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豔芳之母:不是沒母愛,她只是更愛兒子|説説豔芳的理性和包容
【前言】梅豔芳曾在遺書中説:絕不能把遺產落入梅姓人手裏。梅豔芳的母親和電影《你好,李煥英》中的母親有天壤之別,比起如何讓女兒健康快樂,梅豔芳之母更多是在向梅豔芳索求金錢,梅豔芳死後,更是因為生活拮据將女兒生前的貼身衣物進行拍賣。面對這些,梅豔芳的態度是包容和理性。而梅豔芳的故事,也能給你我巨大的啓發。
文|顏小二述哲文
有的女兒,沒有優於常人的天賦,沒有出眾的容貌,沒有高挑的身材,讀書也不靈光,可她有一位好母親。這位母親一生別無所求,女兒健康快樂就好。
這是顏小二從電影《你好,李煥英》中看到的女兒和母親形象。
而梅豔芳,她有優於常人的天賦,有精緻的五官和凹凸有致的身材,她一生塑造了許多經典的熒幕形象,比如《胭脂扣》中悽美的“如花”。她似乎什麼都不缺,但是縱觀其一生,她最缺的,可能是大多數人都有的“好母親”。
説句題外話,可能是顏小二看到梅豔芳的作品相對不多,每一次看到她成功塑造的複雜熒幕人物,總是有一股子“亦正亦邪”的味道。不知是不是也滲入了她不那麼順暢的人生經歷,以至於每一次她出演複雜人物的時候,她把人物從天真到最後扭曲的心路變化演繹得非常到位,比如梅豔芳出演的《川島芳子》。
於此,每每看完以後,拋開對戲中人的唏噓,更多會莫名心疼梅豔芳本人。
因為我的腦海裏總是有這麼一個想法:“能夠演出那種傷痛,她一定經歷過什麼”。
而對比於電影《你好,李煥英》中的母女,再聯想到因病去世的梅豔芳,以及在她死後拍賣其私人物品的梅豔芳母親,不禁唏噓。
什麼是幸福?
不是什麼家財萬貫、萬人矚目,而是一份健康,以及一份來自至親的牽掛。
1、梅豔芳對母親最後的“安排”我們可能羨慕梅豔芳的才情,為她的歌喉和演技喝彩,但是提到她的母親,我們會沉默,甚至會“憤怒”。
在我們的印象裏,母親大多是極力維護自己的子女的存在,但是梅豔芳的母親,儼然將梅豔芳看成一棵“搖錢樹”。
而讓人感到悲傷的是,梅豔芳對這一點近乎“心知肚明”。
善良的她,在死後依舊選擇“包容”母親。
據記載,梅豔芳死後留下了鉅額遺產,她的遺產分配中有一項特殊的基金。
按照梅豔芳的遺願,她的母親每個月會收到來自基金的大約58000元,以此維繫生活開支,這筆錢會一直支付到梅豔芳的母親去世。
這無疑是梅豔芳對母親最後的安排。
然而梅豔芳的母親(下簡稱梅媽)對此並不滿意,因為5萬8根本不夠花。
於是,從2004年到2011年,耗時7年多,梅媽在長子梅啓明的陪伴下,要求法院判定梅豔芳遺囑無效。但是一直沒有成功。
為何梅豔芳不將遺產直接分給母親,而是以這種方式“確保”母親的生活呢?
其實,梅豔芳在世的時候,她的母親因為錢曾多次在她面前“撕破臉皮”。
梅豔芳雖然優秀,但是梅母更青睞自己的兒子。
梅母將梅豔芳賺的錢供自己兒子花銷、做生意。
生意失敗後,又將兒子欠下的鉅額債務轉嫁到梅豔芳身上,後來梅母更打着“抗癌協會”的幌子,向外借貸30萬港元。
要知道,對於一個明星來説,名譽是十分重要的。
而梅母的行為,簡直就是在毀女兒未來的路。
.....
於此,梅豔芳宣佈與梅母其劃清界限。
但天妒紅顏,梅豔芳在四十多歲的時候查出癌症,她拒絕治療,直到病情惡化死去。
但是,病中的她擔心自己死後母親生活沒有着落,又考慮到母親“理財能力太差”,梅豔芳以基金的形式,在遺囑中安排好了梅母下半身的生活。
並寫下:絕不能把遺產落入梅姓人手裏。
而梅母為了拿到梅豔芳的遺產,開展了一場長達7年的遺產申訴戰。
時過境遷以後,九旬老人生活拮据,竟拿出梅豔芳死前的貼身衣物拍賣。
讓人寒心。
梅母如何沒有母愛呢?
不是她沒有母愛,只是她看上去似乎是將全部的愛給了兒子。而梅豔芳呢?或許在她眼裏更像“金礦”。
顏小二相信,在大千世界裏,有許多母親就如電影《你好,李煥英》中的李煥英一般,不求女兒有什麼大出息,更不期待女兒是不是可以給自己長臉,只是傾盡全力希望女兒一生健康、快樂。
有這樣的母親,何其幸運。
但是,顏小二也相信,大千世界裏自立自強的一些人,也會擁有如“吸血鬼”一般不講理的至親,他們可能是自己的父親、母親,抑或者是自己的兄弟姐妹。
他們只是把自己當作類似“取款機”一般的存在,不惜以欺騙、背叛、陷害等方式踐踏自己的“信任”,以血緣親情為“要挾”,謀取利益。毫無疑問,梅豔芳遇到了類似的“至親”。
但是,梅豔芳的做法也有值得借鑑的地方,她採取了包容和理性並舉的方式。
這裏的包容,並非一味“盲從”。比如,即便自己的至親傷害自己、欺騙自己,自己也不會反向變成那個傷害、欺騙別人的人,並且在能力範圍內量力而行。即包容對方的自私與狹隘,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保持不遠不近的距離,甚至給予一定幫助。
人這輩子,不可能所有的羈絆都那麼美好,有那麼一兩根帶荊棘混入其中,才是人生。
這些荊棘不甩還好,一甩便血肉模糊。
既然甩不開,那就接受它的存在並保持距離。
所謂理性,便是要擁有能夠保護自己的“武器”,即便這個武器有時候甚至是“法律”。
包容並不是“服從”,而理性不過是為了“保護自己”。
畢竟,你的世界,如果沒有你自己,還能剩下些什麼?
保護好自己,才能愛別人。而愛別人如果讓自己傷痕累累,那麼就更應該懂得“如何愛自己”。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佈,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侵刪(兩週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
想持續瞭解更多藴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電影、文學作品、人生百態、歷史、人物故事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