親的責任,義正詞嚴的告訴他們“我是他爸”。
在混混們的一頓痛毆後,頭破血流的馬林生住進了醫院,雖然付出了沉重代價,但也因此得到了兒子的認同。
心懷愧意的馬車趕到醫院,和病牀上的馬林生相擁而泣,這一刻才是父子間真正達成和解,是父子關係的正常歸位。
表面看上去,影片是在講述一對父子從對抗走向和解,實則借父子關係提出對傳統觀念的質疑,折射社會中存在的怪象和問題。
反觀如今的社會,人們將物質享受作為唯一的追求,消費主義的觀念大行其道,這更加彰顯出《我不是爸爸》中反思精神的彌足珍貴。
追名逐利其實無可厚非,但可怕的是人們在物慾橫流中只會隨聲附和,卻喪失了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