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4點起牀伺候公婆?39歲林依晨,憑什麼説自己“嫁得好”?

由 宿秀榮 發佈於 八卦

本文首發自:三點一彎鈎

還記得《惡作劇之吻》中的“袁湘琴”林依晨嗎?

那張笑臉真是太治癒人心了,好像天大的煩心事,都能被湘琴一句“加油”化解。

但最近幾年,粉絲注意到:林依晨沒以前開心了。

2014年嫁入豪門後,她滿腦子只想生孩子,壓力很大,幾乎把自己逼入死角。

用她的話來説:“為了懷孕,該試的方法都試過了”。還有長輩給出小偏方:生吃田雞、半夜求神……

妻子努力“造人”,丈夫卻不緊不慢,兩地分居,幾十天甚至幾個月見一次妻子,一點也不急着要孩子。

公婆不急,丈夫不急,林依晨在急啥?

她説:“是我自己對自己要求太高,我是個目標性很強的人,想生孩子,就一心只有生孩子。”

雖然頂着一副傻白甜娃娃臉,打從出道以來,林依晨就對自己要求極高。

有多高?光看媒體造勢就能看出來:

“林依晨四點半起牀”“林依晨六點起牀伺候公婆”“林依晨親手給公婆烤雞做早飯”“林依晨護送公公出門”“林依晨求子心切推掉工作,損失好幾棟房”……

傻白甜是假的,鐵血女戰士是真的。高強度高壓力的婚後生活,神奇女俠都不敢這麼搞。

對比之下,網友深刻感受到自己的“弱雞”,開啓羣嘲模式:

“林依晨已經起牀四小時,我還沒起牀”

“林依晨的雞都快烤熟了,我還躺着玩手機”

……

羣嘲越演越烈,直接把她捧成了“台灣女德班代言人”:豪門賢妻哪家強?台灣依晨生娃忙。

哭笑不得的林依晨發文闢謠:

習慣早睡早起,沒有伺候公婆,很少護送公公……但拼命生孩子是真的。

不是為了討好誰,只是對自己抱有很高期望,定好目標就一心往前衝。

羅馬非一天造成,個體成就感高低,如同天賦,打從出生時就定調。

“隨遇而安”還是“拼命三娘”,“賢妻良母”還是“獨立女性”,從一個人的童年,我們可以窺見一斑。

5歲,林依晨父母離異,家裏欠下鉅債,母親也病倒了。家庭如同貧瘠的土壤,無力為女兒提供太多成長營養。

但林依晨,靠自己的頑強長成了樹。

彼時,她面前擺着一個難題:家境窮困潦倒,年幼的弟弟想要一台新電腦。

普通人的第一反應恐怕是:家裏這麼窮,要啥電腦?

林依晨的反應卻是:好,我去參加選美比賽得冠軍,拿三萬塊獎金給你買。

最後,她也真的贏了,一舉奪冠,改變了她一生走向。

從林依晨身上,我看到了

“成就型人格者”

的身影:

一旦定下目標,就勢如破竹、行動力超強、各種辦法都要試試、不擇手段。

奪得選美冠軍後,林依晨簽約娛樂公司,同時考上了大學。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按理説,放棄學業、專心拍戲才是最佳選擇。

但成就型人格者才不會選擇呢!

林依晨白天讀書,晚上拍戲,拍完在學校椅子上睡幾個小時,睡醒上課。

學業和事業,兩手抓兩手都硬。節奏太緊湊,甚至沒時間刷牙、洗臉、洗澡。最忙時期,她曾經6天6夜不洗澡。

林依晨用拼盡全力的“雙贏”,換來了遠超同齡人的事業成就。

19歲,她憑《18歲的約定》走紅,“林依晨”三個字,成了台灣偶像劇炙手可熱的女主香餑餑;

19歲,她就讀於政法大學,不缺一節課,以不錯的成績順利畢業,獲得學士學位證書。

事業學業雙豐收,真.勵志女主角。

網上有個段子:林依晨和楊丞琳相遇,彼時楊丞琳家也欠了一堆債務,兩人見面第一句話,互問:你還了多少?

有趣的是,林依晨和楊丞琳的熒幕形象都是“傻白甜”,表面上身嬌體軟,背地裏拋頭顱灑熱血。

“成就型人格者”的小身板裏,就有這麼巨大的能量。

21歲,林依晨接拍了《惡作劇之吻》,憑藉續集獲得金鐘獎。

那段時間,林依晨一年接拍多部戲,她是《天外飛仙》裏活潑可愛的小七,是《射鵰英雄傳》裏古靈精怪的黃蓉,露面之多,幾乎霸屏。

接拍《惡作劇之吻》時,林依晨只有1年的演戲經驗,憑藉另一部戲,入圍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演技有口皆碑,塑造角色的能力也很強。

那年偶像劇氾濫,“傻白甜”女主角一抓一大把,“袁湘琴”不是最漂亮的,但討人喜歡的樣子她都有。

很多人想不到,這時的林依晨正在“狠狠逼自己”。

搭檔胡歌説:感謝林依晨對我説過兩句話,第一句是“演戲是探索人性的過程”,第二句是“用生命演戲”。

林依晨6年接拍十幾部戲,且不説演技,光數量就讓人咂舌,也的確是“用命去演”。

但你從她的臉上,看不到“努力”之後的疲憊。無論台前幕後,林依晨總是笑盈盈,彷彿備受寵愛無憂無慮的鄰家妹妹。

成就型人格者有很強的適應力,他們充滿能量,讓旁人搞不懂:為什麼這人這麼拼命,卻好像永遠不會累?

其實,她們也會累,只是身體跟不上感覺,察覺到已經為時已晚。

08年,林依晨患上腦瘤。醫生説,這是一種“工作狂”專屬病症,特別容易在過度投入、廢寢忘食的人身上出現。

這一年,林依晨26歲,她的母親也是在差不多年紀,因為養育子女過於勞累患上疾病。

母子兩人,以一種微妙的默契達成一致:比起過程,結果更重要。

自我尚未成熟時,成就型人格會孜孜不倦追求高成就,卻不知道應該何時停下來。

直到被鋒芒畢露割傷,才多少意識到:性格這把雙刃劍,再吃香,也是要回鞘的。

武志紅在《你就是答案》一書中,提到一個概念:

椰子殼。

大腦好像空空的椰子殼,裏面裝滿了各種小紙條,人的行動不是心之所向,而是從椰子殼裏拿出一張紙條,上面怎麼寫,人就怎麼做。

成就型人格者的大腦裏,就裝着這麼一個椰子殼,上面寫滿了各種方法,來指揮個體達成目標。

這可比思考利弊、權衡好壞輕鬆多了,精神分析中有一個防禦機制可用來形容它:見諸行動。

為了掩蓋某種負面情緒,我們會用行動來轉移注意力。比如暴飲暴食,忘情加班。

它常見於成就型人格身上:動手比動腦快,做事不計後果,彷彿宣泄逃避某種情緒一般,驅使他們爆發出驚人的行動力。

真正的成熟,恰恰是從學會“慢下來”開始。

林依晨的改變,始於腦瘤康復之後。

她一改廢寢忘食,變成“小老人”,9點睡覺,5點起牀,這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

她試着放慢工作節奏,憑藉《我可能不會愛你》奪得影后,便去國外留學,與同學一起享受青葱快樂。

留學期間,她牽手真愛,結婚備孕,水到渠成。

不是人人都適合當“豪門媳婦”,但對拼命慣了的林依晨來説,學會從工作中抽離,是一種成長。

對成就型人格者來説,成長有三個緯度:反抗-解讀-接納。

成長初期,我們會不斷否定自己,這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所以成就型人格者會做很多事情,用行動來掩蓋焦慮。

直到時間沉澱,個體漸漸發現:我們想更好的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更好的自己。

成為更好的自己,太累了;

更好的成為自己,更真實。

人生不只成就目標,一顰一笑皆可增香。成功雖好,歲月流轉中的一花一木,也值得駐足觀望。

就像弗洛姆説的:選擇進步的人,會通過發展人性的力量,找到新的結合。

如同刀和刀鞘,可以分開,也可以在一起。

鋒芒畢露會沾染灰塵,收刀回鞘,才是淨化療愈的開始。